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四式 对焦关系

2017-06-19 08:42杨海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加减法对焦算式

杨海成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有很多情境图,并要求学生结合图意列出两道算式(一图二式)或四道算式(一图四式)。作为教师,应挖掘教学实例“一图四式”背后的价值,对焦算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的经验,把掌握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关键词]一图四式;情境图;8的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41-01

苏教版一年级“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里,设置有很多情境图,其中大多是让学生结合图意列出两道算式(一图二式),而在例7和例9中分别设计了“游泳”和“跳高”的内容(如下图所示),要求学生看图写出四道关于8和9的加(减)法算式(一图四式)。如何挖掘教学实例“一图四式”背后的价值,使教学目标更明确,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呢?现笔者以“8的加减法”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教学过程梳理

[教学片断1]8的加法

师(展示例7的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小朋友在游泳池里玩,池内有5个,池外有3个。

师:那么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游泳池里玩呢?你们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算式,突出“条件”和“问题”。在教学预设中,笔者设定:如果学生直接说出共有8个小朋友,则给予鼓励。但事实上,学生并没有按照预设进行回答。对此,笔者追问:“为什么有些同学写5+3=8,而有些同学写3+5=8呢?這两个算式有何不同?”学生回答:“观察的角度和次序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算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无论先算池内还是先算池外,要算总人数都需将两部分进行合并,所以,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积累有“一图二式”的经验,在这个环节,笔者仍让学生构建“一图二式”。而为了方便对焦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写5+3=8,而有些同学写3+5=8呢?这两个算式有何不同?”这一问题。这样教学,让学生在加法计算中体会到实际问题的本质特征。

[教学片断2]8的减法

师:结合例7,你能写出包含8的减法算式吗?

生2:8-3=5,8-5=3。

师:请说一说8-3和8-5的意义。

师:游泳池里一共有8个小朋友,池内有5个,那么池外有几个?用哪一道算式表示?

师:你能说出“8-3=5”这个算式所表达的图意吗?

……

在教学8的减法问题时,笔者让学生列出包含8的减法算式,然后思考减法算式的意义。这样做是基于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对焦算式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减法的算理去揣摩加法的算理,从而明确加减法内在化和明确化的意义。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也体验了加减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此教学程序简单但效果很好。

二、课堂教学反思

一节具有前瞻性、充满预见性的优质课,应能激活学生经验,让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经验升级,提升学习效果。

本节课从“一图二式”到“一图四式”,充分反映了加减关系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但我们不能把教学重点放在“读图”上,因为学生已有“解图”的认知经验,我们应引导学生积累数形结合的感知经验及“组合”或“分离”的心算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屋建瓴,全盘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各知识点与知识网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学生缺什么,学生有什么,哪些“真空地带”可以填充;要主动培养学生,讲究思维艺术,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能“前瞻性”地反思学生能做的,预见性地估计学生不能做到的,从而有效开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加减法对焦算式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加减法的由来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相位对焦vs对比度侦测对焦
喀嚓前一秒的技术DC对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