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儿和父亲变成同行……”

2017-06-21 15:10
十几岁 2017年5期
关键词:浮石父女俩著名作家

“当女儿和父亲变成同行……”

资料图。

档案

父亲浮石:

真名胡刚,著名作家,曾在高校任职;下海做老板十年,曾经千万身家,曾经身陷囹圄,曾经负债累累;所著《青瓷》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入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有影响力书目”,所著《红袖》一出版便登上并占据全国开卷图书排行榜,曾荣获第一名。

女儿胡嘉乐:

新锐话剧导演、编剧。会国画,爱写作,高中时期,开始写书,著有《宫非宫》《左岸发誓,右岸跳江》等作品,自编自导话剧《看什么话剧》《记忆缝纫店》《十八号酒馆》等。

前段时间,微博上兴起了一个“我和爸妈是同行”的话题讨论,一时间槽点纷呈,与爸妈同行,有时候会发生啼笑皆非的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和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尤为深刻,甚至说职业的选择也会遗传。

长沙新锐话剧家、青年作家胡嘉乐的父亲是著有《青瓷》的著名作家浮石。因为这样的渊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胡嘉乐的名字总会与父亲“浮石”一块出现。写小说的爸爸为做话剧的女儿感到骄傲,而做话剧的女儿也似乎得益于作家爸爸的遗传。

浮石是一个具有传奇经历的作家。从大学任教到商海沉浮,身陷囹圄后写官商小说,而后声名鹊起,到如今已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对于女儿胡嘉乐的培养,浮石充满自豪,他曾说,女儿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可是,浮石所经历的大风大浪似乎也曾经使得胡嘉乐困惑。青春期时,因为父母离异、年少叛逆等诸多事件,使得她与父亲之间产生了不小的隔阂。那时候胡嘉乐在寄宿学校,特别自我。在最叛逆的那段时间里,她热衷于泡吧、疯玩,尝试各种新鲜玩意儿:“我其实只是去了解一下,这样人生会有更多的经历,了解这些事情之后才不会对它有魔障和执念,会觉得好可怕好恐怖啊。”

那时浮石经常出差,所以胡嘉乐也不太想回家,和父母见得少。那时胡嘉乐和浮石没有特别多的交流,直到他写了《青瓷》之后,胡嘉乐也开始写书,父女俩在事业上的沟通越来越多之后,关系才开始缓和。

16岁起,胡嘉乐开始出书、做编辑、电视编导,拍微电影也经历了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失利的挫败。把人生折腾到20多岁后,她开始将精力倾注在话剧上。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她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话剧《看什么话剧》。

从她的第一部话剧开始,父亲浮石就利用自己的关系和人脉帮女儿吆喝宣传,动员身边的朋友买票去看剧。对此胡嘉乐十分坦然,并无忌讳。“没必要说这有什么不好,他就是我爸爸,肯定要帮我,天下的父母都一样。”

在谈到父女俩之间的差异时,浮石曾说:“女儿也和我一样是个靠笔杆子畅游江湖内外的人,文字的理性和缜密却掩盖不了女儿和同龄人一样对天性快乐的追求。年轻人总善于用自己的揣度去给很多人或者事下定义。我很欣赏她这种无畏的自信,也经常故意顺着她的意让她开心,这是一种父辈不争的超然,又正巧印证了她说的,年代观念的差异。”

有人曾评论,胡嘉乐的创作基因,很可能是来自她的父亲浮石。有些人擅长讲故事,有些人则擅长听故事。可以肯定地说胡嘉乐是前者。她渴望的人格和自由、她理解的文化和政治,都深受父亲的影响,却也有新生代观察角度的不同。

除了写作,父女俩也热爱绘画。父亲办展,把女儿平时的画作一起展出。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和体悟能力,让父女俩拥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也让浮石觉得这是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一环,为此他还举办过“美术教育与家庭生活质量与品位”的主题讲座。

曾经两代人的尴尬的隔阂,因为这种共同的兴趣和事业变得豁然开朗。

猜你喜欢
浮石父女俩著名作家
朱辉
漂浮的“石头岛”
雨中“伞”(大家拍世界)
浮石绘话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浮石绘话
——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著名作家克非逝世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魏巍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
水墨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