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研究

2017-06-19 04:37徐光宪耿涛王靖夫纪小璐金钰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6期
关键词:导师制

徐光宪+耿涛+王靖夫+纪小璐+金钰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本文从融合构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角度,对导师制队伍的建立,依托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教师完成角色的现代性转换,学生在主体能动性下获得内生能力,形成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能力、教学相长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导师制;专业实践能力;立体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87-02

一、引言

在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1]。文章以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从融合传统实验室、工作室的角度,对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的教学相长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创新工作室的建设

1.创新工作室定位。大学生创新工作室[1]是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学生参与为主体,以专业教师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将实践创新活动与教学紧密结合,师生共同完成综合专业技术项目的有效平台,其核心内涵为:将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融为一体,将生产与教学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深度型实习、探究型实验、过程型实践”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2]。

2.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从克服传统实验室利用率不高、一般创新工作室缺乏实践条件支撑的弊端,融合构建了基于“开放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以及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全面发展的、深度互动的生态育人环境。

3.工作室的具体构建。以電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本文融合传统实验室、创新工作室的互补优势,建立了“光维创新工作室”,以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实验室为依托,制定了详细并易于操作的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大众化选拔、个性化培养”策略,在ARM、FPGA、嵌入式设计与开发和通信工程实践等方面为每一位成员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规划、指导和项目实践,通过实践文化理念的熏陶和兴趣引导,保证成员和团队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三、创新工作室模式下教学相长的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克服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架构从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集专业竞赛准备与培训+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开发等方面基于“开放实验室”机制下的创新工作室,构建了“基础+技能+创新”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递进模式,实现创新与专业实践深度互动。

2.探索项目式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依托实验室,通过实验仪器设备改进或自制项目的途径,鼓励学生参与进行探究型实验开发,将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将实践与教学融为一体,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实践体系。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和实验设计,以学生创新研究为主、教师指导服务为辅,全过程跟踪指导,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创新学习融为一体、不同专业背景和年级的学生融为一体,通过指导教师反哺实践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专业的实践教学,直接形成教学生产力。

3.建立严格的教师、学生优化与退出机制,通过“传、帮、带”的“导师制”工作模式[3],形成“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每个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因人而异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而形成了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融合传统实验室的工作室模式的意义

1.冲破了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堂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的藩篱,施行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全人教育,让学生在主体能动性下获得“内生能力”,教师完成了角色的现代性转换[4],形成统筹的教学相长机制。

2.提出融合传统实验室、创新工作室的理念,发挥优势互补,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一个促进其个性和潜力全面发展的深度互动的生态育人环境。

3.构建了“基础+技能+创新”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递进模式,强调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在驱动,实现创新与专业实践深度互动。

4.以实验项目与设备研发为切点,师生互动,探索了“导师制”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良性促动循环机制。

五、实施效果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应用。最初教师抱有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烈责任心组建了工作室学习小组,随着不断的研究、建设和发展,工作室已经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从教师成就了学生的成功转变为学生的成功激励着教师,点燃了教师教学的激情,教师从进行教学研究工作转变为教师享受教学研究工作,完成了教师角色的现代性转变。

2.学生受益面大,成果多。近四年来工作室老师指导学生共参加省级以上科技学术竞赛32次,获奖达295人次,组织院级科技学术交流会和培训会20余次,学生获得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论文12篇,11名学生以特长生的身份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获批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校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3.成果反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老师通过挖掘课题成果,深入研究,获批了6项省级、4项校级教学项目,有力地改进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师生共同研发的33个技术开发训练类实验、6个工程技能训练类实验、10个系统综合类实验和16个基础理论类实验,已经在学院2012级-2016级的通信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年受益学生为18个班级,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4.省校领导重视,得到了学校引领与校外辐射。建设成果在校团委“榜样在我身边”的活动中展示,在2016年7月毕业典礼上校长介绍了工作室成果。2016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冮瑞率领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我校葫芦岛校区进行工作调研,在校级相关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工作室,观看了学生的优秀作品。

六、结论

实践证明,融合传统实验室而建立的创新工作室作为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强化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创新了运行形式,实践了教学相长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军,王琳,宋丕伟.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1-12.

[2]陆国栋.工程专业建设若干思考[R].成都: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2016-10-19.

[3]马青丽,林小军.创新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5,(11):39-40.

[4]冯大同.依托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2,(33):136-139.

猜你喜欢
导师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以北京警察学院为例
导师制模式下大学生程序设计创新能力提高的研究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推进地方高师院校校外导师制的策略探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比较分析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在卫生法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