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传承,艰难中奋进

2017-06-21 10:48廖蜀恒
牡丹 2017年12期
关键词:酒厂羌族村民

廖蜀恒

羌族是一个主要以白石与羊为图腾的民族,其古老犹如甲骨文一般,素有“活化石之称”。此次,笔者跟随“中国心志愿团队”对羌族的聚居地之一的北川马槽乡明头村的近代变迁作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查。北川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在明头村一路所见所闻让笔者和其他队员从另一个视角见证一个民族是如何在历史的艰辛中选择自己的命运,又是如何迎接挑战,继往开来,自信地走向未来。

一、历史见证:不屈的平凡与生命的坚韧

(一)自然灾害

北川属于高原与河谷交汇地形,气候因为地形地势的复杂而呈多样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的偏远和闭塞致使农村气象科学发展滞后,自然灾害肆虐,这就使得农业生产在过去一直面临严峻的挑战。笔者得知多年前的一个五月,在正迈入初夏的季节,天空中竟然下起了小雪,没过几个小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天空中下起了冰雹。异样的天气使得村民感到奇怪,也使得正处于生长期的农作物受到了严重的毁坏。只有二十厘米的玉米幼苗正处于最重要的生长阶段,突如其来的冰雹和雨雪使得脆弱的幼苗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还有处于收割期的油菜籽也被突如其来的灾害毁坏殆尽,使得村民遭受严重的损失。怪异的天气状态使得原本良好的生态循环打破,大部分村民对这年的状况仍然历历在目。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前,北川每隔数年才发生一次洪灾,自从地震之后,当地村子里的自然灾害频发。听村民描述,有一户人家,在地震之后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是因为地震,随后的搬家都是因为房屋修建的地势偏低,常常受到洪灾侵害,当地的农家都是木石混合的方式修建房屋,经不起大风大雨、洪涝灾害的侵扰。通过他们的描述,笔者和其他队员分析得出,这里因为处于地震带上,经过了汶川大地震的破坏,山体变得疏松,树木经不住大雨的袭击,山体经常发生滑坡,导致民房时常受损。然后是粮食减产,要不是政府的帮助,多次发放资金,不然这样的小山村是经不得起这样的折磨的。村民顽强的意志是自然灾害无法毁灭的,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都会被智慧勤劳的人民克服。

(二)风云激荡的年代

1935年,冒充红军的叛军来到明头村抢占民房,并且吃掉村民的牛、羊、粮食,但当地的地主与绅士都被伪红军打倒,因此当地村民还是过了一段较为平静的日子。伪红军在明头村停留了半年,在离开的时候还怂恿村民加入这支无名之师,但是村民大都习惯了平静而又稳定的生活,选择留在了村子里。这样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没过多久一群又一群土匪出现,不停地骚扰着村民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地主、绅士又一次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农民又一次过上了生活备受侵扰的日子。随后一个类似拥有村长权利的“保长”出现了,保长虽然帮助村民打土匪与地主,但是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并且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占有地主的财富,其实保长只是打着名号的地主和土匪罢了,总是明目张胆地强取豪夺与欺压百姓。后来,保长为了自身的安全,纷纷强行征用当地农民,组建民团来保卫自己的土地财产。保长经常欺压村民,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把村民逮捕,并让被逮捕村民的家人送钱来赎回亲人。1950年3月下旬解放军入川,将备受压迫的村民从保长的欺压下解放出来,有一些保长被枪毙,大多数被送入牢房进行改造。

1935年前后,由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作战,当地村民受到战乱的影响,为了保全性命,躲到一个名叫“老鼠洞”的地方。又因为在1934年,发生大水,农作物受到严重的毁坏,导致许多村民没有食物,很多人因此饿死。因为饥饿交加和战争的因素,国民党将许多十五六岁的少女和刚怀孕的妇女抓起来杀掉,尸体堆放得犹如小山一样高。

在人民公社时期,村民一起劳作,所有收成皆归粮站,不得私自生产,村民一起吃大锅饭,每人每天三两面。还有文革时期,闹四清运动,1967年当地村民的家谱惨遭毁灭。文革时期,当地曾经有一座名为“玉皇庙”的庙宇也被摧毁,里面的神像也逃不过被摧毁的命运,但是在村民的支持和保护下,重建了一次。20世纪80年代,因为各种原因,这个庙宇再次被摧毁,此后再也没有被重建起来。但是,每年正月初一,村民都会带上刀头等贡品,去祭拜寺庙的神明,并且会在寺庙里吃饭,以此表示对神明的敬畏。

(三)文革时期知青下乡

后来,村民又向笔者和其他队员讲起了文革时期知青下乡的事情。知识青年深入贫下中农,帮助农民学习知识文化,向农民学习耕种技巧以及相关的生活经验。在知青下乡之前,他们曾经向老师抗議,然而没什么用,还是被强行带去了农村。他们还是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正是努力学习的时候,却被带到农村,并且没有吃过苦的他们,在没有父母的地方,未来梦想的破灭,使他们非常伤心。当他们到达北川县城后,在宾馆里,那天晚上所有人都哭了,迎接他们的是未知的明天。他们要来的地方是当时的红岸村,就是现在的明头村,为什么名字会不同呢?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大部分的命名都要与红色有关或者带有“红”字。当他们分别入住那些村子时,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只是带给农民更大的负担,因此大部分知青都吃不饱饭,当时的农民要自助都是一个问题,别说要给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青年饭吃。但是,村民的淳朴以及善良使得青年与当地农民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知青学会了做农活,还有积极地帮助农民带小孩,教给他们一些必备的知识,有一部分勤劳的青年已经完全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但是回到城市的可能性还是渺小。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知青才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到城市,但是有一部分已经在农村成家生子,回不回城市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地农民的善良和淳朴带给下乡的知青极大的感动,一些已经通过全国高考返回城市的知青,经过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在他们退休后,卖掉了城市的房子,返回当时他们所去的村子,在那里修建农家乐、酒厂等,来帮助当地经济发展,来报答当时淳朴村民的恩情。

二、民俗民风:融合更新,彰显本色

随着时间的沉淀,明头村的独特风俗使得这个村子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明头文化的调查,我们深刻意识到当地村民的意识与习惯。

(一)婚丧嫁娶及文化信仰

结婚时,村民会摆出酒席款待客人,酒席的第一天当地人称为“支客”,“支客”意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接风洗尘,第二天为“正酒”,“正酒”意为新郎新娘正式成亲,第三天为“谢客”,“谢客”意为感谢客人送给新人的诚挚祝福,酒席的正菜是北川特色的食物“十大碗”,“十大碗”有烧白、糖肉、龙眼肉等。新郎、新娘身着手工传统制作的羌族服饰,制作这样一套精致的羌族服饰至少需要二至三个月的时间。新娘的首饰通常是祖传的银制品,新娘的打扮也别出心裁。过去,新娘与新郎相识需要红娘介绍,女方的家长看男方的家庭情况,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一看房上的瓦,二看槽里的马”,男方会给女方价值昂贵的聘礼。聘礼通常是五十至一百斤的美酒、同等重量的肉以及十套衣服。结婚前,男方会邀请女方在母亲的陪同下到男方家中住下几天。对妇女的尊重,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当地人重视,这样高度的文明程度,是值得人们钦佩的。

以前,因为贫穷以及交通不便,孕妇只能在自家、在亲人的帮助下生下孩子。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的改善,孕妇都会去医院待产生孩子。在孩子出生三十天后,亲戚会送上鸡蛋和鸡作为礼物来庆祝孩子的满月。在笔者寄宿的村子里,有一对成婚不久的夫妻,经过他们的同意,笔者和其他队员参观了女主人结婚时穿的羌族特殊服饰。服饰共有两件,一件是粉红的并且绣满羌族特色的刺绣,一针一线透露羌族文明神秘与充满渊源的背景。一朵又一朵艳丽且娟秀的花儿,在羌族新娘美丽的颜容下,变得暗淡无光,一场婚礼中如此耀眼的星将客人的目光锁定在新娘身上,如此美丽何人能撼动!由此,笔者和其他队员深切感受到羌族文化的魅力就在一丝一毫中展现。接着,家中女主人的母亲,拿出了祖传的首饰,有银制的饰品,如牙签、耳环等。还有清朝到民国时期方形枕头两边的枕片,以及旧时羌族挂在额头上的包头装饰,都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古董。对美的向往,对后代的希望,都被智慧的村民通过灵巧的双手一一展现。

根据村民的介绍,大多数人家里设置一个神龛,用来供奉家神。家神是对于家族中已逝祖先的称谓,村民经常在节假日的时候供奉祖先,来祈求家人的平安与幸福以及作物的丰收。在村里有较大事件发生时,人们去清洁、流动的小溪里寻找三块白石,然后将其放在炙热的火焰中烧。白石用来代表白石神,人们祭拜白石,以此来祭拜白石神,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因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较为偏远,所以经常驾驶车辆来往集市。购买新车的时候,人们会在车上挂上红布,杀一只公鸡,用这只公鸡的鲜血来除去晦气,以求平安,还会燃烧爆竹,庆祝新车的出行。人们日常的出行都依靠摩托车,拉送货物会用三轮车或货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调查该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和其他队员去了该村的一个酒坊。这个酒坊的主人热情地招待我们,并邀请我们进入作坊观看。根据调查,这座酒厂名为石马酒厂,得名于附近的山上一个名叫石马岩的地方,酒厂从那里取来清澈泉水,作为水源,拥有好水的酒厂,是可以发展长久的。该酒厂创办于1993年2月,于当年6月正式投产,其产品受到广大买者的好评。

该酒厂从当初的一人经营到现在的三人经营,作坊面积由六十四平方米发展到两百多平方米,成为本村口碑以及口感最好的一家店。拥有战略眼光使得村民在当地艰险的环境中自力更生,充分体现了村民的智慧。现在酒厂发展到二十多家,遍布四川绵阳、成都等地。主人还耐心地为我们讲解酒厂的成长,一开始,由于资金不足,只好卖掉家畜等,努力打开销路。酒厂主人当初独自带着自己生产的酒,跑遍江油、阿坝州、成都等地,由于品质上乘,慢慢地,石马酒厂产的酒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现在通过物流公司,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也可以享受到该酒厂生产的酒。虽然现在这个村子有二十多家私营的小酒厂,但石马酒厂的销售未受到丝毫的影响。该酒厂产酒后遗留的废液可以经过处理发酵再次排入河中,不仅不会影响环境,反而可以使水质更加适宜鱼类生存。

酒厂主人带着笔者和其他队员参观作坊并详细地讲解了酿酒的流程。首先,将酿酒的食材玉米放入一个大桶中用水煮热,再将已经煮熟的玉米拿出来放在竹席上晾晒,并撒上酒曲发酵,上面会用塑料薄膜盖上,塑料膜上盖着一层软厚的谷壳(通气、保温),再用一定的压强将其压实。之后,将发酵好的玉米放入另一个大木桶,用水蒸气加热,酒精蒸汽随着上方铝合金的特质制管收集,最后酒就做出来了。酒会被放入酒缸并置于阴暗的储酒房中,放置大约五年后拿出来销售。

三、生产生活:立足自然优势,创新生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明头村当地使用的农耕用具、所种植的农作物以及养殖的家畜,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充分地了解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一)生产工具的使用

一位老人带领笔者和其他队员去了地震以前居住的地方,去观看以前的生产工具。他以前所居住的房屋因为地震严重受损。第一眼看见房屋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牌匾,它挂在房屋的门檐上,牌匾上写着“萱草长春”,寓意着祝福老人长寿。跟着老人,我们进入房间,房间内放满了杂物,房屋的侧房内放置着一辆布满蛛丝与灰尘的农用风车,风车主要用来清理各种谷物。登上木梯,爬上阁楼,许多杂物堆放在阁楼上,老人告诉我们,这座阁楼里,有没有被破坏的精致木雕。一个圆柱形的木块,通过工匠灵巧的双手,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吉祥物,张牙舞爪的姿态、玲珑精巧的刻画镌刻着工匠亘古不变的技巧。那些木雕是近代北川农家神龛上必不可少的装饰、象征。目光从阁楼移开,这个房间里摆放着许多以前人们的生产工具,尖锄、扇子锄杂乱地依靠在房间的一侧,手磨、水磨堆放在门前的院子里。尖锄类似于普通锄头,但锄地的一头比较细长、尖锐,是农民用来疏松土壤的;扇子锄的锄尖类似扇子一样,扇面大,有利于锄草。手磨是由两个圆柱形石块叠加而成,上层的石块中间有一个圆形小孔便于倾倒谷物来碾磨,叠放的两个石块间有一定的缝隙,碾磨后的粘稠液会流出来,手磨是由人力驱动。水磨大致结构与手磨相似,但是水磨是通过水的势能驱动,因为动力的限制,所以只有傍水的人家才会使用水磨。这里有大片的竹具。簸箕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斗仓用来储存粮食,刷把用来清洗锅碗瓢盆。

(二)从事的产业

表1是笔者对北川农户从事产业的基本调查,农户基本都会种植辣椒和玉米,辣椒是农户的一项基本经济来源,而玉米是农户喂养牲畜的主要食物,有些农户也会将玉米搬上自家的饭桌上。当地路边种植了许多树木,主要是金刚树以及青木树,当地人等那些树长成参天大树,再将树木砍伐掉,拿去赚取一笔。家畜是当地居民的食物来源之一。也有部分村民将已经长肥的家畜杀死,然后拿到集市上兜售。

在明头村,村民每家每户至少都拥有国家所划分的二十多亩土地,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黄豆、辣椒及各种药草。玉米主要作为牲畜的饲料,同时也可作为村民的食物。马铃薯和黄豆可以通过加工制成多种食物,如淀粉、豆腐、豆浆等,并且黄豆可以促进其他作物生长。辣椒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是村民收入来源之一。药草有大黄、黄连、芋儿萁等。在明头村中,养殖牲畜家禽也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村民大多养殖猪、牛、羊、鸡等。猪肉通常被加工为腊肉、腊肠,作为当地的特产之一。因为地势崎岖陡峭,因此牛作为主要劳动力来耕地。带领我们参观生产工具的那个老人还提到,在深山老林中生存着一些没有被环境影响的野生娃娃鱼。笔者很期待亲眼见到娃娃鱼,感受这种野生的气息。

四、结语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激流勇进,明头村村民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当地村民的智慧与勤劳,他们坚持着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不因外来文化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本源。明头村村民贯彻自己的意识,善良与淳朴显露在他们的一言一举之间。随着调查的结束,笔者和其他队员更好地体会到当地村民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

(成都树德光华中学)

猜你喜欢
酒厂羌族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羿神:神奇之地的一家诚实的小酒厂
酒厂工人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托关系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