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聚力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7-06-19 09:08王平
群众 2017年6期
关键词:江苏优势特色

王平

一个地域的发展特色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原有特色的保持与放大、新特色的培育则主要来自于对创新的孜孜追求。要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如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走聚力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未来发展的基点在于创新。江苏发展转型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才能冲出转型关口、实现凤凰涅槃,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

高水平全面小康需要全面创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以“高”引领质量标准,也是以“全”惠及全省人民,还是以“新”引领发展全局,核心要义是发展水平要更高、群众获得感要更强。因此,要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激发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创新发展要做好特色优势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明确指出,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江苏优势的高度概括,也对江苏未来发展作出了方法论指引。在新形势下增创发展特色、培育领先优势,以创新抓发展、谋未来,既要立足省情、用足用好现有特色,又要敢于突破、大胆创造新的特色。

聚力创新的重要任务是叠加放大现有特色

后发经济体如果长期过度依赖技术引进,就会持续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环节,理论上将此称为“比较优势陷阱”。避免被动局面的一个有效办法是把已有的特色叠加起来,产生1+1>2的放大效应。

把经济规模优势与科教资源雄厚优势叠加起来,增创创新驱动特色。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用好现有资源、避免闲置浪费。单从综合体量或科教基础来看,江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然而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现象仍十分突出,两者融合特别是创新活动市场化任重道远。江苏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全国领先,但全省国际PCT专利申请量甚至不如华为或中兴一家企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经济与科技整体上尚未形成良性互促关系。应想方设法用市场机制来撬动科技创新,把企业技术需求与研发技术供给更好对接起来,用经济杠杆引导研发活动对接市场需求,增强研发活动的靶向精准度,把难得的经济家底、雄厚的科研家底转化为具有科技含量的现实生产力。

把开放度高的优势与产业结构调优调强的优势叠加起来,增创开放提升特色。江苏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总量在全国占据相当比重,各类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功能领先全国,企业“走出去”已成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呈现出比重提高、结构优化、水平提升的良好态势。但是,外贸、外资、外经跃升乏力与支柱产业在全球经济循环中地位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说明境外资本技术的本地溢出效应和本土优势产业的向外扩张能力还不够理想,开放环境与产业成长尚未实现良好匹配。应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把结构转型的良好势头与“引进来”的做大存量、做优增量结合起来,把优势企业的做大做强与“走出去”的整合资源、拓展空间结合起来,推动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促进内资外资同步升级,以“内外兼修”促进开放提升,加快实现“企业—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向“创新企业—创新集群—创新价值链”的根本转变。

把城乡区域协调优势与历史人文优势叠加起来,增创地域发展特色。当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产业规划遍地开花等现象也比较常见,留下了重复建设、同质竞争、产能过剩的隐患。其实,只要挖掘用好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就可以避免很多类似雷同问题。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县域大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这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应充分认识、尊重和顺应地域发展规律,以敬畏之心和创新之举,精心谋划建设开发和产业布局,明确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重点领域,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着力打造发展充满活力、环境美丽宜居、文化富有特色、社会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城镇。

聚力创新的关键之举是培育发展新的特色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江苏应在做好模仿性、次生性制度创新的同时,用非常的勇气和魄力进行原创性制度创新,由点及面、集中攻坚,形成原有特色和新的特色齐放光彩的“双轮驱动”。

在协同发展方面谋求新突破。经济大省必须努力做到与世界同频共振,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性、赢得话语权。应协同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对自贸区经验开展创造性复制推广,把各类开发园区打造成为政策创新的高地,更好适应参与高水平经贸活动的需要。应协同推进优势企业“走出去”與国家开放战略的落实,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以并购、风投、股权投资、建设开发区等方式把富余产能、应用技术和营销网络向外拓展,深入推进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织密编牢江苏企业的发展网络。苏中苏北是全省提升发展的深厚腹地,应协同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发挥示范区多城多区的互补优势,重点建设连云港东中西合作示范区、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中韩盐城产业园等载体平台,依靠更加紧密的产业、技术、人员和政策联系,实现苏南与苏中苏北的携手并进、共上台阶。

在高端引领方面谋求新突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两大关键抓手。要把“一中心”“一基地”真正建成一幅经济强的“双面绣”,必须瞄准高端集中发力。首先,要大力集聚高端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谁能抢得多、用得好,谁就能占有发展先机。要敢于打破传统机制,让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有发挥特长的空间,让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专门人才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让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有奋斗拼搏的劲头和归属感。其次,要集中攻关高端技术。发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科技平台技术攻关主载体作用,用市场理念办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合同科研、股权激励等领域大胆突破尝试,增强研发内生动力。最后,要重点发展高端产业。把握科技进步、产业演进、需求变化的动态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互联网、大数据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紧扣先导性、支柱性发展新兴产业,打造几个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

在活力激发方面谋求新突破。面对市场化进程的整体提速,政府应通过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充分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一方面,要紧扣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江苏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六成以上,但该放的没放彻底、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性不足、服务获得仍不够便捷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权力的“减法”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活力的“加法”。应坚持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有规定必须为,放手当好“守夜人”、“店小二”,彻底纠正政府比市场主体更了解市场的错觉,把工作重点加快转移到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方面。另一方面,要突出民本特征发展民营经济。从民生、民享的高度来认识民营经济的深刻内涵,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加大外部支持力度,真正做到“亲、清”二字。适合放开的项目应当全部放开,让市场主体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得了门、成得了事、赚得了钱”。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江苏优势特色
数读江苏
特色种植促增收
数独江苏
矮的优势
数读江苏
中医的特色
江苏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画与话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