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技术贸易溢出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7-06-21 20:50李云
大经贸 2017年5期
关键词: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中美

【摘 要】 在全球经济弱势复苏,美国换届大选,中国进入改革深水区的背景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世界科技强国美国两国日后的发展将事关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因此结合中美各国的经济现实及贸易现状对中美两国技术贸易中存在溢出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有针对性的结合客观的国际环境从中国自身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技术贸易 溢出效应 直接投资 中美

一、中美技术贸易合作与溢出效应的相关性

创新是一国核心竞争力的象征,提升创新能力常通过两条路径实现:技术引进,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是一种技术在空间传播或转移的过程,包括自发的和有组织的过程。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中,引致技术和生产力在当地溢出的情况。通常,技术溢出是技术领先者带来的,是外部性的一种表现是描述技术扩散的外在性的概念。1国际技术溢出的基本机制有两种(Rivera-Batiz and Romer,1991):积极的溢出(active spiIlovers),即对外国技术知识的直接学习;被动的溢出(passive spillovers),即使用外国发明的高级中间品。2前者意味着一个系统化的技术,也被其他的跟随者公司所熟悉,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技术溢出的正外部性,因为跟随者熟悉这项技术的成本比领导者发明这项技术的成本要低。新发明被假定随着国内可利用的技术知识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随着国内知识量的增加,国际技术知识的溢出提升了国内发明活动的数量,对外国技术知识的直接学习被称为积极的溢出。一般来说,由于购买中间品的成本要低于发明它的成本,对国外中间品的购买就意味着利益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被动的技术溢出。3

二、中美技术贸易溢出现状与问题

(一)中美技术贸易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出现,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迅速发展。美国,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都超过其他国家。随着自身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层面也有所展露。美对华的FDI呈增加趋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中国已然成为美国最大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伙伴。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5196亿美元,38年间增长了211倍。数据显示,2015年美中双边服务贸易,已达到了635.5亿美元。其中,美国从中国进口是151亿美元,美国对华出口是484亿美元。

在高新技术产品 (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下称 ATP) 贸易领域中,美国始终对华保持逆差,且逆差额逐年增长.图一显示2004 年时,美国对华ATP贸易逆差占逆差总额的22% ,到2012年该比例上升至37.8%的最高值,2014 年虽有所下降,但仍为36% 以上。

从中美技术贸易的地位来看,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产业,而美国却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中国出口上出现了逆差。2006年至今,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上升进入了瓶颈时期,而由表二可以看出美国对华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却一直持续上升。在过去十几年间,美国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占比及位次呈现出了“先升后降”的特点。在中美技术贸易的行业、地区、方式的结构上表现为中对美出口行业领域高度集中,进口相对多元化,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是中对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角,进口的主角是一般贸易。

1、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制约。表三与表四分别选取典型东中西部城市为代表,以外商注册户数为数量分析,以外商注资金额为规模进行分析,再结合以往的数据统计示现出外方多投资于东部地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式分布,大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截至2014 年年底,全国共认定备案高新技术企业近6.8万家。2014 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实现 22.7 万亿元、17 万亿元,相比于“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 114.1%、101.5%,年均增长分别达到 21%、19.1%。其中56个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 1000 亿元,13家高新区年均增速在30%以上,32 家高新区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15年有147家国家高新区万人授权发明专利42.2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64.8件/万人)分别为全国水平的9.2倍、8.7倍。城市出口业的发展和FDI的流入促使沿海各省经济迅速增长,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也集中于此,吸引了大量中西部的劳动人口。外方为进一步利用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将加工贸易也迁于东部沿海的一二线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不平衡发展。

2、中国自身技术吸收能力的制约。在华外资企业对进口依赖程度高且具有很强的外向性特征,外资企业出口导向特征越来越明显技术溢出效果越来越差,积极的溢出效果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表五中可以看出我国近5年来专利授权量虽有稳步提升,但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却占比最低,自身创新能力较差。我国产业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目前都很低,在现代产品的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资本技术密集的领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表现为典型的外延式增長。外延式发展:作为内涵发展的对应概念,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这种增长模式无法掩盖中国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低的弱点。外资公司只是将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加工程序放在中国进行,这严重影响了内资关联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内资企业展开充分的竞争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学习与模仿。

3、中国市场环境的制约。制度原因在对外资企业和当地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外资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对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起着关键性作用。垄断性市场结构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这里的垄断性市场结构包括外资企业处于垄断性市场地位和当地企业处于垄断性市场地位。首先,外资企业处于垄断性市场地位时,可以获得垄断利润的有利形势使得外资企业趋于维持现状,进一步采取新技术的动力大大减弱,甚至有意识地减慢技术更新的速度。外资企业的技术是技术溢出的基础,它的技术更新慢,我国企业则难以通过溢出渠道获得先进技术的知识。其次,当我国企业处于垄断性市场地位时,可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优势会使我国企业散失学习、模仿的动力,不再追求技术进步,更谈不上获取技术的溢出效应了。

4、来自外部的制约因素。首先是跨国公司对其核心技术进行控制使得中国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够获得的大多数只是已经标准化的技术。目前,跨国公司比较倾向于采取国际一体化的战略,在中国的投资大多是最终成品的装配线,自动化程度较高。其次是跨国公司所在产业的特征。产业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影响企业的技术特征和行为,所以跨国公司所在产业的特征直接影响跨国公司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同时不同产业之间在技术特征上又存在很大差异,必然会引起技术溢出效应的范围和规模的巨大差异。再次是跨国公司母国政府的政策限制。在这方面美国政府目前只许可一些低水平的技术转让,而对可能涉及军事用途的军民两用先进技术则采取完全封杀的态度。

三、中美技术贸易的溢出效应的策略分析

(一)扩大贸易规模,提高贸易的技术水准

美国大选特朗普出台美国主义的经济政策,英脱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贸易低速增长,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恶化,此情此景下我国应采取积极的经政策,加强协调,最大限度减少负面溢出效应,提高中美技术贸易的水准将是进一步扩大中美技术贸易溢出效应的重要一环。具体的,我们应该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突破美对华核心技术的垄断。美国大选后特朗普特别强调基础设施建设,这意味着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将更多。再者,国家高新区是国家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要充分的发挥其带动和传导作用。我们应进一步鼓励美国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提高其在华使用的技术水平,并鼓励国内的科研机构与美国的驻华科研机构加强联系。通过鼓励中国企业在美国本土设立研发机构的方法来加强对美国当地先进技术的吸收。中美技术贸易合作应始终保持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和互信合作,将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以造福于两国人民。

(二)提高企业自身实力,促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目前我国企业科技人才的有效利用率不高,据调查显示东、中、西部的企业科技人才利用率分别为60%、40%、30%;人才流动率也较低,发达国家为15%-20%,而中国仅为2%。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是进一步发展中美技术贸易合作溢出效应的关键所在。中国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过度重视技术的引进,轻视技术的吸收,使得我国企业的科研人员处于被动层次,队伍素质难以得到质的提高。中上述做法不仅使得企业自身整体的技术水平长期难以提高,同时也就加剧了本国企业真正对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虽引进了先进技术,但又很快落后于国外的先进水平,又因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被迫再次进行技术引进的恶性循环。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消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完善对企业提升自身科技能力的资金、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国家高新区应快速找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持续提升经济创造能力,真正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由单纯地追求静态比较优势转向以动态比较优势为主的贸易战略,积极培育和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

(三)逐步完善相关机制,规范技术贸易市场

为了规范中国技术贸易市场,就必须完善中国技术贸易市场的各种相关机制。中央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释放改革红利,提高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让技术更快的产业化,让科学技术可以真正的为民所用。具体应从一下方面着手:法律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中美技术贸易有法可依,提高法律的实践性,并且要根据国际技术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来限制进口已成熟和落后的技术;禁止或限制进口高能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技术,限制盲目重复引进。其次,国家宏观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商务部门、海关部门以及统计部门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使各部分间的形成长期合作的机制,以保证国家对技术贸易市场的宏观调控可以应时调整,同时还要建立专门机构从宏观上对由于盲目競争导致的技术重复引进和盲目引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控制。企业微观方面,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制度,以提高相关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速技术的创新;其次,应该促进企业形成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有效合作机制,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真正结合。再次,应该完善技术引进中介机制,使得企业不会因为对市场信息的不透彻的了解而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要采取有效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升级加工贸易监管设备和手段以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结转深加工的效率和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旨达到提升加工深度和延长增值链条的目的。同时,必须逐步消除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在税收政策方面的非对称性,以克服大而不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四)多方位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R&D

2015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是55.3%,仍然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从发展的角度看,2015年末,全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是9835亿,但从结构上看,80%左右是企业进行转让和吸纳,科技成果并没有很顺利的转化。因此,中国企业在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开始时就要考虑加大配套的R&D经费投入彻底改变中国技术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间比例不合理的格局。

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的扶持。政府在不违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从财政、税收等多个方面对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并通过政策性银行对重点的技术引进项目提供专项贷款,使企业转变观念,提高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

其次,企业应该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的投入。虽然中国的企业资本相对较小,在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量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企业应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技术改造等方面,用于解决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中资金困难的局面。

再者,社会应该引导其闲置资金流向企业,通过建立基金等方式集中社会闲置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短缺的问题。同时应该通过社会相关机构完善中国的科研风险投资机制,以减少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自主研发时所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提高企业研发信心,推进研发进行。

【参考文献】

[1] 孟凡钰:《中欧技术贸易溢出效应研究》2008.

[2] 李小平:《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北大出版社 2008.

[3] 李小平:《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 北大出版社 2008.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年12月7日.

[5] 《高校二级学院内涵发展的内涵与路径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

[6] 李贻宾,《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2005年.

[7]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2.

作者简介:李云( 1991), 女, 汉,籍贯:河南省新乡市, 在读研究生,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猜你喜欢
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中美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产业的升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