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促进学与教的融合

2017-06-19 19:37屈巧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融合教学

屈巧英

[摘 要]有效的教学活动是的学生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过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建构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融合;设计任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90-01

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统一的目标,需教师精心设计相关联的学习任务,做到学教融合,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指向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等发生发展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有效建构知识框架、积累学习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一、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任务,使自主学习走向有序

学习目标是教与学的灯塔,是设计学习任务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把学习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小目标,寻找学习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间的契合点,并据此设计学习任务,使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服务于某一个或几个小目标,这样学习任务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与有序性。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在思考与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自主学习过程不再只是“走马观花”。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根据学习目标,教师可设计如下的学习任务:1.想一想,你心目中的三角形是怎样的?三角形的高在哪里?2.自学课本,在课本上画出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高的定义;3.画一个三角形与它的高,并标出底和高;4.选择3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与其他同学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本节课中,四个学习任务全都指向学习目标,学生在思考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有效完成了教学目标,有了学习任务的指引,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使自主学习更加有序和高效。

二、围绕内容的关键处设计任务,促进意义建构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每个知识点都有其核心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点,才能以点带面,真正理解并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对关键内容的理解,需要学习任务的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意义构建。

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小数从本质上来说是已学知识“整数十进制计数法”的拓展。基于此,小数概念的理解可从十进分数与十进制计数法入手,教师可设计如下学习任务:请对正方形进行涂色,表示出1、0.4、0.04、0.001,并说明理由。

师:你这样表示出0.4,是怎么想的?

生1: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把“单位1”分成10个小格,每1小格表示0.1,0.4就是4格。

生2: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把“单位1”分成100个小格,每1小格表示0.01,0.04就是4格,所以涂色部分为4格。以此类推,0.001就需要将正方形分成1000个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0.001。

本节课围绕一个核心任务展开,在任务驱动中,学生把握了小数的本质,主动建构了知识。

三、围绕学生困惑處设计任务,以教导学促进其融合

学生在理解建构数学知识时,由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往往存在着困惑,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学生的困惑,在学生困惑之处设计学习任务,以教师的教引导学生的学,促进学与教的融合。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百分数的意义及与分数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需设计学习任务并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走向数学本质。学习任务单可设计如下:1.一种早餐奶含有3种主要成分,其中牛奶占60%,核桃粉占25%,水占15%,为什么这3个数据不用分数表示?请画图表示出60%;2.看图说一说,爸爸的收入是妈妈的收入的百分之几?3.在40%、99%、100%、150%、75%这几个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空。(1)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2)小明投篮的命中率为( ),(3)一根尺子长( )米。

任务单下发后,教师应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图1中的阴影部分都可用60%表示吗?任务2中以谁为“单位1”?如果爸爸的收入是妈妈的收入的100%时,说明什么?爸爸的收入是妈妈的收入的120%,还可以说爸爸妈妈的收入有什么关系?(也可以说爸爸的收入是妈妈的收入的1.2倍)。任务3中,为什么第(1)题能填150%,而第(2)题不行?为什么第(3)题不能填百分数?

这样根据学习任务层层推进,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可以表示两种含义,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百分数。

教师的教基于任务驱动推进学生的学,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注意任务的目标针对性和启发性,同时还需要有力强的探究性并具有一定的“支架”意义,从而促进教与学的真正融合。

(责编 韦 迪)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融合教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