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学里的先秦思想

2017-06-20 05:32夏学杰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尧舜竹简思想史

夏学杰

汤浅邦弘是日本著名竹简研究专家,现任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汤浅邦弘的研究领域以中国思想史为主,主要通过解读出土竹简文献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竹简学》一书收录了汤浅邦弘最近十年来关于竹简研究的重要论述。全书整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儒家思想与古圣王的传说为题,以上博楚简与清华简为中心,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史以及尧舜禹及周文王等古圣王的传说加以考察。第二部分,以王者的记录与教诫——楚王故事研究为题,以上博楚简中富有特色的六篇楚王故事为主,对其特色、文献性质加以分析。第三部分,以新出秦簡、汉简中体现的思想史为题,以岳麓秦简、银雀山汉简、北大简为主加以分析,其内容分别涉及占梦、军事、《老子》等思想史课题。

随着近年竹简的相继出土和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史也不得不从根本上进行改写。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不了解竹简便无法叙述古代思想的时代。但是因为所研究的资料不够全面,加之竹简仍在持续出土和被发现,本书只是作者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对竹简的研究,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假设,尚没有一个完整肯定的论断。出这本书,是因为在日本,竹简的社会关注度和研究人员都在下降。在日本,相比木简而言,竹简的知名度较低。各个方面的竹简作为研究材料汹涌而至,而在日本学界,专门研究出土资料的研究人员却少之又少。“此种状况再持续10年,从事竹简研究的人员数量进一步减少,最终也会导致中国思想史研究走向衰退。这种种危机正是促使笔者构思本书最大的要因。”

依我看来,本书的价值在于,为先秦思想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

尧舜禹到底是怎么样的传承呢?作者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中《举治王天下》一文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若将基于“尧舜”“尧舜禹”“尧舜禹汤文武”一类系谱的记述称为“尧舜”型传说,而将尧和禹直接组合的传说称为“尧禹”型传说,那么在中国古代,“尧舜”型传说较为有力,同时也并存有“尧禹”型传说。他说的“尧禹”型,绝非尧禅让于禹的意思,而是有别于王位继承关系,仅作为尧和禹被连称的,或进行直接问答的传说意义上的拟称。另外,如果假定舜和禹在年龄上相差无几,在尧的治世下同为臣下存在,则可以说“尧舜”型与“尧禹”型并不矛盾,大致上并无太大的相违。汤浅邦弘还援引《说苑》中的内容作为例证,《说苑·君道》中明确记载了在尧的治世下舜和禹作为臣下同时存在。如此谨慎的结论,自然是因其谦虚谨慎的治学精神,但实在是太模棱两可了,让人读得如入云里雾里。

通过对北大简《老子》的研究,作者指出,《老子》的思想一向被认为有“反儒家的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如进一步大胆推测,则在郭店本成书时期的战国中期以前,有可能尚不存在‘儒家对‘道家这种深刻对立的构造,而在之后的诸子百家深刻的对立当中,‘反儒家因素才逐步被附加到《老子》中。”

对于这一问题,汤浅邦弘的研究结果是,当时的儒家集团和《论语》的撰写者以及读者来说,很有可能把君子形象和孔子形象重合在了一起。孔子的弟子们,正是基于这样的具体的君子形象,将其言行当作自己的目标的。所谓“君子”,不是仅仅把具有高尚人格者作为一种理念型的东西提出来,而是显示了儒家自身迫切追求的“从政者”形象。而其“君子”的具体形象,则可以说很有可能是强烈地意识到了孔子的形象。

在故纸堆里寻发现,在残缺不全的竹简中破译文化之谜。虽难有重大发现,只是点滴所得,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汤浅邦弘耐得住寂寞的执着精神值得尊敬。endprint

猜你喜欢
尧舜竹简思想史
竹简和毛笔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竹简倒水
尧舜牡丹经销商借鸡生蛋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竹简十八罗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