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湾区经济的中国之门

2017-06-19 14:00毕夫
上海企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湾区大湾粤港澳

毕夫

落实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新构想,国家发改委正在调集精兵强将拟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广东省政府也在积极组织人力起草粤港澳大湾区的初步纲要。央地两班人马同时推进,到时将有机融合而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顶层设计方案。中国经济将迎来湾区经济这一姿态妖娆、浩瀚包容的全新主角与强势阵容。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若干个海湾、港湾以及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湾区部分。而这一由湾区地理位置所衍生出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作为湾区空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与城市发挥着纽带与辐射作用,因此,湾区经济可以说是滨海经济、港口经济、都市经济与网络经济高度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经济形态,是海岸贸易、都市商圈与湾区地理形态聚变而成的一种特有经济格局。

纵观全球,目前知名的海湾有几千个,湾区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不过,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真正形成强大资源聚集效应与辐射牵引能量并最终升格为一国政治、经济、金融、贸易或科技创新中心的湾区经济并不多见,且最著名也只有三大湾区,即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其中纽约湾区是现代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湾区经济,旧金山湾区是科技创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湾区经济,东京湾区是先进制造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湾区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完全可以算得上全球湾区经济的“第四极”。资料显示,面积为5.65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覆盖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港、澳2个特别行政区,人口达6765万,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以环珠江湾区为核心,同时包括大鹏湾、大亚湾等外围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盘踞着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三个世界级大港口以及东莞港、珠海港等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口岸;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着由香港、广州与深圳组成的世界级大都市阵容,以及以广州为顶点,佛山、中山,珠海为西翼,东莞、深圳、香港为东翼的“A字型结构”豪华城市集群,并有肇庆、江门与惠州分别作为左右策应的城市编队。另外,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往东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往西是北部湾经济区,往北是湖南、江西以及广阔的中国中部城市群。这样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以厦门湾区为东翼和北部湾区为西翼,就可形成“一核引领、双翼齐飞”的发展态势,并带动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大腹地的经济拓展。

受益于港口与城市聚集效应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包括通讯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端产业集群,以及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中低端产业集群:同时,受香港的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和澳门的旅游服务、文化创意服务以及深港现代服务综合示范区等多元力量的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三次产业占比超过了80%,由此形成了该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的后续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在香港和广州拥有多所国际或国内知名大学,集聚了8个国家级高新园区,16个863基地,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就达2.7%,与美国、德国并驾齐驱。此外,以港深穗为主轴,粤港澳大湾区高铁网、轻轨网和地铁网三网联成轨道交通网,“大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正加速形成,同时,亚欧大陆桥以及正在推进的港珠澳大桥等高度可达性交通基础设施可实现港澳与湾区其他城市之间跨界无缝衔接。

与国外著名的湾区经济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中推进的,即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两地之间由此在经济模式、法律体系等领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如此,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着港澳两个独立关税区以及内地关税区之下的广东省等三个相互独立的关税区,税制管理也存在不小的区分。因此,如何在确保“一国两制”的基本制度“不动摇”“不变形”和“不走样”的前提下,实现粤港与内地的经济模式有机对接、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行政管理的并行同构,是摆在粤港澳大湾区面前的最为严峻挑战。

区别于国际知名湾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前者都是以一个中心城市而命名,但粤港澳大湾区并未突出某一个城市,因此,香港、广州与深圳谁将成为湾区龙头就格外令人关注。公正地评价,三地虽均有长项,但都未形成压倒性优势。香港乃国际金融中心,知名度很高,但其领导力却在下降;广州的政治与文化影响力不错,但在经济影响力特别是金融与高科技两个关键指标上则失分不小;深圳的科技创新可拔得头筹,但在政治、科教、文化与历史影响力上与穗港不可同语。显然,三城中的任何一地充当粤港澳大湾区的“火车头”都还有些勉强。

倒是值得思考的是,在顶层设计方案中,不同于长三角中央有有意要将上海打造成区域中心之都不同,从CEPA(《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到构建以南沙、前海和横琴为支点的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高层历来是将珠三角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设计的,目的是希望营造一个更为强大的区域板块力量,以带动内陆腹地经济的扩张。如今这种思路可能重现于粤港澳大湾区之上。一方面,通过湾区建设,让珠三角学习借鉴港澳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另一方面让港澳更大尺度地对接内陆市场,获取经济发展新能量。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之称也不同于先前的珠三角或泛珠三角之名,目的是要形成更大口徑的国际开放阵营,而不仅仅满足于对内陆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基于此,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的恢弘版图,香港、广州与深圳均应准确做好自身的优势定位,即香港突出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广州凸显贸易枢纽作用,深圳彰显科技创新角色,三地在错位竞争中协调发展,从而打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湾区经济模式。

我们还想指出的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海湾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就有200多个,而且像杭州湾区、珠江口湾区和渤海湾区等三大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正是如此,粤港澳大湾区也只是一个试验田,未来中国不会只有一个湾区经济。还需要强调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纽约大湾区前后摸索了80年,东京大湾区也经历了50年的波折,粤港澳大湾区的盛世图景自然就非一朝一夕所能绘就。

猜你喜欢
湾区大湾粤港澳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湾区争雄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当事者说)
硅谷精英的生活,实在太村儿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阈下温州湾区的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