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究

2017-06-19 22:15徐姣
报刊荟萃(上) 2017年6期
关键词:宗教文化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领军者,其信仰状况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价值取向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由于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引导当前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文化,了解宗教的实质,使其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本文从宗教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大学生信仰宗教原因入手,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宗教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

一、宗教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宗教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多及通讯设备的革新,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成为一种必然。多元文化信息的涌入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接受先进文化理念,但是也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思形态的侵蚀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在西方国家现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思形态侵蚀往往采取更为隐蔽的形式。宗教活动、宗教文化传播则成为常用的手段之一。西方的意识形态与理念的渗透与传播,冲淡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了我国的优良民族精神,碾压了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引起大学生政治观念的淡漠、民族意识的淡化。

2.宗教文化“垃圾”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利,但网络上大量的宗教信息中存在着许多不健康内容,有崇尚享乐主义的靡靡之音,有主张极端个人主义生活方式的“慷慨激昂”,有主张种族歧视的恨语怨言,有充斥色情暴力的危险诱惑,更有反对党、反对人民、反对社会主义的过激内容。对判断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这些内容的影响,动摇原本的思想和意志追求,转而追捧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信条。有些学生还因为受到网上一些反华言论的煽动,甚至参与到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活动中,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犯罪深渊。

3.大学生宗教信仰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求利性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原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所倡导的利他主义、奉献主义价值观不断遭受到以功利主义价值观首的消极价值观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信教也就成了大学生的一种选择。宗教以给人幻想的幸福,麻痹青年人的头脑,使其丧失进取心和拼搏的勇气。部分大学生宗教信徒,在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超然于现实之外,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神”与“主”的恩泽,形成了消极的宿命论人生观。碰到学业、情感等问题时,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灵,只凭所谓的信念、信仰坐等结果。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1.宗教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

宗教作为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积淀,对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当今的许多文化成果都散发出宗教文化的瑰丽的色彩。当大学生在研习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时难免会感受到宗教文化的魅力与内涵的吸引。另外,现在许多旅游胜地对原有的“宗教资源”大加开发,曾经去这些地方旅游的大学生在游览观看宗教文化的建筑、雕塑、绘画、雕刻、仪式,了解教义、典籍、传说时,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会使这些大学生对宗教文化产生兴趣,进而进行深入的研究,乃至最后信奉宗教。且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高校交流的增多,宗教文化的渗透不可避免的出现。

2.市场经济带来价值与信仰的迷茫

当前大学生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而新的思维构架体系并没有马上随之确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极易产生思想困惑。并且随着社会变革的逐渐深入,当前大学生所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化,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与之前的历代大学生相比要大得多,进而使一些学生心理出现失衡,他们对社会、对生活产生了消极的看法,但碍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及舆论影响,负面情绪常常得不到宣泄,使得他们将“主”、“佛”、“神”作为最佳的倾诉对象,借此抚慰孤寂的心绪,重拾信心与力量。

3.身边信教人员的影响

西方多数学者认为,多数人对宗教的认同是通过家庭的宗教社会化而获得的。调查显示,有23%的学生选择宗教的原因是亲友的感染与熏陶,且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其父母亲友的信仰具有这趋同性,也说明亲友的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宗教选择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各种宗教组织和活动为信徒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在人情趋于冷漠的现今时代,感受到来自宗教信徒群体的关爱,感受到群体生活的温馨与快乐,使他们有了群體归属感。有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屡屡受挫之后,转而参加宗教活动,他们以宗教聚会、宗教活动为纽带结实朋友,满足人性交往这一本能的需求。

4.学校教育失当

虽然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得到各高校的普遍关注,但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教育形式单调生硬,人文关怀不足,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较少,说教意味浓,教育内容过分强调课程的理论性与系统性,不能从现实性的角度解答人生信仰与人生价值的深层次问题,无法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使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的信仰教育缺乏公信力,进而对共产主义信仰丧失信心,转而进入所谓的“至真至美至善”的宗教世界。另外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体系仍不完善,在学生存在心理困惑时,部分学生试图在宗教世界中去寻求一份心灵的慰藉。

三、探索教育新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

1.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宗教

科学知识是驱除伪科学繁衍滋生的强而有力武器,只有不断拓展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认知广度与深度,才能识破伪科学的谎言,攻破宗教思想中的那些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断、无中生有的幻想。因此高校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唯物论教育,不断增强无神论教育的说服力和针对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无神论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与原理,正确划分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迷信、增强他们识别伪科学抵制唯心主义与有神论的能力。其次,要广泛加强各学科普教育宣传。由于现代科技更新速度迅猛,新知识、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但是也很难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因此如不给予广泛的科普教育与宣传,他们很难了解到大量的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奥秘的新知识。

2.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的变更,宗教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宗教现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其表现之一就是:宗教元素逐渐融入到流行文化之中。例如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等宗教节日,到教堂等宗教场所观看宗教活动,参与祈福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变迁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启发性、研究性以及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问题的论述,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远离虚无缥缈的宗教世界。

3.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

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活动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心里困惑,在一定程度改变大学生因存在心理困扰时,寻找精神的慰藉,而盲目信教。因此,各高校首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正视环境适应、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增强心理危机自我干预能力;因势利导,加强心理疏导,切实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冲突、化解心理矛盾、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有效的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其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学生,营造和谐友爱校园氛围。加强人文关怀,以真挚的感情感染人,让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而饱满,在积极的精神追求的引导下,实现自身价值。

总之,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出现,原因复杂多样,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巨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创新工作方法、加大人文关怀,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的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劉燕.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6.02.

[2]韩轶,戴艳军,张远航,侯达森.当代大学生宗教观实证研究——基于大连地区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7.1.

[3]刘福忠.上海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5.

作者简介:

徐姣(1981—),女,山东即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沈阳音乐学院学生处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宗教文化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彝族毕摩经典《措诺祭》中的支格阿鲁宗教文化探析
人文视野下宗教文化对湄公河流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影响
羌族民居建筑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探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