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仅是力与美的历史

2017-06-19 19:22石一宁
红豆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三姐壮族夫人

石一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现为《民族文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华文文学联会理事。著有文学研究专著《吴浊流:面对新语境》、散文集《薄暮时分》、传记文学《丰子恺与读书》和《石一宁自选集》等多部。另发表文艺评论和各类体裁文学作品多篇。

人类社会是由许多个民族组成的。一个民族又可以由多个族群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里,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如同向天边绵延的山脉,让人望不到尽头,看不完她的蜿蜒,数不清她的巍峨。一个试图言说本民族的言说者能够做到的,只能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凝望那云遮雾绕的几座峰峦,揣度山脉的奇丽与崇伟。

那几座峰峦,是历史上的三位壮族女性。

冼夫人。冼夫人名英,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今广东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俚(壮族先民分支)人。冼夫人出身南越首领世家,未出嫁时,即能行军用兵,且常劝亲族为善,因此各部落都很信服。罗州刺史冯融闻知,为时任高凉太守的儿子冯宝向冼家求亲。婚后,冼夫人常与冯宝参决辞讼,犯法的即使是亲族、首领,亦不放纵。

548年,归梁的东魏叛将侯景发动叛乱,广州都督萧勃征兵援救梁武帝萧衍。高州刺史李迁仕称病推托,并要召见冯宝。冼夫人察觉此乃李迁仕谋反的先兆而阻止了准备前往的丈夫。不日,李迁仕果然反叛,冼夫人分析李迁仕出兵之后州城空虚,乃亲自带领千余人徒步担杂物,诱开城门之后出击,取得大捷。冼夫人领兵与长城侯陈霸先会师于灨石,与后者结下战友之谊。

陈霸先代梁而为陈武帝后,冯宝卒,朝廷任用冼夫人九岁的儿子冯仆为阳春郡太守——实际摄政者为冼夫人。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诱召冯仆为乱。陷入两难的冼夫人最终决定不能因为顾惜儿子而辜负国家,遂发兵拒贼,率百越酋长迎接前来讨伐的陈将章昭达。平叛后,冯仆以冼夫人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朝廷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出入仪仗如同刺史。冯仆卒后,陈朝亦风雨飘摇,岭南数郡共奉冼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

隋高祖杨坚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南,被陈将徐璒拒阻。晋王杨广让陈后主给冼夫人写信,谕以国亡。冼夫人验知陈朝已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命孙子冯魂率众迎韦洸,岭南遂定。朝廷任用冯魂为仪同三司,册封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番禺人王仲宣反,将韦洸包围于州城。冼夫人派孙子冯暄率师救韦洸。不料冯暄与王仲宣的部将陈佛智平素交好,故按兵不动。冼夫人大怒,派人执拿冯暄并关进州狱。又派孙子冯盎出师,斩陈佛智,与鹿愿军会师共败王仲宣。冼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张锦伞,领彀骑,护卫朝廷诏使裴矩巡抚诸州,岭南又定。隋高祖对冼夫人的英勇和才略大为惊异,乃拜冯盎为高州刺史,并赦免冯暄,拜为罗州刺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以宋康邑回授冯仆妾冼氏。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可调动部落六州兵马,若有危急,可不经请示朝廷便宜行事。其时番州总管赵讷贪虐,土著部落多有亡叛。冼夫人令长史张融上书言赵讷罪状。隋高祖获得赵讷贪贿证据将其法办,并降敕委命冼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亲载诏书,过十余州,宣述朝廷意旨,所至皆降服。隋高祖再赐冼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追赠冯仆为岩州总管、平原郡公。601年,冼夫人逝世,谥为诚敬夫人。

冼夫人所处的南北朝、隋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分裂的乱世,但也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却出现了冼夫人这样一个卓越的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开幕府,领军衔,统领六州兵马,俨然南国柱石。夫、子、孙三代并因其而荣贵。在男尊女卑的漫长的封建时代,“女中勋业似桓文”“功名能冠越王台”(明末清初岭南文学家屈大均《冼夫人》诗句)的冼夫人无异于横空出世,惊绝国人。冼夫人生平见诸唐朝初年魏徽《隋书》之《列女·谯国夫人》、唐朝李延寿《北史》之《列女·谯国夫人冼氏》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人为祭祀冼夫人而建的冼庙,仅广东高州境内就有二百多座。海南、广西等地亦有大量的冼庙,此外,冼庙亦见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周恩来总理赞誉冼夫人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瓦氏夫人。明弘治年间出生,原名岑花,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壮族土官岑璋之女。幼时读书习武,及长嫁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改称瓦氏。明嘉靖六年(1527年),岑猛遭朝廷讨伐,与其子岑邦彦战亡。岑猛孙子岑芝承袭田州土官,因年尚幼,瓦氏夫人代摄州政,政绩斐然。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大规模进犯,江浙沿海数千里告急,朝廷诏令兵部尚书张经总督各路兵马抗倭,张经建议征调广西俍(明代称壮族先民)兵 。其时,瓦氏夫人孙子岑芝已战死于海南。继袭岑芝土官职的重孙岑大寿及其弟岑大禄皆年幼,年近六旬的瓦氏夫人接到征调令后请求亲自带兵出征。张经准其所请,并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军衔。瓦氏夫人带领俍兵近7000名(其中女兵40余名),辗转跋涉数千里,到达江浙海防第一门户金山卫驻防,这是各路客军中首先到达抗倭前线的部队。甫到防,负责指挥俍兵的总兵官俞大猷与瓦氏夫人即率精兵及俍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重创倭寇。之后,倭寇3000余人犯金山卫,陷俞大猷于重围。瓦氏夫人率俍兵驰骋奔突,救出俞大猷,解金山卫之围。在歼敌3000余人、扭转了东南沿海抗倭戰局的王江泾(浙江嘉兴北)一役,瓦氏夫人率俍兵勇猛杀敌,战绩卓著。敌人再犯金山卫,都司白泫率兵迎击,被围数重。瓦氏夫人“奋身独援,纵马冲锋,乃破重围,白得脱”。瓦氏夫人率军参加的陆泾坝(江苏苏州境内)战役,斩获倭首300余枚,烧毁海盗船只30余艘。

瓦氏夫人带领的俍兵在抗倭战场转战千里,历经柘林之战、盛墩之战、嘉善双溪桥之战、松江之战、昆山之战、陆泾坝之战、漕河泾之战等著名战役。俍兵骁勇善战,瓦氏夫人双刀杀敌,威震敌胆。明吏部右侍郎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生动记载:“瓦氏披发舞刀,往来冲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夺关而出,马上大呼曰‘好将官,好将官!,尽愤。”瓦氏夫人和俍兵的拼死血战震动朝廷,嘉靖皇帝“以杀贼多,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寿、大禄银币,余令军门奖赏,并封瓦氏夫人为“二品夫人”。瓦氏夫人及所率之俍兵因奋勇杀敌更赢得了江浙人民的爱戴,“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当地百姓尊称她为“宝鬓将军”“石柱将军”。

在中国抗击外侵的历史上,瓦氏夫人可谓第一位巾帼英雄。她并非仅仗“可死而不可败”的忠勇,而是更以精通《岑氏兵法》、治军有方、武艺高强取胜。当时的浙江巡御史胡宗宪在所著《筹海图编》中描述亲眼所见的俍兵作战情形:“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瓦氏夫人的阵法精髓“鸳鸯阵”,由戚继光所吸收,见于其兵法名篇《纪效新书》。瓦氏夫人之“鸳鸯刀法”亦为明代豪杰“天都侠少”项元池所传承。

刘三姐。与冼氏夫人和瓦氏夫人相比,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历史传说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且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彩调剧、歌舞剧和电影《刘三姐》的问世,刘三姐这一传说中的歌仙已成为海内外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刘三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今天既已变成壮族文化的一个历史象征,也已成为壮族文化的一个现代图腾。很多观众可能印象最深刻的是戏剧和电影里刘三姐戏弄三个秀才的对歌场面。但这只是众多刘三姐传说素材中的一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刘三姐的作品,不免打着时代的烙印。传说尚有这样的:“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者,居贵县之水南村,善歌,与邕州白鹤秀才,登西山高台,为三日歌。秀才歌芝房之曲,三妹答以紫凤之歌;秀才复歌桐生南岳,三妹以蝶飞秋草和之。秀才忽作变调曰,朗陵花,词甚哀切;三妹歌南山白石,益悲激若不任其声者,观者皆欷歔。复和歌,竟七日夜,两人皆化为石……”(清王士祯《池北偶谈·粤风续九》)在有关刘三姐的传说中,刘三姐(亦称刘三妹)与白鹤秀才对歌并俱化为石的故事更多闻见,或许因为这一故事更美丽和更耐人寻味。

民族的杰出人物,无论男性女性皆是民族的代表。乍看起来,冼夫人、瓦氏夫人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壮族历史中代表着力,刘三姐代表着美。然而,历史不仅仅是力与美的历史,历史是人创造的,因此历史又是心灵的历史。冼夫人、瓦氏夫人和刘三姐,又呈现着怎样的民族心灵?在那险峻的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中,冼夫人以何缘故一生挺立于梁、陈、隋三朝?诚然,当中有其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超人智慧和本领,但苏轼贬海南时所写《冼庙》一诗中的“三世更險易,一心无磷缁”两句,我以为才道出了冼夫人的深层境界。无论时空如何移换,世道怎样更迭,维护国家统一、民众安宁的真心永不因磨而薄,因染而黑。同样,瓦氏夫人在年届花甲之时率俍兵千里迢迢奔赴抗倭战场,“戎装跨介驷,舞戟如飞,倭寇畏之”(明广西左布政使谢肇浙语),也是一种卫国保民的壮志和激情的体现。而刘三姐的传说,也叙述着一种对理想人生的想望和追求。

因此不妨认为,冼夫人、瓦氏夫人和刘三姐的故事,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在历史中的绽放。

责任编辑 侯建军

猜你喜欢
刘三姐壮族夫人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Cat’s book》
“夫人”与“妻”的区别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B之比
他的情人
刘三姐对歌
知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