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2017-06-15 11:25王海虹卢正惠
商业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城市群经济发展影响

王海虹+卢正惠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逐渐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城市群作为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间,人力资本集聚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则更为突出。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才的流入,如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力度,以积累人力资本;优化人事管理制度,解决人力资本流动性问题;政府为人力资本集聚提供政策便利等,为人力资本集聚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

[关键词] 人力资本集聚;城市群;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B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目标是“向着结构性创新经济转型,走上高效率内生型经济增长的道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为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教育、卫生、医疗、信息、文化等大量现代服务来提高广义的人力资本,从而实现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进而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城市的发展模式也从工业化时期的集中物质制造的“物质增长极”转向以集中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的“知识增长极”。长三角作为辐射全国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不仅是我国城市密集度最高的区域,也是知识外溢和技术创新的中心。将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来进行研究,对于完善区域经济理论意义重大。

一、人力资本集聚和城市群相关理论述要

(一)概念界定

1.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集聚

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在西方学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体现为人身上的知识、技能与健康。贝克尔则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投资或投资的产物,如“人力资本是由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可以增加人的资源、对未来货币和消费能力会造成影响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集聚是人力资本在经济空间上向着特定区域集中的现象,这些人力资本的存在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相互关联,一方面促进了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另一方面又加速了新思想、新技术的创造,并且还具有自我增强的趋势[1]。而城市化作为一种人口持续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在地理空间上集聚的过程,该过程恰好能为当地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本。通常而言,人力资本的集聚程度越高,“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效果就越好,从而进一步促进技术交流并诱发技术创新[2]。

2.城市群

城市群的概念最早是由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他在1961年发表的《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群”[3]。在这篇文章中,戈特曼对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由多个大城市聚合而成的连续的大城市经济地区进行了研究,并将这种巨大的城市空间形态命名为“Megalopolis”,在希腊语中是巨大城邦的意思。由此,戈特曼给出了城市群的定义: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熟化表现形式,是城市地域体系组织形式演进的方向。

城市群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地赋予了新的涵义,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聚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居住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4]。城市群中往往集中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优势的資源,可以使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并且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人力资本集聚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1.人力资本集聚的相关理论

舒尔茨在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提出了“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远高于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的观点。阿罗(K.J.Arrow)于1962年提出了“干中学”的经济增长模型。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人力资本被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人力资本理论也进入到了发展与完善阶段,罗默(P.M.Romer)、卢卡斯(R.E.Lucas)为其代表人物。罗默(P.Romer,1983)认为人力资本是新经济发展基本要素;卢卡斯1988年在《经济增长的机制》一文中通过分析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对社会总产出的贡献,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模型[5],[6],[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提出人力资本是衡量知识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英国学者林纳玛(R·Linnamaa)认为人力资本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瑞典经济学家甘纳·缪尔达尔在利用循环累积因果论对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外围”二元结构模型进行解释时指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会通过投资、技术外溢、人口流动等方式对外围区域产生正效应,即扩散效应;相反,相对落后的外围区域原本拥有的资源禀赋由于受到核心区的吸引而向核心区域集聚的现象,叫做集聚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其空间分布也符合“核心——外围”理论,即也会产生集聚效应。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都会受到产业集聚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流动产生空间上的集聚。

2.人力资本集聚的研究现状

(1)国外人力资本集聚的研究现状。Jacobs认为,城市中的竞争性市场结构,有助于创新和知识积累。Feldman和Audretsch则发现,专利活动在大城市更为突出[8]。Glaseser研究指出,城市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知识外溢和更频繁的相互交往[9],即城市规模的扩大会提升知识外溢的效率,从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Carlino,Chatterjee和Hunt发现,城市区的专业密度与就业密度之间有高度正相关性,当我们控制其他的变量后,如果一个城市区的就业密度是另一个城市区2倍时,其专利密度相应地高出20%[10]。

国外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对人力资本集聚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单个市区的范围,并没有涉及到在一个城市群中人力资本集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国内人力资本集聚的研究现状。我国的学者们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侯亚非的《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2000)和王金营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实证分析》(2001)都是将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外生变量来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出了人力资本的增加有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焦永纪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制度因素分析》(2003)则将制度因素纳入到研究当中。此外,申晓梅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3),胡永远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分析》(2003),也都证实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在人力资本集聚方面,顾加宁的《人力资本的区域集聚效应与中国的现状研究》(2006)对我国人力资本的集聚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郭永昌的《大城市边缘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与重构——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2006),通过分析上海市闵行区外来人口的基本特征与集聚成因,展示了闵行区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基本形式与演化过程,并提出了大城市外来人口的重构模式。

关于人力资本对城市化的影响,曹升元等(2007)通过对湖南省城市化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实证分析,得出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存在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郑勤华等(2008)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研究教育对城市化的影响,得出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赵伟伟等(2008)通过研究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城市化率的关系得出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城市化率增加10.22个百分点,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1。张松林(2009)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指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是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王家庭等(2010)通过研究得出人口教育结构是我国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

总之,从国内学术界研究情况看,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创新、技术进步等关系的问题,人力资本集聚的现状以及人力资本对城市化的影响。而国内外对人力资本集聚与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研究却较为少见。

二、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本地市场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活动和人的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动力体现为本地市场效应[11]。本地市场效应又称为市场接近效应,指的是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时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多个企业的空间集聚,一方面减少了从外地输入的产品数量,另一方面是本地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从而使本地市场的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更加多样化的商品,进而促进当地人力资本的集聚[12]。本地市場效应所引致的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将使城市经济发展获得以下三方面的规模效应[13]:

1.分享机制

分享机制,即人力资本集聚会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厂商在选址时偏好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另外,最终产品厂商对于投入品的巨大需求也使得投入品供应商拥有更为庞大的市场需求,从而能够根据特定的需求提供更为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产品需求,进一步刺激当地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2.匹配机制

匹配机制,即人力资本集聚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匹配,以实现专业化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财、物等各种资本的有效配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城市群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市场范围,这将有利于企业寻找拥有特殊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特定职位的需求。反过来,劳动力也更容易找到与自身技能相匹配的工作,这种供需双方互动下的匹配机制将使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推动城市群生产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说,在投资时,投资主体会依据预期收益来进行投资选择。例如,某一类型人力资本相对缺乏,这时对该类人力资本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就会高于其他类型,因此也就会有更多的投资者选择投资此类型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集聚为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投资空间,从而有效的改善城市各种类型人力资本的配置结构,推动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城市群经济的增长。

3.学习机制

学习机制,即人力资本集聚有助于知识与创新的产生,从而增加地区的经济活力。人力资本具有知识效应,包括知识的需求效应、收入效应及替代效应三个方面[14]。知识进步的需求效应是指新知识的产生会带来对与之配套的新形式的物质资本或劳动技能的需求。知识的收入效应是指拥有更多知识与能力的人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进而创造更多的财富,因为他们能及时抓住投资获利的机会。知识的替代效应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表现在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可以通过知识的创新得到增加,使社会总体资源得以提升;二是人力资本可以替代物质资本,从而解决了物质资本自有局限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物质资本是有限的而人的知识是无限的,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便利;三是知识的替代效应还表现在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从长期可以消除物质资本等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对经济增长的局限作用。城市群人口规模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这将促使各种知识、信息、思想的交流互动。从个体层面看,城市群提供了人才聚集和相互学习的场所,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即所谓的“干中学”。知识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上以物质资本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知识渗透与创新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这种大背景下,知识与创新的产生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机制”对于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知识溢出效应

当人力资本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知识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指每一单位人力资本的增加除了引起产出的提高外,还同时引起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又会提升每个经济个体的收益,即人力资本积累存在着外部性。人才在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知识与技术在其创造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流动。通常,知识存量相对较低的一方充当着接受者的角色,通过向知识溢出方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存量。知识存量的提升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知识接收方在生产中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加速经济的发展。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知识人才的流入,更多的知识被创造出来,原来的知识接收方又成了新的知识溢出方,进一步扩大新知识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其中,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会影响知识接受方接受知识溢出的程度和效率,反之,知识溢出方的知识溢出程度也会影响其对其他区域的知识吸收能力。城市群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城市体系,城市间知识的吸收能力和溢出程度都相对较高,进而有着较高的知识溢出效率。

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群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从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依靠人力资本积累,避免了环境、资源的局限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市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能源问题。城市群的发展不仅需要合理配置物质资本,更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效用,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人力资本集聚的现状

本文基于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定义,采用人力资本丰裕系数法来衡量人力资本的存量。人力资本丰裕系数法指的是: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由知识资本、健康资本和技能资本构成。这些因素与人力资本总量之间不是简单的加和加权关系,而是相乘关系。基于以上分析,人力资本丰裕系数计算模型为:

HCSi=Aiα*Biβ*Ciγ

式中:HCSi为i区域人力资本丰裕系数,为没有量纲的相对数;Ai、Bi、Ci分别为表示教育丰裕系数、研究与开发系数和健康丰裕系数;α、β、γ为权重指标,通常情况下为了简化计算可以取1来代替7。

由于对“能力”或“技能”的衡量较为复杂且没有明确的标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2004、2008、2012三年健康人力资本与教育人力资本两方面的相关数据来反映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人力资本集聚的现状。

健康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人均医疗卫生状况来衡量,本文采用每百万人医生人数作为衡量健康人力资本的指标。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图5中可以看出,从2004到2012年健康人力资本集聚程度一直保持较高的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苏州的健康人力资本集聚则保持着持续的高速增长态势,并且在2012年成为仅次于杭州的第二大健康人力资本集聚城市;常州、台州、泰州、南通等地的健康人力资本集聚则持续处于较低的水平。

对于教育人力资本集聚的衡量,通常采用的是人均受教育年限法。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教育人力资本存量的常用度量指标,通常指某一人口群体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年数,它反映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程度及某一人口群体的受教育状况。人口群通常设定为15-64岁,或者是6岁及以上年龄人口。计算公式表示为:

式中E为某一人口群体受各层次教育的年限总和,P表示相应人口群体的总人数。根据已有的关于人口受教育的各类年鉴资料,P一般比较容易获得,而E的计算则容易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比如历年统计中的口径不一及教育体制改革和人口流动等。为简化计算以便于各年度间的对比,E一般采用各层次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乘以相应受教育年数的加总得到。目前,该方法是最为普遍的,因为相对来说,此方法具有数据比较容易获得的便利性,同时还可以避免用货币计算时价格变动不一所产生的对计算不便的影响等。王艾青和安立仁[15]在讨论我国人力资本的具体衡量方面的问题时,通过各方法的对比分析,说明了在对我国人力资本做出具体衡量时,教育年限方法是更为精确的度量。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年限法的去量纲化特点,本文也采用目前较多学者使用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法,主要指6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本文通过查阅《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获得所需的原始数据。为计算方便,本文将教育层次分为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4个级别进行计算。

本文所采用的各个等级的教育程度所需的受教育年限如下,见表1。

本文所采用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式为:

人均受教育年限=∑(某一文化程度人数占6岁及以上总人口数的比重X对应受教育程度的年限)

最终算得人均受教育年限,见图6。

从图6中可以看出,从2004到2012年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教育人力资本基本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总体而言,各城市的教育人力资本集聚水平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中,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的教育人力资本集聚相对而言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台州、泰州的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则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我国各省的人才统计公告中,除了公布各级各类教育水平人数外,还通过两院院士人数、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数、“万人计划”入选人数等数据来体现各省杰出人才的情况。由于部分数据存在缺失,本文根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写的《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仅对2008年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两院院士人数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从图7中可以看出,2008年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中两院院士人数最多的三个城市分别是上海、南京、杭州,这也与之前我们通过人均受教育年限得出的人力资本集聚程度最高的三個城市一致。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上海、南京两市更是位于2008中国城市院士排行榜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长三角各地区人力资本差异性非常明显,其中人力资本集聚程度比较高的区域是上海、南京,人力资本集聚程度比较低的区域则是泰州、台州等地。总体来看,长期以来上海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次是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常州和舟山。

其中,上海对“苏、锡、常”城市带的辐射效应很强,并且“苏、锡、常”城市带地处城市群中心城市上海与省会城市南京之间,受到两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可以预计,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会非常好。

浙江的城市中,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其人力资本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而宁波和舟山虽然距离上海的直线距离较远,但由于地理位置临海,有着良好的海上贸易条件,所以这两市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人力资本水平也较高。江苏的城市中“苏、锡、常”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渐增强。舟山的在人力资本水平明显较高,而台州、湖州、嘉兴、绍兴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对长三角其他地区较低。

所以,虽然各地区的国家政策相同,然而由于地区间经济环境、地理条件等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人力资本集聚现象也有所不同。

四、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模型及指标选取

若要对人力资本集聚在城市群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应该构建相应的经济增长与要素变量关系模型。为此,本研究在进行人力资本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中,通过生产函数原理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其方程式表示为:

Y=AKαHβ

方程式中,Y为总产出量,用GDP表示;A为不变的技术;K表示物质资本投入,用固定资产投资表示;H为人力资本存量,离散数据差分形式的增长方程: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三大城市群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26个城市组成。为了便于研究,本文选取了其中16个核心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常州、镇江、南通、绍兴、扬州、泰州、嘉兴、湖州、舟山和台州),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文中所选指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计量分析采用EVIEWS7.2软件。

(三)模型分析及总结

为了对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人力资本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统计分析,本文选取2004、2008和2012三年的数据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以比较这三年的人力资本集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变化。

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4、2008、2012这三年的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增长模型的拟合效果都是很好的,R2分别为0.9711、0.8765和0.9270。从2004到2012年固定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从0.9918下降到0.8996,虽然固定资本的产出弹性在2008年有小幅回升,但总体而言,还是保持着下降的趋势;即人力资本集聚的产出弹性是呈上升趋势的。由此可以看出,在2004年时,人力资本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之小;然而到了2012年,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则有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即人力资本集聚会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并且其贡献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断增强的。

五、对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人力资本集聚的政策建议

当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为人力资本集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

(一)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力度,以积累人力资本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城市群人力资本水平的关键。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是贡献大小会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及结构等各个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很大差异性。所以,只有不断加大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教育投入力度,才能对各类型的人才进行积累与培养。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不仅能够通过教育带动经济增长,而且还能为今后发展积累人才,确保高等教育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拓宽教育投资渠道

政府在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应鼓励社会多渠道对教育的投资,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途径。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高等教育应实行多种办学投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社会民办比例。

2.调整教育投资结构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和重视程度,同时对各个层次的教育应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各专业课程安排的合理性,避免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对各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端正其办学态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拥有一技之长,以适应各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基础教育和再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为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3.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加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可以使劳动者尽快掌握其岗位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今天,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己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除了传统的授课式教育,企业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途径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再培训。

(二)优化人事管理制度,解决人力资本流动性问题

1.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

人力资本的流动障碍会抑制人力资本的集聚,从而不能使人力资本发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上海、南京等地,应建立起不同层次、专业的人力资本市场,进而完整人力资本市场体系,同时加快人力资本的市场化运作,减少传统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本市场化的阻碍。对于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关键是对劳动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要向市场中介机构社会化服务管理过渡,使人事管理适应人力资本流动和人才市场运作的要求。此外,对于经济稍微排后的城市,比如台州、泰州、绍兴等地应采取切实措施以减少人力资本外流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在努力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的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保障体系,引进专业对口、需求迫切的各类专业人才,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应为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从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上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能使人力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2.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管理体系

从微观层面上看,一个企业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管理体制,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劳动热情,使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能够有创造性的主动发挥。

(三)政府应为人力资本集聚提供政策便利

政府在人力资本集聚过程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目标、政策保障、机制创新及组织实施等战略规划以引导高端人才集聚。

1.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吸引政策

人力资本集聚带来的溢出效应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多样化发展。因此,要想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吸引高端人才的集聚。经验类的知识大多具有地方属性,各地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差异的存在,知识的交流和人才的流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实施差异化、区域化的研发投资政策或人才引进措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引导人力资本集聚,提高地区知识创新水平。

2.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

这里的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是指要充分利用行业间的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来提高创新能力。其中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硅谷与斯坦福大学的合作。斯坦福大学是一所研究型的美国大学,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博士生从这里流入硅谷,学校还成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和大学荣誉合作研究项目,以加强斯坦福大学与当地产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研究型大学作为重要的知识溢出方为政府和企业培养了拥有专业技术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而区域内的人才活力的提升和储量的增加,又会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创新,从而加快区域间知识的流动,进而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16]。在推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应加强投资力度,并对相关合作主体给予税收优惠,另一方面,政府应以相关政策为引导,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实验室、“产学研”技术中心等等,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此外,长三角城市群地区政府应加大力度鼓励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和创业活动,同时为大学生科研、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并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并采用2004、2008、2012年三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的相关数据,以分析人力资本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才的流入,为人力资本集聚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

[参 考 文 献]

[1]王宏艳,李玉江.人力资本空间集聚过程、机理及效应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2]P. M. ROMER, 1990,"Capital Labor and Productivity",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 pp: 337- 367

[3]Jean Gottmann. 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1

[4]韦虹.长株潭城市群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2

[5]胡锋.国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2):9-13

[6]李建民.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1999(4):1-6

[7]李玉江,吴玉麟,陈培安.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Feldman Maryann P. , David B. Audretsch. Innovation in Cities Science-Based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2):409-429

[9]Glaseser E. L. Learning in Cities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9,46(2):254-277

[10]Carlino Gerald A., Satyajit Chatterjee, Robert M. Hunt. Urban Density and the Rate of Invention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7,61(3):389-419

[11]Krugman P. First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3 ,33(2): 129-144

[12]付金存,赵洪宝,李豫新.新经济地理理论视域下地域差距的形成机制及政策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4(5):43-47

[13]Gill I S, Kharas H J, Bhattasali D, et al.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7: 35-37

[14]汪广印.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15]王艾青,安立仁.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分析[J].学术研究,2004(9):26-32

[16]赵俊嬛.关于知识溢出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城市群经济发展影响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中国城市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