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活在我的“分组可见”里

2017-06-15 11:15陈大力
意林原创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恋情分组状态

陈大力

我朋友今天在朋友圈分享一张截图,是升级后微信的新功能,在加新好友过后,可以选择“只向对方展示近半年的朋友圈”。

朋友就感叹,洞察用户心理到这种程度,这是真牛。

其实我始终觉得,作为社交软件,微信的很多功能,在实用之余,还颇有些微妙。比如“分组可见”,这一项看似不起眼的设置,却恰好容纳了朋友圈里的千人千面。

我认识的一个女同学,明明跟男朋友处得蛮不错,可每天总在朋友圈更新苦大仇深的分手歌,还拎出几句凄凄惨惨的歌词,专挑深夜发。

就凭她隔三岔五发一些分手歌,还有零零碎碎的怨妇体,我猜测她恋情不顺。

可我太天真,后来才听另一位朋友解释说,她经常在朋友圈里秀恩爱的呀,合照也没少发,明明两个人目前顺风順水——不过她好像设置了分组可见吧,她认识的新朋友,尤其是男生,都看不见她的恋爱状态,甚至只能看见她的“失恋”状态,你可能是被她不小心分错组了。

你看,高手都是这么玩朋友圈的,一边热恋一边为自己规划后路,圈好自留地。不向全世界宣告恋情,反正情场如战场,多长点心眼,才能适时全身而退。

其实别说在爱情里,在生活中,很多人的朋友圈也不算虔诚。

我们被困在朋友圈的“人情网”里,不得不戴上合宜的面具。

说白了,我们的朋友圈,都是为了让别人看。我们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形象——在同学看来,是收敛踏实的人;在父母看来,是孝顺懂事的人;在上司看来,是劳怨皆收的人;在老友看来,是前途无量的人。

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过“拟剧论”:社会是个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扮演着自己觉得需要的角色,并希望向他人塑造某种形象,期待他人的回应。

所以与其说微信让社交错综复杂,倒不如说它只是恰好贴合了我们长久以来的本性——人人都有完美癖,人人都有表演欲。

“分组可见”无可厚非,我也是分组可见功能的忠实使用者。每次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文章时,我都会有心把同班的同学屏蔽,若是把太过细腻的文章展示给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像被人吃透了内心,多尴尬。

听朋友讲过一件蛮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是他的一个同学,平时在学校特立独行,逼格高高挂起,朋友圈长期只有电影截图或书封,俨然一位独善其身的文艺青年。

可不巧的是,我朋友还认识了一位创业的朋友,年纪轻轻靠自己开上了特斯拉那种。有一次创业的这位朋友随手发了一条没营养的状态,没料想文艺青年竟给他点赞,还评论“张老板最近忙些什么呀?虽然前途无量,还是要记得休息”。

如此分裂,众人皆惊。

“分组可见”,让我们永远无法完整得知真相,世界充满罗生门,我们只能拿到其中的一个版本。

我总觉得,那些将“分组可见”运用得炉火纯青,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无比饱满的人,多半是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正的认同。

纵使人人都有表演欲,但表演,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啊。

怎么讲呢,待舞台幕布被收起,追光灯都撤下,那个孑然一身、字正腔圆念着“完美”台词的人,看起来,真的很孤独。

猜你喜欢
恋情分组状态
智珠二则
分组
唐嫣罗晋
冯绍峰林允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年轻是爱情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