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阆中第一书记

2017-06-19 16:24张晓东
四川党的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海椒阆中市阆中

脱贫攻坚的
阆中第一书记

【写在篇首】

2月6日—2月10日,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阆中市委组织部和阆中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阆中最美第一书记”评选活动。从阆中市142名第一书记中推选出的7名“最美第一书记”候选人,全部通过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微信公众号“党建视点”进行了公开投票评选。自2月6日投票活动开展以来,受到阆中市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广泛关注,5天时间内访问量达到205011,有效投票人次达45180,为阆中市脱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本栏目精选了7名候选人的突出事迹进行报道,为全省第一书记鼓与呼。

阆中古城图/张晓东

因“情”施策种海椒

海椒,在思依镇金斗观村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由于近年来海椒的销路不好,特别是2015年海椒没人收购,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熟的海椒烂在地里,因而都不愿再种海椒了。

“优质海椒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思依镇又有每斤海椒1.3元的保底收购政策,若是能成片种植,打造出金斗观的海椒品牌岂不一举多得?”阆中市人民法院老观法庭下派到金斗观村的第一书记马跃细致调查后,向贫困户们分析种海椒的诸多好处。有了马书记做思想工作,贫困户们终于愿意大规模种植海椒,并纷纷签订了购销合同。

“前些年,我们不知道种啥子才赚钱,一不懂技术,二没有资金,还担心卖不脱,这下我们放心了,也就有了干劲。”贫困户杨彦清说。

根据金斗观村的地理条件以及贫困户的居住情况,海椒小微园区被建立在该村的庙儿岩、守石岩、广柑梁和请雨包。

然而,问题又来了。海椒小微园区内的承包地并不都是贫困户的,要建成海椒小微园区只能进行土地互换。有的村民坚决不同意互换,有的开始同意后来又反悔了。

通过交流,马跃了解到这都源于村民对土地互换的不了解:他们担心换得的地比现在的地差、担心换地不能得到法律保护。于是,马跃为村民们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村民们提出的新问题一一解答。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土地互换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仅要面对面,还要肩并肩。”马跃下定决心。他与贫困户一道掘地、栽种、灌溉、覆膜,他的脸被晒得更黑,手掌上也多了许多老茧。

75岁的贫困户蒋甫成被马跃的精神感动,不顾自己身体多病,也扛起锄头一起挖窝,他说:“马书记天天都在地里,帮助我们搞生产,栽辣子,我也要和他一起干!”

30天的起早摸黑,70亩海椒顺利种植。收成后一算账,全村人均年增收1400元。

帮贫困户建一个像样的家

以村为家,以家换家,这是江南水利水保站何志彪担任裕华镇二龙宫村第一书记后的真实写照。本来他在城里有一个温馨的家,但当上第一书记后,小两口一个在城东十几里处,一个在城西几十里外。妻子身体差,一直是“大病没得,小病不断”,又在乡下供水站工作,来回奔波,家庭经常是“牙齿与舌头”的磕磕绊绊。

当何志彪来到二龙宫村后,贫困农民王忠贵的家让他触目惊心:石头砌的房子,房顶和墙壁上茅草长得很长;柴棒搭的厨房与露天坝没有两样,天晴太阳照到灶门前,下雨时水滴落在锅盖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两兄弟无一成婚。何志彪心里感到无比酸楚,回家讲给妻子听,妻子也流下了眼泪:“你这第一书记再难也要想办法给他们建一个像样的家。”

在何志彪的任期内,王忠贵的哥哥虽然因病去世了,但当王忠贵崭新的砖瓦房建成后,有一个叫管仕玲的云南姑娘千里迢迢来到村里与他成了亲,建立了家庭。省政协主席柯尊平调研时来到王忠贵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坐下后,听闻他家发生的变化,也感动地向他表示了祝贺。

把贫困户当亲人

“这个下派干部真实在,调查没几天,就为我家制定了发展养殖业的规划。”飞凤镇瓦店村村民赵天旭对南充日报社下派第一书记何刚赞不绝口。

2016年初,何刚争取资金为赵天旭家购买了一头母猪,鸡年春节刚过,他家就有10多头生猪要出栏了。

一直以来,何刚都有这样的认识,即在精准帮扶中,如果有几个带头创业脱贫的人,那“带动”大家脱贫的效果就会更明显。在村上开展的“做有觉悟有本领有作用的党员”主题活动中,原村党支书杨大林带领贫困户脱贫被大家津津乐道。去年5月,村上“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确定了杨大林为示范户和瓦店村黎家岩小微园区蔬菜种植为示范项目。目前,项目已经取得了预期成效。

今年51岁的杨业珍家里因病因残和缺乏劳动力致贫。何刚便与镇村干部一道,帮杨业珍家购买一头母猪,翻建了圈舍,她家又自养了7头育肥猪。同时,何刚还帮她在村里流转土地31.5亩,全部种上蔬菜和粮食。遇到农忙时节,还要请人帮助,去年光请短工就支付工资4000多元。如今杨业珍脱贫了,家里买了冰箱,用上了天然气,还安装了宽带网络。杨业珍说:“今后要学会上网,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销售农产品。”如今,在杨业珍的带动下,周边10余户贫困户也纷纷种上了值钱的蔬菜瓜果。

在何刚的引导和示范户的带动下,村民王会认识到摘掉“穷帽子”还得靠自己努力,于是她在村里流转土地52亩,和丈夫一起建大棚种蔬菜和粮食。何刚协调帮助她购买了小型农耕机、收割机,出资修建生产便道,补贴种子、肥料、农药等。看到有了好的收成,王会计划今年仍以种粮食和反季节蔬菜为主,同时再养400多只鸡、20头猪。

何刚把贫困户当亲人,贫困户争着邀他到家里作客也就成了常事儿。

让贫困患者不再担忧

阆中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派驻石滩镇药柏村的第一书记文远炯得知贫困户郑登永腿部有残疾,其母常年多病,女儿在西昌上大学的具体情况后,积极协调助学金4000元,解决了郑登永的燃眉之急。

通过走访,文远炯发现很多村民因病致贫,于是他邀请专家上门对贫困患者进行了义诊义检,并免费发放了价值近万元的常用药品。同时还组织了50名贫困人员到阆中市中医院进行了免费全面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帮助部分贫困患者住院治疗,并且给常年多病的患者办理了《特殊门诊慢性病就诊卡》,及时解决了部分门诊医疗费用。

贫困户郑子轩夫妇年老多病,早年因病欠下银行医药费至今未还。文远炯主动为他们协调3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并上门提供种植和养殖技术,协助其建起家庭农场示范园区,目前已种植杂柑20多亩,同时养殖一批山鸡,预计年增收达两万元以上。“这下所欠的医药费就能慢慢还清了。”郑子轩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郑子轩的儿子郑昆明得到消息后,也从外地回到家乡,希望借力精准扶贫实现全家脱贫致富。

他让穷村变了样

“帮扶61户259人,带动一个村!”阆中市民政局副局长张荣盛挑起了朱镇乡封阳村第一书记的重担。

贫困户何清贵夫妻常年多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两个儿子因贫穷没有成家,住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土坯房。张荣盛帮助他们争取到国家危房改造资金,还从民政局争取到3万元困难补助资金帮助他们修建了房屋,使何清贵一家搬进了新居。年过古稀的政策兜底户何树龙妻子有残疾,张荣盛不仅帮何树龙争取国家危房改造资金改造房屋,还为其争取资金3500元,购买母猪、生猪各一头,帮助其发展产业。“张书记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他承诺的事情全都办到了,我们特别信任他!”何树龙充满感激地说。

本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稳步增收的产业发展原则,张荣盛因地制宜实行了“公司+合作社(业主)+农户”的土地入股和土地租赁相结合的模式,成功引进3位业主到封阳村发展产业。成都业主陈素华夫妇入驻封阳村注册了阆中市丰阳油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取“1+3+6”的比例分红,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如今的封阳村,产业发展,干群和谐。当地人们都说:“是党组织派来的第一书记让咱们穷村变了模样,也给我们贫困户增添了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解决纠纷暖人心

阆中市地税局下派彭城镇刘家庙村的第一书记罗郃评从报到第一天起就扎根村里,走家串户忙个不停。

他首先成立了村协商议事会,协助村“两委”解决了民事纠纷10余起。

寒冬时节,村民刘德奇因村公益事业不幸去世,其家人要求赔偿金额超出政策法律规定的范围,村上数次协商没达成一致意见。为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罗郃评多次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到刘家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律、政策宣讲,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

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平深有感触地说:“还是罗书记脑子灵、点子多,这个最容易激化矛盾的问题就这样化解了。”

在地税局的支持下,罗郃评为村委会配齐了办公桌椅5套、台式和手提电脑各5 台,打印复印一体机1 台,空调3台,改变了村委会办公环境;他组织贫困户开展产业发展培训,请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精准扶贫政策予以解读,还对蔬菜种植与管理、畜牧养殖技术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授课,一年来共开展9期,参加培训人数达150余人,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他借助“金秋助学”活动平台,资助大学生和高中生1000元/人,中小学生500元/人,让贫困家庭和学生受益。同时,他还联系南充烟草专卖局、阆中市地税局对口帮扶领导、相关负责人到村开展精准贫困户走访慰问,发放慰问物资数万元。

罗郃评的真情实意感动了村民,实实在在的变化也无形中融化了村民的积怨,群众心顺了,干群心齐了,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截至2016年底,刘家庙村实现了28户71人脱贫,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4658元,比脱贫前人均增加1558元。

小产业成为脱贫助推器

“这些小产业涵盖种养业、手工作坊等方面,技术门槛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群众也更容易接受。”妙高镇福坪寨村第一书记魏纲来自阆中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为该村贫困群众制订了小产业帮扶计划。

42岁因病致贫的贫困群众邢学俭便是小产业帮扶计划的受益者。魏纲为邢学俭争取到了3000元创业启动资金,帮助邢学俭搞起了绿壳蛋鸡养殖。从最初的几十只鸡苗,慢慢发展到如今养殖上千只绿壳蛋鸡,邢学俭的养殖场里留下了魏纲忙碌的身影。“他还帮助我申请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指导我按计划、分步骤扩大养殖规模。”邢学俭说,不到一年时间,养殖场收入超过两万元,“我提前摘了‘穷帽’”。

尝到了发展小产业带来的甜头,如今,在魏纲的指导下,邢学俭又开始搞果树种植,准备依托构溪河旖旎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等凉水镇至天宫乡的旅游快速通道建好了,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农家乐的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好。”邢学俭的发展目标很明确。

在魏纲的帮助下,和邢学俭一样,福坪寨村26户发展小产业的贫困群众都拿到了3000元创业启动资金。在政策的扶持下,福坪寨村的种养产业蓬勃兴盛,手工作坊遍地开花,红红火火的小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责编:陈晖)

(栏目供稿:阆中市委组织部 本版图/张晓东)

猜你喜欢
海椒阆中市阆中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阆中市:线上线下促就业 示范引领助创业
阆中市抓紧抓实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阆中市:加深交流 互助互学促提升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阆中市:劳资专管员培训会召开
当康美遇见阆中
海椒在川菜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