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兴衰的见证:英国海外基地变迁

2017-06-15 09:06曹雷
航空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塞浦路斯军事基地基地

曹雷

英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强大的海上力量使得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很少受到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形成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发展最迅速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而岛国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因此英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远远超过其他欧洲大国。为了保证贸易,英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海军的发展和海外基地的建设。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使得皇家海军在300多年的时间里战无不胜,先后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和沙俄等国的挑战。皇家海军和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为巩固英国的海上霸权,为保护英国在海外的能源、资源和市场利益,奠定了近代“世界IF”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海外基地的部署及调整也成为了300多年来英国兴衰的“晴雨表”。英国海外基地建设和部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扩张阶段、收缩阶段、衰落阶段。

扩张阶段

扩张阶段,大致从18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这一阶段英国皇家海军不断扩张,基地数量不断增多。英国皇家海军始建于1664年4月。查理二世将英国的海上力量定名为“皇家海军”。在15世纪末以前,英国还处于世界的边缘。那时地中海地区是世界权力中心。英国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北海地区,重点保卫英吉利海峡。1509年6月,亨利八世登基后英国迈出了走向大洋的第一步。这位被誉为“英国海军之父”的国王实行了一系列有助于海洋事业发展的政策,为日后英国走向远洋奠定了基础。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海盗出身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率领着英国皇家海军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从此成为世界海上霸主。17世纪到18世纪长达20多年的三次英荷战争,使得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再无力与英国在海上抗衡。法国、沙皇俄国、德国也曾对英国的霸权产生挑战,但最终都无法撼动其霸主地位。

海外军事基地是海军重要的支持点,同时也是对外殖民扩张与其他海上强国争夺全球霸权的“桥头堡”。1704年,英国获得了沟通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主导权,打开了通往世界权力中心的大门。紧接着在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建立据点。18世纪,为了与法国竞争,英国先后在北非靠近直布罗陀海峡的摩洛哥和突尼斯建立据点。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的殖民地开普敦(今属南非)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并夺取了一系列战略价值极高的岛屿,如北海的赫尔戈兰群岛(今属德国)、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加勒比海上的特立尼达、印度洋上的塞舌尔、毛里求斯以及爪哇岛(今属印度尼西亚)等地。同时,英国在大西洋方向的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好望角,在印度洋方向的殖民地印度、毛里求斯和锡兰等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基地。截至1848年欧洲革命前,英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英国本土为中心的基地网,军事设施总数多达13万处。该基地网有三条主线,一条向南沿大西洋两岸向南延伸(南线),一条向东沿地中海向印度洋延伸(东线),一条由西太平洋向南太平洋延伸(远东)。该时期英国建立了4支舰队保卫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分别为保卫本土的海峡舰队、地中海舰队、大西洋舰队以及部署在亚洲以威海卫,香港,新加坡为主要基地的远东舰队。一战时期,英国海军规模不仅达到了空前的40余万人,而且兼并了战败国德国在非洲和大洋上的岛屿殖民地,成为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异军突起,英国也让出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宝座,在军事上又面临德国的巨大压力。但截至二战爆发前,英国海外基地总数达上千处,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方面仍居世界第一,控制着重要港口、海上交通要道及贸易航线。如南线的南非西蒙斯敦、塞拉利昂弗里敦;东线的直布罗陀、马耳他、塞浦路斯、埃及亚历山大和苏伊士、亚丁、苏丹港、肯尼亚蒙巴萨、塞舌尔的阿森松岛、毛里求斯、巴勒斯坦地区的海法、锡兰、印度孟买、缅甸、远东的新加坡、中国香港等。

收缩阶段

该阶段大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结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军事力量受到重创,殖民统治受到巨大的冲击。在东南亚和新加坡的军事基地全部被日本占领。战后,亚非各殖民地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从根本上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加之国力衰弱、军费不足,英国已无力维持其庞大的基地网,不断对海外基地进行调整。

二战后,东线的众多殖民地独立,迫使英国军事基地从这些国家撤出,退缩至一些关键地区的运输线上。在地中海地区,1948年英国从巴勒斯坦撤出,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完全从埃及撤出,仅保留了直布罗陀、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军事设施。在印度洋地区,1950年从索马里撤出,1954年缅甸废除军事合作协定,1955年从苏丹撤出,1956年从外约旦撤出,1957年锡兰收回了其领土上的军事基地,1958年关闭了在伊拉克的基地。二战后,英国恢复了在远东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军事基地。根据著名的《驱逐舰换基地协定》将位于西半球的众多基地租给美国,为期99年。如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群岛、安提瓜岛、百慕大群岛、特立尼达岛、牙买加岛、圣卢西亚岛及英属圭亚那和乔治敦等。英国的撤出后形成的“真空”,被美国迅速填补。1946年4月,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访问土耳其的港口伊斯坦布尔,标志着英国主导地中海事务的历史终结。在印度洋地区,1948年,英国允许美国舰艇停靠和使用巴林港,开启了英美两国联合使用海外基地的新时代。战后英美两国在英国印度洋属地的查戈斯群岛中的迭戈加西亚岛建立了联合基地。

到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从也门、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利比亚等国撤出后,亚丁湾——波斯湾地区的海军基地群被关闭。东线仅剩下了在塞浦路斯的两处主权基地。1960年,英国允许塞浦路斯独立,但并未完全行使主权。根据两国签订《军事基地协定》:“英国军用飞机有权不受限制飞越塞浦路斯共和國上空;英国对于亚克罗蒂亚(Akrotiri)(英国皇家空军基地)和泽凯利亚(Dhekelia)(英国陆军航空队基地)两处军事基地及其上空拥有完全的控制权。”1972年,英国关闭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军事基地。从新加坡撤离,也是英国政府的无奈之举。新加坡基地每年要花费7000万英镑。驻扎在新加坡的远东舰队每年预算高达2.25亿英镑。即使没有军事行动,每年也要花2.2亿英镑。巨额的花费使得英国国防部饱受批评。到1967年,英国政府不得不接受现实,从新加坡撤离,以便节约有限的资源用于国内建设。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对海外基地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80年代,伯利兹和文莱独立后,英国依然保留了在两国的基地,并保持着千人规模的驻军。马岛战争后,英国一直维持着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军事基地,并保持1500人的驻军。同时,英国维持着在直布罗陀和中国香港的基地,分别驻军1700人和6800人。

衰落阶段

冷战后,英国海外基地部署进入了第三阶段,基地规模近一步缩小。随着苏联解体,安全形势的好转,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军,军费也大幅减少,海外基地规模进一步缩小,驻军规模大幅度减小。基地总数仅剩下8个,分别是加拿大、伯利兹、马尔维纳斯群岛、德国、直布罗陀、塞浦路斯、文莱和肯尼亚。其中驻德英军属于北约军队;驻加拿大的军队主要从事军事训练。1991年英国从直布罗陀撤出了英国步兵营。1994年,英国关闭了伯利兹的军事基地,仅保留了丛林战训练学校。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英军全部撤离香港。

冷战结束后,英国海外基地的功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由单纯的保护海外利益、干涉地区事务向维和、开展公共外交和人道主义行动等多样化方向转变。在联合国和北约框架下,英国向多个国家派遣军事人员,建立小型基地,从事维和行动、军事训练等行动,向世界彰显英军“正义之师”的形象。如向东非的肯尼亚派遣军事人员,维持和平及培训扫雷人员。

2000年以后,英国经济衰退,又加之欧债危机,英国退欧,国防预算进一步减少。英国海外基地将面临进一步调整,大型海外军事基地只剩下直布罗陀、塞浦路斯、福克兰群岛、文莱和一些托管地。目前,在德国的基地是英国规模最大的海外基地,人数多达2万,由北约盟军作战司令部指挥。英国拟将这些基地重组、缩小,最终于2020年关闭在德国境内所有的军事基地。塞浦路斯的两处主权基地也可能面临德国基地同样的命运。塞浦路斯基地在2008年时人口多达14500人,到2012年仅剩2880人,主要任务也变成了提供后勤支持。

未来英国将继续维持在加拿大、伯利兹、文莱和肯尼亚的军事基地进行军事训练。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其国土无法进行丛林、高寒等气候地形条件下的训练。自1972年以来,英国每年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萨非尔德基地,从事为期半年的严寒和冰冻状态下军事训练。每年英国向肯尼亚派出6个步兵营,进行6周的军事训练,以熟悉非洲的气候和地形状态。伯利兹和文莱的热带丛林为英军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自1994年,英國就在伯利兹开展了丛林作战训练。

2014年,英国和巴林宣布将斥资1500万英镑在苏尔曼港建立军事基地。这也是自1971年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出后,英国在中东地区建立的首个海外基地。

结论

英国因海而兴,从一个孤悬欧洲大陆之外、远离世界权力中心的岛国,一步步地成为海洋强国,世界霸主,英国海军和海外基地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海外基地的部署及调整也成为了英国兴衰的重要标志。300多年来,海外基地伴随着英国兴衰,由多到少、由大到小、由盛到衰。虽然英国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英国的大国雄心未变。正是这雄心使得英国始终维持着海外基地,以巩固大国地位。海外基地的存在避免英国重蹈西班牙等国覆辙。可以预见,英国的海外基地必将长期存在,并将成为英国走向复兴的保障。

编辑:戴嘉琦

猜你喜欢
塞浦路斯军事基地基地
漫画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分别一年后,难民营再相聚
俄在北极建军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