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特色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与启示

2017-06-19 09:08宣云凤
群众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江苏文化

宣云凤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江苏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面对国际社会对江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如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江苏?近年来,省委外宣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周边外宣等重大战略,紧扣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统筹全省外宣资源,着力推动江苏特色文化走出去,在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内涵、拓展平台渠道、扩大影响范围、提升国际形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践探索: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注重挖掘整合江苏特色文化资源,以国内外阵地平台为依托,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精品工程和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江苏文化开放水平。

挖掘历史资源,开辟国际传播渠道。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联合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权研究会、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法国冈城举办历时两个月的《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览以欧美人士史料为基础,以第三方视角讲述历史真相,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展品和8部影像资料,向国外民众介绍了24个历史故事,受到法国当地主流社会和各界人士积极评价。展览期间约3万名观众前往观展,社会各界达成了二战始于中国战场、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的廣泛共识,法新社、欧洲时报、新华社等中外媒体持续聚焦报道,有力地促进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在欧洲社会传播。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发专电至国新办和省政府,对展览成功举办并产生良好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国新办《外宣工作专报》(第117期)予以专门刊发,该项目被中国外文局评为“2016年度对外传播十大案例”之首。

借助国家平台,服务周边外宣战略。积极配合国家周边外宣战略,联合南京、苏州、无锡、盐城、连云港等市赴日韩、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开展了“江苏作家、记者周边行”采风采访和文化交流活动。苏州利用中新工业园区资源优势,赴新加坡书展举办《自在苏州》百集有声城市印象志首发首播仪式,同时赴马来西亚新传媒集团举办首播仪式,并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出了苏州原创芭蕾舞剧《西施》。无锡利用红豆集团投资管理的柬埔寨“西港特区”平台,配合省、市领导高访活动,在柬埔寨开展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舞剧《丹顶鹤》飞舞金边,柬埔寨王国宪法理事会理事等1500多人出席观看演出。江苏教室、无锡教室、无锡图书馆在西港特区正式启用,展示江苏风采、无锡形象。在“2016东亚文化之都——奈良”系列活动闭幕季期间,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应邀带队赴日本举办“感知中国·江苏文化日本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原创史诗歌剧《鉴真东渡》在东京、奈良、京都等地巡演,“鉴真精神与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及“传灯千年·滴露色新——鉴真东渡”大型图片展等多项活动。活动汇集中日交往历史、文艺演出、史实图片等中国元素、“江苏符号”,用歌剧等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从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中找到共鸣,有效增进了日本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鉴真精神和中国文化的认同。

创新活动形式,扩大品牌活动影响。利用海内外阵地平台,着力打造“同乐江苏”“符号江苏”“美好江苏”“洋眼看江苏”等江苏特色外宣品牌,提升江苏国际影响力。不断创新形式内容,扩大辐射范围,组织开展2016“同乐江苏”系列活动,打造外国人欢聚交流、展示才华的舞台。外国人汉语演讲比赛和歌唱才艺大赛通过专题网页、手机微信、官方微博、有奖互动等方式广泛发动境内外选手参赛,实现了新媒体终端的全球征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选手通过晋级赛进入决赛一展风采,影响力辐射到海外。赴美国、日本知名大学举办第6届“江苏杯”汉语演讲比赛,进一步提高了江苏的国际知名度。爵士音乐节期间,组织9支优秀国外乐队赴省内10多个市县区巡演30余场次,受到热烈欢迎。赴加拿大举办“欢乐元宵-美好江苏”文化节暨庆祝江苏-安省结好30周年系列活动闭幕式,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为庆祝江苏和安省结好30周年系列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经验启示:特色外宣赢得认同

江苏在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外宣精品工程,借力国家经贸文化平台,开拓文化走出去路径渠道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应看到,在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外受众需求有效对接供给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突出国家站位,选好舞台。对外文化交流要紧跟国际发展潮流,开拓视野,开拓创新,找准定位。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和周边外宣战略部署,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借助国内外重要阵地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才能更好地借台唱戏、借船出海、借力发力,更好地服务外交大局,取得更大的成效。

突出受众视角,找对观众。搞好前期摸底调研,准确把握对象国民众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需求偏好,精心策划活动,站在受众的视角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活动内容与自身相关,符合自身潜在的需求,这样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激发共鸣、达成共识。

突出地域特色,讲好故事。深入挖掘江苏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梳理、整合和艺术加工包装,打造诸如《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等文化走出去精品项目。努力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好经济发展的故事,讲好历史人物的故事,讲好“畅游江苏”的故事,讲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的故事,讲好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故事,善于发现和挖掘凡人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用无数个生动立体的江苏人和家庭群体形象汇聚成美好江苏形象。

突出民间角色,独辟蹊径。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民间力量具有独特的价值,以其不偏不倚的中性色彩更易于国外受众接受。利用江苏历史文化资源和友城资源,发挥江苏企业等民间力量的作用,用好用足人脉商缘,优化谋篇布局,加强周边外宣工作。进一步统筹政府推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媒体传播、文化交流、学者对话,充分整合和聚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公益机构等方面力量,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智库的独特作用,整合全社会对外文化交流力量,开辟公共外交新路径。

外宣工作只有积极配合我国周边外宣战略,突出地方定位、突出民间性质、突出人文交流、突出青年群体,才能真正赢得国外民众的认同。因地制宜,分众传播,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运用不同的传播平台,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策划不同的宣传主题,打造不同的宣传品牌。

强化受众导向,提高文化走出去的针对性。加强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文化需求、思维方式、审美习惯,根据不同需求设计文化“菜单”,按照“一国一策”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利用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优势,传播“亲诚惠容”理念和命运共同体主张,夯实民间经贸文化交流交往基础。

强化精品意识,把好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关。深入开展调研摸底工作,在掌握全省文化走出去特色资源的基础上,集中全省资源力量,打造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外宣精品项目。联合省内重点文化企业开展对外影视和出版合作,组织专业团队力量实施中柬作品翻译项目,将中国当代特别是江苏籍作家优秀文艺作品译介到柬埔寨。

强化创新意识,增强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大胆引入新理念新思维新元素,利用民间力量和智慧,大力开展柔性宣传,夯实民间交往基础,努力将外宣工作做到周边国家民众心里。充分发挥走出去江苏企业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民营企业、中资机构等参与江苏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打造江苏特色文化常态化展示窗口。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江苏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读江苏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