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秸秆还田氮肥调控中稻试验

2017-06-15 14:34周军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氮素氮肥生物量

周军

[中图分类号] S51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56-0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安排在黄陂区前川街杨垸村,供试土壤为水稻土,土壤理化性质见表1。

试验田块为三熟轮作,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水稻品种为黄陂区主推品种, 2016年6月10日移栽,10月5日收获。移栽密度为1.76万蔸/亩。

1.2 试验处理及田间设计

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具体试验安排和肥料用量见表2。

供试肥料品种分别为尿素(含N 47%)、过磷酸钙(含P2O5 12%)、氯化钾(含K2O 60%)。

还田秸秆为水稻秸秆,养分含量和投入量见表3。

腐熟剂用量:还田各处理2 kg/亩。

小区大小要求:各处理不设重复,用50 m2大区,水稻试验小区间用宽30 cm、高30cm的土埂隔开,上覆盖薄膜,防止串水串肥。同时整个试验区外围用土埂围起,与保护行隔离,有独立的灌/排水沟,防止保护区肥水串进试验各小区。小麦试验开沟将各小区分开。

水分要求:水稻试验腐熟剂同秸秆一起翻压施用,灌水7-10cm泡田。

1.3 田间调查取样

在水稻成熟期时每小区随机选取6蔸有代表性的水稻植株,悬挂,风干,分稻谷和秸秆并分别称重,测定各部分养分含量,计算谷草比。稻谷产量以各小区实际收获产量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3次施N11+S处理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分别为587和1420kg/亩。等氮量投入下秸秆还田相比较秸秆不还田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差异不大。3次施N11处理相比较2次施N11处理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无差异,说明氮肥分次施用增产效果不明显。秸秆还田条件下前期增施氮肥对提高产量变化不大,而地上部生物量有所提高。

2.2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各部位养分含量影响

表5可以看出,各处理水稻各部位磷钾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就氮含量而言,等氮量投入下秸秆还田相比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氮肥分次施用均表现出茎秆氮含量有所降低,籽粒氮含量无差异。2次施氮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3次施氮茎秆氮含量有所提高,而籽粒氮含量未产生差异。秸秆还田条件下前期增施氮肥籽粒氮含量有所增加,茎秆差异不大。

2.3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各部位养分积累量的影響

从表6可以看出,各处理水稻各部位磷钾累积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就氮素累积量而言,3次施N13+S处理水稻氮素累积量最高,为13.73kg/亩。3次施N11+S相比较3次施N11处理水稻各部位及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均有提高,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增加1.03kg/亩,而2次施氮秸秆还田增幅效果不明显。3次施N11相比较2次施N11处理水稻各部位及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均有所降低,说明氮肥分次施用效果不明显。秸秆还田条件下前期增施氮肥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有所提高。

3 试验总结

验结果表明,等氮量投入下,3次施氮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均有所提高,而2次施氮配合秸秆还田增产效果不明显。氮肥分次施用对于提高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效果不明显。2次施氮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相比较3次施氮处理产量和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均有提高,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减少氮肥的施用次数可以保证水稻生长。秸秆还田条件下前期增施氮肥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均有所提高,水稻产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猜你喜欢
氮素氮肥生物量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轮牧能有效促进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稳定性
江淮小氮肥 耕耘六十年——纪念安徽小氮肥诞生六十周年
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进我国氮肥市场稳步前行
2017春季各地氮肥市场掠影
生物量高的富锌酵母的开发应用
基于SPOT-5遥感影像估算玉米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累积量
水分胁迫对烤烟氨同化和生物量的影响
楸树无性系苗期氮素分配和氮素效率差异
基于光谱分析的玉米氮素营养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