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使》的艺术特色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

2017-06-17 15:05赵利芸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摘 要:《云使》是迦梨陀娑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古典梵语抒情诗的最高成就。本文重点分析《云使》中所体现的情景交融、俯视视角以及艳情味的艺术特色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期对《云使》有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把握。

关键词:《云使》;迦梨陀娑;泛神论;艳情味;湿婆崇拜

作者简介:赵利芸(1993.1-),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云使》是迦梨陀娑的代表作之一,是印度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抒情长诗,代表了古典梵语抒情诗的最高成就。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夜叉由于疏忽职守被他的主人诅咒,失去一年的神力,并被贬到了远离家乡的罗摩山。八个月后雨季来临,他看到一朵雨云倍感思妻之苦,便托雨云为使向妻子传达思念之情。他为雨云详细地描述了从罗摩山到其家乡阿罗迦的路途,并赞美雨云给万物带来欢乐和幸福,既描绘了印度的山河风光,又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与爱意。对异国的读者来说,《云使》不仅在艺术上成就卓著,它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同样具有迷人的魅力。

一、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与泛神论思想

《云使》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景交融。在诗歌中,夜叉向雨云详细地描绘了从罗摩山到阿罗迦城的路途,在描景状物的过程中,夜叉将其对妻子浓郁的思恋之情注入到了这些景物之中。景随事而移,情随景而迁,情与景相互交融,一切景语都化为情语。正因为心中有情,因而在描景状物时,夜叉口中的一切景物也都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例如:“那时爱人会平息/别妇眼中的泪珠/所以你要快让开/太阳行进的道路/为抹去丛莲面上的霜泪/他也在回程/你遮住阳光会引来暴怒”①,这本来只是太阳升起,晒干莲花上露水的情景,在思妻心切的夜叉看来,却别有一番滋味。他认为太阳是莲花的爱人,莲花上的霜露是她们在夜间因思念爱人而凝成的泪珠,太阳的出现则会使莲花的泪珠消融,仿佛是太阳为自己的爱人抹去相思的情泪。因而,夜叉告诉雨云不要阻挡太阳,不要阻挡爱人间的团聚。正是因为对分离之苦感受至深,他才会衷心盼望相爱者能够早些顺利相聚。

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在描写河流时尤为明显。夜叉对河流的描绘都充满了女性化的特征,这是因为他将妻子的形象直接融入其中,这些河流变成了他爱妻的化身。河流与雨云之间的缠绵暧昧之情正是夜叉与妻子感情的象征。“你离她而去/流水细成了一缕发辫/岸树的落叶染白河面/有福缘的/她别后的情态征示你的妙福/回转消瘦的办法/只有你可以成就”②。骊宾陀河水因雨云离去而水量减少,仿佛是她在离别后渐渐瘦去。被落叶染白的河面就像是骊宾陀河苍白的面容。这样的描写俨然是一个与爱人分别后的女子的情态,这与后文中夜叉想象妻子因别离而形容憔悴,彻夜难眠的情景相对应。雨云因有河流的爱乐而被夜叉称作有福缘的,夜叉却不得不忍受与妻子分离的痛苦,这使他竟羡慕起了雨云。

这种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代印度的泛神论思想,该思想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大自然与神是统一的。由于泛神论的影响,自然之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它们拥有非凡的灵性,能够与人心意相通。因而,在作者看来,不是夜叉将情感投射到了自然之物上,而是它们体悟到了夜叉的情感。这也使得夜叉对妻子的相思之情能够在自然之中得到抚慰。这种人与自然相知相惜的和谐关系与如今正盛行的生态批评也颇有相合之处。

二、俯视与作者宫廷诗人的身份

夜叉为雨云描绘沿途风光时,其实是将自己想象成一朵雨云,用俯视的视角描绘了从罗摩山到阿罗迦城的自然与人文风光。这样的视角和这样大规模的风光描绘与作者宫廷诗人的身份都是分不开的。根据现在较为普遍的说法,迦梨陀娑生活在笈多王朝时期,是当时的宫廷九宝之一。而《云使》所描绘的范围正与笈多王朝的疆域大致相符,这很可能是作者的身份决定的。身为宫廷诗人,为王朝及其统治者歌功颂德正是其职责之一。《云使》中大量篇幅的风景描写正符合了宫廷诗人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职责需要,同时也符合了一位宫廷诗人向统治者描绘其王朝风土人情的需要。作者借由思妻心重的夜叉之口,将祖国的疆域从南向北描绘和赞美了一番,既描写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深情,又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印度的瑰丽风光。诗歌对广严城(也即优禅尼城)大加赞美:“行到阿槃提/村中老人熟知优陀延王的故事/你要循路去/早先说过叫广严城的吉祥大邑/仿佛天人福报衰减落尘/所剩功德从上界带来了/一角瑰丽”③。这几行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广严城是如何的辉煌宏伟,但“吉祥大邑”“天人”“上界”“一角瑰丽”几个词语就足以让读者满怀向往和憧憬。对祖国河山以及人文风情、城市风貌的赞美既与他的爱国情怀有关,也是由他宫廷诗人的身份所决定的。

三、艳情味与湿婆崇拜

《云使》中不管是描绘风景,还是写世俗人情都带有明显的艳情味。夜叉是这样描绘雨云与骊宾陀河相遇的情景的,“金带是涌浪中呢喃的行行凫雁/袒露出旋流的深脐/风姿曼妙的骊宾陀河款款向前/在途中与她相聚时/你心中会饱含滋味/女子对欢郎的第一句情语/是娇媚”④,这里,诗人将骊宾陀河描写成了一位风姿绰约的娇媚女子。她有着深陷的肚脐,身披金带,婀娜多姿地向雨云款款走来,娇媚的身姿与情态是她对雨云满怀爱意的情话。甘碧河也同样风姿无限:“芦苇的枝梢仿佛垂手/移去她堤岸丰臀上的/绿水衣裳/密友/低悬的你可要快走/知情味的谁能不顾/一丝不着的臀股”⑤。这样的描写在富有艳情味的同时也充满了美感。从诗歌内容来看,这种艳情味是与夜叉本身的情感密不可分的。夜叉与妻子分离已有八个月之久,这对新婚的夜叉来说无疑是无比痛苦的,这种描写显然非常符合夜叉的心情。另外,雨云的到来象征着雨季的开始,雨季本就是万物生长与繁殖的季节,而代表雨季的雨云自然就會启人思恋。夜叉看到这启人思恋的雨云,平日里的思妻之苦在此时更为强烈,他心中的爱意也自然膨胀到顶点。

《云使》中的艳情味还可以从湿婆崇拜的角度来解读。在印度教中,湿婆是世界的创造和毁灭之神,也是生殖神。对湿婆的崇拜体现了印度人对生殖力的崇拜,这种崇拜同时也是对生命延续的期待。因为对生命的赞美和崇拜,男女情爱在他们看来是极为神圣的,因此《云使》中的这种艳情味绝非色情,而是包含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赞美,包含着他们延续至今的湿婆崇拜的宗教观念。《云使》中渗透的这种艳情味以及万物对雨云的喜爱都可以看作是对生命力崇拜所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对湿婆的崇拜使印度人并不羞于在作品中展示与生殖以及男女欢爱相关的内容,这也是印度不少文学作品充满艳情味的原因之一。在《云使》中,艳情味不仅是主题表达的需要,更是渗入印度人骨髓的一种文化的象征。

作为古代印度的经典文学作品,《云使》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极为珍贵的。它之所以能成为流传至今并广受肯定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因为它优美的语言、奇特的想象、诚挚的感情等因素,更因为在这些因素背后包含着古代印度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包含着他们民族心理的深沉积淀。在欣赏《云使》时,我们获得事物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它也能启发我们对生命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注释:

①迦梨陀娑:《云使》,罗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79页。后文的引文均出自该书。

②③④⑤同上,第59页、第61页、第57页、第83页。

参考文献:

[1]胡俊麟:《由雨云意象窥探〈云使〉的文化意蕴》,《丽水学院学报》,2014年第36卷第6期。

[2]郝燕雨:《浅谈〈云使〉的“女性化”描写特征》,《职业技术》,2014年第10期。

[3]王永霞,曹卫军:《〈云使〉的生态批评解读》,《现代语文》,2011年第1期。

[4]刘安武:《〈云使〉和〈长恨歌〉》,《国外文学》,2001年第3期。

[5]王玫:《〈离骚〉与〈云使〉之比较刍议》,《国外文学》,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