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2017-06-16 14:53蔡宁艳
魅力中国 2017年21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对策研究

蔡宁艳

摘要:分析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提出一些对策,认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应建立相对稳定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及其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农村精神; 精神文明; 对策研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属于农业生产大国,全国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生活在农村的。而上海市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其农村人口也占有一定比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乃至地方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本课题以上海市远郊金山区枫泾镇五一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统计学等基本的理论根据,从实际调查入手,运用分析、访谈、问卷、归类、总结等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深入调查枫泾镇五一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通过调查数据总结出客观的结论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近年,随着农村社会整体的发展和扶持力度加大,枫泾镇五一村经济社会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了质的改变。2000年以后,五一村利用筹资和出资等方式对村硬件设施进行了改善和修建,乡村水泥路实现户户通、翻修危桥、新建农桥、配套农用设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建村老年活动室、篮球场、健身点、医务室、图书室等村民文娱活动场地,此外,通过危房改造和动拆迁安置,村民住起了小洋房、经过新农村改造,村民宅前屋后绿荫成林、干净整洁。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村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经过村史档案翻阅、与村民的访谈问卷和基层走访,发掘一些共性问题:农村社会物质繁荣发展未能带动精神文明同步往前,许多问题渐渐露出水面,村民物质充裕,住得好、吃得好,但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匮乏,大多数村民平时除了呆在家里做家务,就是出去打麻将、打牌或闲聊,没有其他健康的文娱生活,农村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村民精神文明指数增长速度不成正比。

经过与村民访谈、基层走访及档案查看等方式,对五一村2000年以前与2000年以后文化软硬件方面做了一个调查,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

五一村2000年以前与2000年以后经济、文化发展等对比

2000年后,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五一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村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从一些数据和信息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及其存在的一些变化。

从以上两张图可以得出结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五一村经济形勢快速增长、物质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人均年收入从90年代的几百元升到现在的上万元,在物质水平相对富足的情况下,村民对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在逐年提高,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改善,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看电视、打麻将、扑克牌、广场舞、看演出、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据粗略统计,截止至2012年,五一村村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率100%,6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机。在镇区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店、书报亭、健身场所和网吧等。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从(图2)中,可以看出传统单一的文娱模式已被更加丰富多样的模式取代,如图,2000年以前,村民只有听广播、看电影、看戏、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但2000年以后,则向多样化发展,增加了看电视、参加文艺活动、晚锻炼、广场舞等等。

但从(图2)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1):不良文娱消遣方式增长快速,或为赌博等不良风气埋下隐患。虽2000年后文娱活动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农村不良文娱活动方式依然存在,且呈上升发展势态。如打麻将、扑克牌等,经过访谈形式询问村民群众,90年代以前打麻将、玩扑克牌的人群相对较少,主要以退休老人和无劳动能力的人群为主,但2000年以后,打麻将、玩扑克牌的人群增长快速,且参与人群已渗透到中青年,随着村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打麻将已不再是简单的消遣方式,有可能成为助长赌博等不良风气的隐患。

问题(2):群众体育锻炼项目太少,农村人口结构失调,老年人业余生活被忽视。从(图2)可看出,无论从2000年前和2000年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奇少,2000年以后虽增加了广场舞和晚锻炼等项目,但参加人数极少,其他项目基本是零。

分析其原因为三方面:一是村民健康意识不强,主动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甚少;二是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留下来的青壮年则因生活压力等各方面原因不愿参加锻炼;三是,农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居多,适合老人锻炼的项目甚少,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再加上农村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且村民健康意识薄弱,造成农村体育锻炼不被重视。

问题(3):农村阅读人群极少,文明知识宣传难入人心。无论从2000年以前还是2000年后,农村看报、看书、阅读人群相对较少。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农村阅读人群固定在退休干部和有文化的中青年,其余人群基本是零。从此现象可看出,阅读与文化水平有密切关系,而有文化的人更愿意主动去获取知识、学习新理念并改善一些农村不良陋习。而良好的农村风气,则需健康的文明风气带动,在现今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文明知识宣传如何深入人心,这块是软肋。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现今的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消失、或扭曲、或蜕变,一些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有市场。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一些乡村赌博,烧香、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仍有盛行。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农村文化的建设与村民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也制约着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如果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村民,就不会有农村的和谐稳定。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五一村在2000年后,更注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在2000年初,建立了老妈妈表演队,鼓励动迁安置后成为待业人员的农村妇女,从家里走出来,从田间走上舞台,为倡导“乡村文明、和谐风气”编排一些乡土节目,唱唱改革开放后村民过上的好日子、唱唱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民增收的景象,起初节目只是在村里有重大活动时,表演给本村村民观看。几年下来,五一村老妈妈表演队慢慢从村内向村外传开,这种反映当地生产生活景象、乡土气息浓厚的表演唱受到兴塔地区农民大众的欢迎,村民能够对熟悉的乡村小调和亲切的本地方言产生共鸣,更对节目里的唱词感同身受,其文明宣传效果出奇的好。

在初尝甜头后,五一村得到了一个经验,抓住基层骨干队伍,不仅可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更可以在文明宣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上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这种方法投入小、作用大。2007年以后,五一村又进一步整合资源,在配套配全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对基层队伍的整合、管理和扶持力度,先后改善并增建了老年活动室、篮球场、村民体育锻炼健身点、农家书屋等等,有了硬件的基础,2010年后五一村又先后建立了党员巡逻队、卫生志愿服务队、文明宣传队等团队,这些队伍遍布在五一村各个角落,为村民无偿提供各种服务,治安巡逻、矛盾调解、防汛抗台、农龄统计、政策宣传,文艺表演、卫生保洁、文明教育等等应有尽有,这种基层骨干深入群众的方式为党群、干群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纽带作用,而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基层棘手的小问题没有上报到村级层面就已经被基层骨干解决了,而这种基层自行调解、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处理效果得到村民的一致肯定。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议和对策

好的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帮助村民确立以和谐为目标的道德评判体系,丰富和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可以促使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风气,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新农村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

五一村经过近20年的长期摸索、实践,也总结了一些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如何开展、实施的粗浅经验,经过分析、梳理、总结,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挖掘、传承农村地域性特色文化

上海郊区农村也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地方的文化有着很强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这些元素可以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好的载体。五一村在“老妈妈表演队”建立的初期,就是以编排村民都熟悉的、土乡土气的节目“四样机”开始的,这些作品反映身边好事、紧扣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好风气、好观念,再加上杨柳青小调,节目令人印象深刻,很受老百姓的喜欢。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如果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就能在农村范围广泛传播,且深得民心。这不仅能极大丰富当地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有效遏制粗俗文化、封建文化的侵入和蔓延。

二、针对人口结构现状,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娱活动

针对农村人口结构失调,老年人居多的现状,五一村从2012年开始,扩大服务范围,鼓励村志愿者队伍送戏、送演出、送服务、送关怀到老人集中的地方,组件村老妈妈表演队送戏、送汤圆到兴塔敬老院,老妈妈将自己亲手包的汤圆和辛苦排练的节目送给老人,老人们边看有本地方言的节目边吃着热腾腾的汤圆,这不仅是节目的互动,更是爱心的传递,也受到了敬老院老人的欢迎,许多老人热泪盈眶,非常感动。在学雷锋日当天深化志愿服务项目,组织骨干村民到老人经常活动的地方给老人免费理发、为老人送健康知识书籍、免费给老人量血压、接受健康咨询等,受到老人们的欢迎,效果很好。农村的文化项目也要辐射到老年人层面,村党组织要引导老年人自娱自乐,开展文明健康、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使农村的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三、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式

面对农村社会新形势新任务,惟有创新,才能打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从实际出发,突出地域特色,找准结合点。五一村经过实践,分析、觉得创新文化要注重三要:一要,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说唱、戏曲、民谣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要,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村民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要,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农村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四、对于基层文艺团队给予硬件支持、软件帮助

硬件设施是群众活动开展的基础,有了场地就有了阵地,有了阵地才能凝心聚力。五一村就为了老妈妈表演队解决了排练场地,安排了一个50平方米的活动室,并配齐电线、电灯、风扇、桌椅板凳等,还为其购置了音响设备,在硬件上给予最大的支持,活动场地的固定和完善,让她们有了活动的主阵地,保证了文化团队开展活动的长期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五一村还将团支部与文艺团队资源整合,让年轻人在音乐技术上和电脑应用上给表演队全力的支持,如为表演队上网找歌曲、帮助剪辑节目音乐、帮忙打印创作的手稿等等,这些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表演队参与者的积极性,对文藝活动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结束语

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群众能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里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合作,并达成共识,形成良性的集体价值观,对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农村,有许多精典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它们是地域文化的精华,对于这些农村的民间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不能以创新为借口,抛弃当地艺术的瑰宝;同时,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学会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文化,一方面要有选择性的引进,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要学会融合,不能死搬硬套,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文化下乡仅是杯水车薪,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需要。基层党组织要学会在农村“播种文化”,让基层的骨干团队动起来,才能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活力,真正让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气吹向农村的各个角落。使农村社会形成一种“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村风,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新农村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

[1]机关精神文明建设要虚事实做 注重实效[J]. 紫光阁. 1997(01)

[2]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务实[J]. 潘殿卿. 共产党员(河北). 2000(04)

[3]我校召开2015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署会[J]. 左一鸣,赵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02)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对策研究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