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2017-06-19 09:08臧建东
群众 2017年6期
关键词:江北新区建设

臧建东

南京江北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一年多来,紧紧围绕“三区一平台”的战略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统筹推进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各项重点工作,加快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平台、构建新机制,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了在引领改革发展和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试验示范作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12亿元,同比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亿元,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069亿元,增长3%,实现了国家级新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创新资源集聚机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区成立以来,不断推动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打造吸引各类优质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大力优化创新生态。制定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促进创新创业十条政策措施,在人才引进、众创空间建设、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强扶持,打出了政策“组合拳”,一大批科创孵化器、众创空间迅速成长,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初步营造了“创新江北”生态系统。大力集聚高端资源。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签约合作,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合作平台;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组建“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与英国剑桥大学筹建剑桥大学中国(南京)科创中心,成立欧洲(南京)创意设计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等国内高端创新平台落户新区。大力推动协同创新。联合新区10余所高校成立江北新区高校联盟,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南大高性能计算中心、南大低碳研究院落户江北,与东南大学共建的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已成立运营公司,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产业园等合作项目加快推进。与省知识产权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示范新区”,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保驾护航。与江苏电信共建“智慧双创示范基地”,与江苏移动共建“智慧物联新区”,增强了新区在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后劲。

创新产业培育机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树立集约发展导向,积极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加快推动高新区、化工园、海峡两岸科工园以及浦口、六合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产业转型和功能提升,促进主导产业在空间、资源等方面的有效集聚,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聚焦主导产业。结合新区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确立了“4+2”现代产业体系,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力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招商引资。紧盯海外项目资源抓招商,先后赴英国、德国、瑞典、韩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地开展推介,中英南丁格尔国际护理学院、中法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先后落户。紧盯重大活动抓招商,2016年南京“金洽会”期间,新区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签约重大项目21个,总投资近500亿元。聚焦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加大产业投入。去年7月,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吋晶圆厂项目正式开工,预计2018年投产;上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即将竣工投产。省环境能源交易中心落户新区,老山生态旅游体验园、“地球之窗+X”旅游综合体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快推进。

创新城建推进机制,城市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围绕“绿色、智慧、人文、宜居”目标,不断优化城乡建设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投入,着力提升城市功能。突出规划先行。新区《总体规划》完成审批,新区《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编制完成新区“十三五”规划、产业规划、环保规划等50余项重要规划,包括新区中心区、高新大厂、桥林等重点片区34项控制性详规,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长江岸线利用、综合管廊等专项规划,规划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突出基础先行。过江通道方面,大力推进长江五桥建设和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轨道交通方面,宁和城际预计2017年底前具备通车条件,同时,地铁11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宁天城际南延等三条新线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骨干路网方面,江北大道二期(雍庄至龙池段)已开工建设。突出核心区建设。启动了贯通整个核心区的青龙绿带,以及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一期等总投资约420亿元的22个重点城建项目,综合管廊一期10公里建成,横江大道、浦乌路、绿水湾路等加快建设,中心区“四横五纵”主干路网框架基本形成。突出城市功能提升。积极推进南京国际健康城建设,推动鼓楼医院、南医大综合性医院、南京一中、鼓楼幼儿园等主城名院、名校向新区布局,引进了华润万象城、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业项目。同时,加快推动新区城市馆(规划展览馆和市民中心)、南京美术馆新馆、新区图书馆等一批功能性项目规划建设。

创新行政管理机制,政务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充分借鉴浦东、滨海等国家级新区发展经验,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突破和模式路径创新,激发新区发展活力。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成立市政务服务中心江北分中心,重点面向江北区域提供7个部门38项行政审批服务;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改革实施方案,细化梳理行政审批权力事项清单;去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南京商标受理处在江北新区设立并正式启动运行。强化关键要素保障。推进规划国土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与“两区两园”规划、国土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推进新区土地储备中心、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机构设置;以272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为控制目标,推动规划国土“两规融合”。改革财税体制,与省政府投资基金共同出资20亿元,成立省市共建江北新区发展基金;设立新区星景健康产业基金18亿元;支持浦口大江北国资集团等7家平台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拟发行额247亿元。推进重大试点工程。去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北新区成为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5个新区之一,试点方案去年9月获省政府批复,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十条政策”即将出台,拟设立1亿元的服务贸易扶持资金和20亿元服务贸易产业基金。去年10月,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及产业园建设试点工程落户新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探索创新新区大数据管理工作机制,加快组建大数据管理中心,积极推进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知识产权法庭,新区仲裁院完成挂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主动服务宁镇扬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宁滁一体化发展、宁淮和寧扬同城化发展,先后赴滁州、淮安盱眙和扬州仪征对接合作,与盱眙签订区域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在产业协同、生态共建等方面均取得阶段性成效。

创新内外联动机制,区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主动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中央部委及省、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汇报机制,努力争取国家政策资源向江北新区倾斜。面向“三区两园”,初步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管委会会同行政区、园区,定期举行经济形势分析会、联席会议,会商新区发展重大问题。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新区“三定”方案,按照大部制设置、扁平化管理原则,迅速完成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两部七局一委”等机构组建,不断强化建章立制,完善内外联动运行机制。加强管委会干部队伍建设,着手对人事制度改革及绩效管理制度改革等开展研究。加强与新华社、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媒体的合作,努力为新区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集中力量建设“南京江北新区等重要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分工协作,推进机制创新,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前不久,李强书记在江北新区调研时也明确指出,江北新区是南京也是全省的一块金字招牌,更大力度推进江北新区建设,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三区一平台”总体方案要求,围绕“新”字做文章,努力在“新”上力求突破。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江北新区建设,必须坚持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全力把江北新区建设成为全省跨江发展的桥头堡、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先导区,积极发挥好辐射带动宁镇扬一体化和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研究机构、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中心落户,推进江北新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创园,打造全球智能设计中心。深化与省知识产权局合作,注重发挥江北高校联盟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等为重点,细化完善并实施好创新创业“十条政策”,促进众创空间、创客联盟、创业学院发展,努力让创业创新成为新区靓丽名片。

二是着力提升现代产业层次。紧扣“4+2”产业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台积电等龙头企业和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科技服务业方面,积极推进研创园创发中心、焦点科技研发基地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推进新区保税物流中心、海尔虚实网服务园等项目建设;依托西坝、七坝港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积极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坚持以中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国际健康城建设,大力推动六合副中心和桥林新城、龙袍新城,以及星甸、竹镇、八卦洲等8个新市镇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特色示范村,加快形成“中心城—副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城镇等级体系。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功能性大项目建设,确保中心区早出形象、快出成效。继续推进南丁格尔国际护理学院、南京一中江北分校等民生工程,确保雅居乐一中、鼓楼医院江北分院等尽快投入使用。

四是著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推动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上海自贸区等联动发展,促进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协作。放大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贯通效应,加强与扬州、镇江等周边地区合作,努力在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和全省跨江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在服务贸易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海关、国检、海事、边检等口岸查验单位在新区增设分支机构,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是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以简政放权为重点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改革,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事项办结时限最短、行政审批收费最少的新区。完善土地收储和开发制度,推动新区范围内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积极探索“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加快实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江北新区发展基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新区发展建设。围绕建立完整的金融创新体系,通过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构建区域股权投资中心、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等举措,促进资本与科技有效对接,打造“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

(作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 婷

猜你喜欢
江北新区建设
江北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江南的水与江北的沙
宁波三门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