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街吧!爸爸》

2017-06-19 04:14徐元
青年与社会 2017年17期
关键词:屌丝励志爸爸

徐元

“屌丝世代”决定了我们今天的文化,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在这个前提下,并不是我们拍不出《摔跤吧!爸爸》,而是即使拍了,也没人看。

即使拍了,也没人看

有朋友问我,《摔跤吧!爸爸》那么好看,可为啥我们就拍不出这样热血的励志片呢?它也没有什么电脑特效、大场面啊,故事也就是那种字正腔圆的线性叙事嘛……我说,中国电影什么类型都拍不好,也不单是体育励志吧。

朋友满意我的回答,发来了大拇哥和笑哭脸。的确,如今我们都觉得中国电影糟透了,不要说超英赶美、比肩日韩了,连伊朗、印度、泰国,“都比我们拍得好”——是的,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再看《横冲直撞好莱坞》,很难不会对国产片感到绝望。

“丧失了民族自信力”,还不单单只是在电影上。高房价、雾霾天、地沟油……我们对吾土吾民的林林总总,经常沮丧又愤怒。而且,不止民族的自信力,个体的自信力,大多也不够健全了。所以,年轻人标榜自己的用词,已经从原来的暗含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意味的“草根”,换成了如今认命认输、得过且过的“屌丝”了。而“屌丝一代”,无论我们怎么评价,已然是个不可逆的时代产物。它不仅代表了一代人的三观变迁,还确凿无疑地改变了我们的政经、文化,以及国民性格。

简单说,“屌丝世代”决定了我们今天的文化,特别是最市场经济的这些板块——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在这个前提下,并不是我们拍不出《摔跤吧!爸爸》,而是即使拍了,也没人看。

形不成话题的励志片

是的,我答复朋友的只是一句玩笑话。

我并不真的认为中国电影一无是处,虽然我们可能确实拍不了“硬科幻”电影,但至少“动作”加“剧情”的体育励志片,绝不会是国产片的短板。不说远的《女篮五号》《少林足球》,前两年就有一部张家辉和彭于晏主演、名为《激战》的拳击电影,动作戏也很精良,主题也很热血,在我而言,如果说《摔跤吧!爸爸》是“9分神片”,那《激战》至少也该打8分。这说明,中国电影人其实不是不会拍体育电影。

只不过在当下,“体育励志片”很难不会被联想到“主旋律电影”,而后者在今天,已经在实质上退出了流通,所以很少会有创作者再去尝试。不妨这么想,如果一部国产的体育电影,也像《摔跤吧!爸爸》这样,公然批评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尸位素餐,再把国家队的主教练设置成反角,那么,它能领到准生证吗?又或者,即使剧情转折和动作设计都有差不多水准,但主人公最后公开发言“感谢X感谢XX感谢XXX”,又有谁愿意买票去欣赏呢?

同理,我们爱说“人家拍的”《一次别离》《我的个神啊》《初恋这件小事》如何如何好,可我们自己的《钢的琴》《万箭穿心》《推拿》《闯入者》等等,又有哪一部比不上呢?可是,就连大明星主演的《激战》都没多少人肯掏钱买票一样——它在2013年中国票房榜上名列第56名——这些“小片”,既不被商业市场认可,也不被社交网络关注,所以一直不是主流,更难形成社会话题。

反励志、反成功、反热血

从前当然不是这样,《芙蓉镇》《红高粱》《本命年》《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这些老话所谓的“剧情片”“情节剧”,都曾像今天的《摔跤吧!爸爸》那样轰动一时,又叫座又叫好。然而,由于市场、时局的变迁,当一部部奇技淫巧美轮美奂的好莱坞大片示范着无与伦比的视听刺激时、当《活着》《鬼子来了》《图雅的婚事》《三峡好人》后来这批拿到了世界冠亚军级别的影片都被或明或暗地流放时,中国电影也就逐渐放弃了土里土气且充满风险的情节剧,而是捡起了安全无害又能产出票房的“类型片”,拿段子来替代故事,让皮相来置换表演,用意淫来取代现实。

因此,今天的《闯入者》们,最大的毛病不止是不符合“主流价值观”,还在于不符合“屌丝趣味”,换言之,从里到外都缺乏“时代精神”。最直接的症状表现是,它们大都没有用大场面大明星大IP来包装成商业类型片,而在今天的中国,这才是一部电影的致命伤。

久而久之,屌丝化的创作者和消费者都对从前那种植根国族现实的情节剧丧失了兴趣。只剩下一小撮死硬的文艺片编导,还在狭小的空间里坚持着,他们固然值得尊敬,但也确然远离了公众的视野。因为在本质上,他们恰好是“屌丝”的对立面,是“精英”、是“砖家”。所以,哪怕这批作者和作品,仍然是世界影坛上“中国电影”的代表,但是,每当我们抱怨中国电影如何如何不堪时,其实是把它们遗漏了的。总而言之,曾经和伊朗、印度一样,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一种公众表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电影格式的变化,和“屌丝审美”的兴盛,其实互为因果,在它们的合力之下,“中国电影”形成了今天的奇诡面貌——这是一种更热爱传达反励志、反成功、反热血的意识形态产品。

主流电影的黑暗时代

看看我们的卖座电影吧,你会发现,“负能量世界观”比比皆是。比如,有钱人为富不仁,注定得不到真爱(《夏洛特烦恼》《美人鱼》《港囧》);红颜祸水,漂亮女人总会死于非命(《寻龙诀》《西游降魔篇》《乘风破浪》);又比如,渣男满街跑(《致青春》《不二情书》)、父母皆祸害(《捉妖记》《唐人街探案》)……

或许,再没有其他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主流电影如此地热衷暗黑、喜欢悲剧——票房第一的《美人鱼》,其实是一出酷烈无比的惨剧(周星驰主理的两部《西游》亦都如此);而票房第二的《捉妖记》,实则是一个关于人吃人的残忍寓言。《寻龙诀》说的是爱人不会复活,遗憾永远不能弥补;《乘风破浪》则说人生的不幸福不完整,即使是穿越了时空也无法改变;而《港囧》和《情圣》告诉我们,中年危机春梦一场,终究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再算上《老炮儿》里的六爷(冯小刚)死于心碎、《心花路放》的耿浩(黄渤)到底也没有找到第二份爱情、方新武(彭于晏)在《湄公河行动》里壮烈牺牲、《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甄子丹)只是被坏人利用了才不小心造了反、《叶问3》里的叶太太(熊黛林)从史实里的得享天年被改为影片中的英年早逝、《大鱼海棠》敢和全世界为敌的少男少女毁灭了旧秩序却无力重建新天地……中国电影,其实是非常不“Happy Ending”、非常之“丧”的。

或许有人会表示质疑,比如提问“那么《小时代》是怎么回事”。但實际上,从票房结果上看,《小时代》《何以笙箫默》之流,确实只是一路支流,何况,它们其实也都蕴含着一股扭曲的残忍。“屌丝趣味”乍看起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倾向,一头是杀马特、玛丽苏,主营戏码有“穿越”、“霸道总裁爱上我”等等,充满着毫不掩饰的拜金狂热,但其本质是矮丑穷对高富帅的意淫,是一种不劳而获的空想;另一头,是所谓安贫乐道的“犬儒主义”,擅长用宿命论和阴谋论来解释世界,但核心实则是仇富、放任。不管是哪一款,由于物质上“得不到”,最终都是失意者对自己失意人生的自矜自怜。

所以,郭敬明的《小时代》和韩寒的《后会无期》,异曲而同工,都是精准的屌丝特供。只不过,前者替“小镇青年”完成了对酒色财气的富人世界的刻板想象,而后者则替他们开脱了人生不如意事业不成功的责任:因为“我不是X二代”,“我不要跟这个世界同流合污”,于是只能悲剧、宿命、高洁地失败了。然而,《小时代》最终的结局是,俊男靓女们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它们不就是悄悄地暗通款曲,合龙了旨趣吗?

拼爹文化的映照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观众并不喜欢被电影励志,起码,不喜欢被国产电影励志——在“拼爹时代”,还有多少人相信个人努力能够改变命运呢?

屌丝一代的挫败感、连同整个社会那人人自危的不安感,折射、变形、夸张、矫饰地反映到银幕上,也就让今天的中国电影,充盈着巨大的虚无与幻灭。而我们先消费这些电影,然后再尽情地吐槽它们,彼此用负能量来完成了对对方的供养。

因此,《摔跤吧!爸爸》爆红,并不代表印度电影就过肩摔赢了中国电影。真相是,不是我们不会拍或者拍不好正向的励志的电影,而是我们不相信也不需要这样的电影。

今天的国产电影,之于今天的中国,承担的功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它是我们民族心理治疗的一种特殊道具,既是充气娃娃,又是沙包痰盂。它的使命,往往并非“引导人”“鼓舞人”,反而是它们的反面。

中国观众更想看的国产神片,题目应该是《仆街吧!爸爸》。

猜你喜欢
屌丝励志爸爸
自我矮化症
我和爸爸
生活励志
“差钱”也演“励志”剧
黄瓜网 搞笑屌丝吐槽网站
官场“屌丝”的梦想与现实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