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多线程多视角的全新世界史

2017-06-19 15:37曹堂
阅读时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世界史旭东丝绸之路

◎曹堂

一带一路为何成为世界焦点

《丝绸之路》:多线程多视角的全新世界史

◎曹堂

2007年以来,因给28集电视纪录片《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当主编,我与丝绸之路课题有了密切关联。从那年开始,我恶补了几种欧洲史,还有沿丝绸之路各个国家的历史。再加上此后去欧洲、日本、俄罗斯,我都会快速阅读许多史料。填鸭式补课,虽不敢说较为透彻地把握了丝绸之路知识,但已不是门外汉了。所以近来连着用十多天时间,读完老同学邵旭东与孙芳合译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则惊奇,一则叹服,这是国外学界对丝绸之路的又一次大挖掘、大发现,值得向读者作推荐。

这部大书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彼得·弗兰科潘。读完全书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引用的史料之多,就像一条大河在流淌,光书中的尾注排列起来就达95页。我在读其他世界史、国别史上,还没有遇到过如此擅于挖掘、梳理、刮垢磨光史料,牛饮一般从其中吸纳精华的历史学家。以此可见,只有下非凡之力,才能成非凡之功。

邵旭东在《译后记——历史,谁在说》中,指出了这部新世界史的“多线程”结构与“多视角叙事”,这怕是弗兰科潘的一种创新手法。从这部书的整体上审视,“多线程”结构有其高明处,不像以往谈丝绸之路的书只有少数几个侧面,而是采用了许多个视角,与许许多多个侧面。这正像一颗巨型钻石的工艺切割,几十个小侧面虽然各自有反射光,但聚合在一起,就足以让小晶莹变成大璀璨。这部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当丝绸之路的政治史读,当新闻史读,当经济史读,当一战与二战史读,当霸权史读,甚至当散文、小说来读。每种读法都会引人入胜,这是“多线程”结构与“多视角叙事”的长处与妙处。弗兰科潘虽然是欧洲人,却对“欧洲中心说”持异议。他以充足的近代与现代史料为依据,认为贯穿在丝绸之路上的亚洲国家,才算得上真正的“世界中心”。他对两千年来丝绸之路的阻隔与贯通,枯萎与繁荣,进而几次出现的“全球化”,都有详尽论述。弗兰科潘拨开历史雾霾,看穿了在5个世纪以前,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以劫掠资源为目的的政治黑幕,揭示出大国博弈的背后是利益争夺。“西方说一套、做一套”,美国“两头下注”、“与魔鬼掷骰子”,是《丝绸之路》后半部的亮点与肯綮。

弗兰科潘偏爱新闻性史料,对那些已被尘埋的极有价值的历史素材,挖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关键细节,他几乎把每一个隐藏在历史皱褶中的魔鬼都给挖了出来。这是好处也是可供商榷处。因为太多地顾及细节的真实,反而忽略了对历史时段的概括。比如,他特别看重传统丝绸之路的中段——海湾与中东发生的历史大事件,而对另外两条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却顾及不够。再就是,他只是简略地论及从中国西部直至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部分重要史实,而把重心放在了十字军东征与地理大发现以来,葡萄牙、西班牙、大英帝国与美国几百年的轮番争霸,以及在中东、海湾发生的若干次重大战争,却对丝绸之路上两千年来所发生的文化往返传输(包括古波斯文明、贵霜文明、犍陀罗文明、胡汉文明的互转互补,汉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民族大迁徙(主要是欧亚人种的互相迁徙)论述也不够,对欧亚各国极其重视的茶叶、瓷器、玻璃、漆器、印刷术、航海术的传输,在论述上偏少,而对香料、奢侈品、石油、贵金属的论述却极其丰富。这体现了弗兰科潘以丝绸之路为“线”,以欧亚少数几国为“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面”的叙史方式,存在着概括性偏移。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弗兰科潘,要他把两千年来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大事小事,面面俱到地、四平八稳地端给读者品鉴与辨别,那反倒有千篇一律之嫌,少了他这种写史特色。

猜你喜欢
世界史旭东丝绸之路
开学第一天
给春天开门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蜡笔画
整合中西封建研究的开创性一步
看图说话,揭开幂函数的庐山真面目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英文期刊《世界史研究》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
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