我国苹果轮纹病由两种主要病原引起

2017-06-15 16:57孙广宇
果农之友 2017年3期
关键词:轮纹病枝干病原

孙广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我国苹果轮纹病由两种主要病原引起

孙广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苹果轮纹病又名粗皮病、轮纹烂果病,是我国苹果三大病害之一。对苹果轮纹病的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但是对于轮纹病的病原一直存在争议。

1907年,日本最早报道梨果实轮纹病。1921年,原摄祜把轮纹病病原鉴定为Macrophama kawatsukai Hara。1933年Nose发现轮纹病有性世代,定名为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1980年,Koganezawa&Saku⁃ma重新研究了苹果轮纹病病原学。根据枝干症状表现、致病性差异,他们将日本的轮纹病分为溃疡型(can⁃ker)和疣突型(wart bark),将溃疡型的病害称为胴腐病(病原:贝林格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将疣突型病害称为苹果疣皮病(病原:贝林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berengeriana f.sp.piricola)。两类病原在果实上都表现腐烂症状,统称为苹果轮纹病(apple ring rot)。

后来,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也报道了类似的果实腐烂病害,称为苹果白腐病(white rot),病原为葡萄座腔菌B.dothidea,该菌可侵染枝干,在受水分胁迫条件下,造成枝干溃疡,我国称之为干腐病。

在我国,部分研究者不同程度地接受日本学者的观点,部分学者接受欧美学者的观点,因而在各种教科书、研究报告中出现各种不同的病原名称,十分混乱。例如,对于苹果干腐病,病原名称采用了B.berengeri⁃ana和B.dothidea;对于苹果轮纹病,病原名称采用了 B.dothidea,B. berengeriana f.sp.piricola,Macropha⁃ma kawatsukai及Physalospora pirico⁃la等。

笔者所在的研究室通过多年研究,发现我国苹果轮纹病由两种不同病原引起,两种病原菌在系统演化、致病性、寄主范围、生物特性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近出版的《Fungal Diversity》和杂志上。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受病原菌侵染苹果果实表现轮纹状腐烂症状。我们将这种果实腐烂症状称为苹果轮纹病,或果实轮纹病。该病害由两种病原引起,分别为: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粗皮葡萄座腔菌B.kuwat⁃sukai。

(2)在枝干上,两种病原菌致病性有显著差别,引起不同症状。葡萄座腔菌B.dothidea引起小型病瘤,大小为0.7~1.0毫米(图1),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表现为溃疡症状,即干腐病(图2);粗皮葡萄座腔菌B.kuwatsu⁃kai引起大型病瘤,大小为3~4毫米(图3),随着病瘤的不断增多及开裂,最后发展成为粗皮症状,建议将该类症状称为粗皮病。

(3)在果实上及枝干上,两种病原菌都普遍发生,而且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建议在苹果轮纹病发生规律、抗病育种等研究中,对两种病原菌都要予以重视。

(4)两种病原菌在不同温度下生长速率差别较大:在35°C下葡萄座腔菌生长较快,粗皮葡萄座腔菌生长较慢;在37°C下葡萄座腔菌每天生长3毫米,而粗皮葡萄座腔菌不生长。利用生长速率的差异特性,很容易区分两种病原菌。

(5)本研究还显示粗皮葡萄座腔菌在欧美国家等都普遍存在,说明苹果粗皮病并不是东亚地区特有,因此不属于欧美检疫对象。

图1 葡萄座腔菌引起树干上的小型病瘤症状

图2 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树干溃疡症状

图3 粗皮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树干大型病瘤症状

猜你喜欢
轮纹病枝干病原
何 芳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砂梨果实轮纹病识别与防治
苍耳不同溶剂提取物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效果
3种中药提取物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
玫瑰或刺
玫瑰或刺
苹果轮纹病防治技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