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7-06-19 22:41袁华高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6期
关键词:缺失意义对策

袁华高

(贵州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但高校劳动教育长期受到忽视。在大众创业和高考招生“双轨制”改革背景下,重视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采取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由学生承包校内服务型岗位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05-02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南昌大学在2014年9月1日在全校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活动开展不到一周就遭到抵制,学生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交费了就该享受服务,不该义务保洁;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在全校推广劳动教育,通过义务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上述案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状况,即:

(一)劳动教育普遍缺失

高校几乎没有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没有列入国家教育大纲,导致高校普遍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部分开展了劳动教育的高校存在劳动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制度、师资、组织和场地保障薄弱,课程的教学计划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专业和兴趣结合较少,实践教育缺乏、有劳无教和无用劳动等情形。

(二)大學生综合素质欠缺

1.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指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太少;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不稳、承受能力差、不适应环境等,容易因情感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导致抑郁乃至自杀。

2.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在应试教育环境及较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比较功利。由于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脱节,理论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2],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3.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人际关系紧张。多数大学生从小脱离劳动,养成了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尊重和感恩。此外,由于升学和就业竞争激烈,导致一些大学生变得自私、冷漠,加剧了人际关系紧张。

4.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和学校长期忽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剥夺了学生发展生活技能的机会,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训练,学生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相关规划,导致就业困难和不适应工作,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

二、高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与劳动教育长期受忽视和缺乏相应的开展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单一评价机制是导致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和育人的办学导向使得劳动教育不受重视。高校的招生指标和教学经费等与科研项目挂钩,导致大部分高校关心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课题申报等可量化的硬件指标,不关心软件建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导致削减课外实践活动。一些高校为了抓就业率,到大二下学期就会“鼓励”学生减少社会实践,准备各类考试。

(二)招生规模扩张迅速是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现实条件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校扩招太快,教学基础设施和管理跟不上学生的需要,开展劳动教育缺乏相应的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教育没有纳入考核,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付出大量的人、财、物资源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进行理论教学的成本较低,导致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力和压力。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与生产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以造就更熟练的劳动力,而且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4]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5]他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6],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充实精神生活,为生活做好准备,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二)劳动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可贵经验

我国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劳动教育。中国古代社会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如《曾国藩家书》把曾氏家教的内容总结为八个方面:猪、蔬、鱼、书、早、扫、考、宝,其中养猪、种菜、养鱼、扫除等属于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如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第二十条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可见,从历史经验看,割裂教育与劳动的联系会对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由于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应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加以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学生的劳动素质状况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从政策上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建立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高校要建立校级和院级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经费、师资、场地和工具等方面加强保障。设置劳动教师岗位,聘请社会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重视对劳动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

(二)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和基地

坚持“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开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教育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智育、德育,离开创造、兴趣和需求,劳动便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7],因此,要坚持以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开发丰富、实用、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如家政、礼仪、写作、工艺品和小吃制作等。帮助大学生提升生活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统筹校内外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基地。整合高校乃至社会资源,跨学院、跨部门、跨校乃至跨社区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整合校内军事训练、勤助岗位、体育文化艺术节、实习基地、科技园等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合作企业、农场、工厂和商场,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场地。

(三)将校内服务型岗位面向学生承包

将校内涉及学生服务的岗位划为义务服务岗和有偿服务岗。将部分后勤管理、环境卫生、学习辅导等岗位承包给学生,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岗位,以提高办学效率,节约办学经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劳动技能。

(四)加強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讨论,建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网站、微信和热线等方式,增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提高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建立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劳动教育的制度,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大众日报.2010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布[EB/OL].

http://news.cntv.cn/20110903/101819.shtml.

[2]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EB/OL].

http://www.docin.com/p-778345187.html.

[3]陈信泰,宁虹.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05).

[4]田华,李兴军.浅谈高校开设公益劳动课的意义与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期

[5]宋雪.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及对特殊教育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

[6]宋雪.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及对特殊教育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

[7]宋雪.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及对特殊教育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

猜你喜欢
缺失意义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