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知识”到“丰富经历”

2017-06-19 16:29王小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王小军

[摘 要]在周丛俊教师“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示范课中,周老师通过运用熟悉的场景、借助数形结合、运用迁移类推、引导归类分析,使课堂教学从“学习知识”向“丰富经历”转变,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学习知识;丰富经历;一个数除以分数;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27-02

小学数学特别强调在“数与代数”领域注重对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运用意识等数学素养的培养。这次本人有幸观摩了周丛俊老师“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示范课。周老师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数形结合、转化归纳、迁移类推等思想,引导学生在分析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算理、探究算法。这样不仅有效地让学生学习了知识,丰富了经历,还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运用熟悉场景,唤醒知识经验,理解算式意义

课堂伊始,周老师给出相关信息“从襄阳到西安坐车花9小时,路程为810千米”,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速度的问题及解决方法(810÷9)。接着,课件出示主题图(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主题图后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看看图中给出了哪些数学信息,应如何比较他们谁走得快?

生:比较他们的速度就可以知道谁走得快了。

师:怎么求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2÷2/3;5/6÷5/12)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和之前的算式“810÷9”有何不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新课题)

课始,教师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行程问题导入新课,可避免抽象、枯燥地引入课题,为学生正确列出分数除法的算式清除思维障碍,使学生在今后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理解算式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探究算法、理解算理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二、借助数形结合,体会几何直观,领悟计算道理

师:怎样计算2÷2/3?想一想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按照活动要求完成对2÷2/3算法及算理的探究)

生1: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计算“2÷2/3=(2×3)÷(2/3×3)=3”或“2÷2/3=(2×3/2)÷(2/3×3/2)=3”。

生2:可以运用除法的性质来计算“2÷2/3=2÷(2÷3)=2÷2×3=3”。

生3:可以按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将算式转化成2×3/2。

师:为什么2÷2/3可以转化成2×3/2?

生4:由线段图可知,要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可以先求出其中的1份也就是1/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即求2千米的1/2是多少,即2×1/2,然后再乘3,就是2×1/2×3=2×3/2。

生5:由线段图可知,用2÷2算出1份是多少千米,再乘3算出3份也就是1小时行的路程。

通过线段图来验证“整数除以分数就是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是本节课的核心。这一环节中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凭借直观图形理解算理、发现算法,再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理解分数计算中由除到乘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为学生提高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创造了最佳时机,让学生在丰富的经历中得到成长。

三、运用迁移类推,探究计算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师:这几种看上去各不相同的算法之间是有联系的,谁能把它找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找联系)

师:把2÷2/3转化成2×3/2的计算过程中,算式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师:借助探究出的规律能计算出小红的速度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把“÷”写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关注多种算法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纯数学的视角观察、理解、归纳,最终找出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异中求同”能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再上一个高度,对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法初建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迁移类推出探究问题的结果,积累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思考问题的经验。

四、引导归类分析,总结一般方法,促进能力提升

小练笔:课本第32页“做一做”的第2题。

■÷4;■÷4;15÷■;■÷■。

师:你能对这几个算式进行分类吗?

生1:可以分为三类“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

师:观察这几道题的算法,你们有什么发现?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生2:计算这些算式时都可以把除法转化成乘法。转化时,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倒数,除号变乘号。

生3: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生4:a÷b=a×1/b=a/b。

师:这里的a、b分别表示什么数?b能等于0吗?(强调b≠0)

到此为止,学生已经学完了分数除法的所有类型,对分数除法的算理有了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归纳总结计算分数除法的一般方法。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用语言、字母或其他符号正确表述分数除法的一般方法,就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丰富的探究经历,能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之间的联系,熟练运用算法和深刻理解算理。

课堂教学理应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教师与学生只有沐浴在“丰富经历”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和延展自己的经历,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生命成长的最佳平台。

(责编 罗 艷)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