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17-06-21 10:37祝后华
牡丹 2017年12期
关键词:声景体验性山水

祝后华

中国传统园林是一种造园活动,它在自然山水环境的基础上,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手段,在有限区域内创造出优美的游憩环境。中国传统园林从苑囿的雏形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的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三千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是宝贵的历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传统园林的造园,其所造之园实则是人工山水园林,并非纯粹的自然山水。由于中国园林的造景一方面是自然风景的提炼、概括、典型化,另一方面又参悟于绘画的理论和技法而以山、水、花木和建筑创为三度空间的立体布局,因此传统园林空间必然是审美化的空间,也是人文化的空间,而非西方的理性化、数字化的认知性空间。传统园林审美化的空间,在空间营造上注重空间诗情画意的表达,在营造手法上讲求空间的体验性,在秉持非线性空间观的基础上讲求空间界定的模糊性。

一、传统园林的审美化空间理念

传统园林空间是被审美化的空间,突出表现在赋予园林空间以情感,寓情于景,从而让人在空间欣赏中能达到触景生情。园林审美化的空间在塑造时就不可能像西方园林那样布局严整、树木造型方正,而是一切顺应自然,做到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相融合,通过山水、建筑和树木的穿插、组织来形成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引发联想和想象,进而在精神层面上达到共鸣。

传统园林空间在设计思想上深受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影响,园林空间布局上注重虚实相生,讲求留白的处理,达到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传统园林的山水树木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不仅是一种可见可触的物质环境,更是蕴藉了深邃思想的精神环境,让人在咫尺之空间,彻悟寰宇之奥理。正是传统园林的审美化了的空间,它就能提供一种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二、传统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

(一)空间的体验性

传统园林空间是情感化的空间,它需要人全心地投入其中,体验其间所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领悟空间所传递的内涵。传统空间在体验性上采取的手法往往是给空间预设一个主题,然后借助山水树木等组合表达出来。在主题的表述手段上,除了借助山水之外,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文学、绘画手法也参入其中。园林毕竟是由山水树木、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它终归是一种物境,不同于山水画、山水诗,因而往往需要诗画和匾额等手段来点睛,以提升园林空间的文化品格,从而增强园林的体验性。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兴建于康熙年间,原为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朝政的离宫别苑。山庄群山环抱,有丰富的山、水、林、泉等各种天然景观要素,但以水取胜。建筑体、空间与自然环境非常协调,自成天然之趣。尽管如此,为了提升空间的体验性,避暑山庄中仍有万壑松风、梨花伴月、松鹤清樾、曲水荷香等预设主题,它们一方面起到组织园林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引导、激发欣赏者对园林空间意境的体验。

(二)以小见大与非线性化空间思维

传统园林在空间思维上秉持的是非线性空间观,即追求以小见大,在有限空间内创作出无限大空间感来。纵观中国所有时期的园林,不论是规模有限的私家宅园,还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园囿,大都期望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出空间的无限,然此种“无限”又区别于西方空间中的“无限”。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追求的“无限”更多体现在空间感上面,是一种空间心理感觉,也正是如此,所以它才变化多端,在空间形态上更加多样和混沌,这也使得传统园林空间显现出流动性的空间特质。西方园林空间则与之大相径庭,往往是线性的,它是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比例、对称、透视等理性原则支配下的产物,于是西方园林空间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的秩序感,它虽然也强调变化,但是所强调的是空间的明晰性,强化园林空间的客观尺度,在空间感觉上就必然呈现出静态的秩序性特点。

传统园林是通过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来达到空间的“无限感”的。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其实就是利用了人对空间体量的不同心理感受来实现的。先抑后扬就是很常用的手法之一,在传统园林中,往往入口处、重要的景点处并不是让你一下子看透,而且通过建筑屏蔽、植物遮挡等方式,让你从心理感受上对空间产生狭窄感,并对主体空间产生期待感,然后经过走道等过渡空间的引导,突然见到主体空间,形成豁然开朗的感觉,历经这样的先抑后扬处理,前后空间感受迥异,从而实现以小见大的空间感受。

另外,传统园林空间对虚空空间的利用也是以小见大实现的重要手法。园林中建筑门窗、梁枋以及各种虚空的界面都可以成为拓展园林空间大小的重要手段。例如,利用門窗的规整造型作为园林风景的取景框,可以实现框景的目的,结合人的游走和欣赏,从而让园林景观被门窗分隔成一个个画面,在视觉审美上丰富和扩充了园林空间的内涵。同样地,利用园林空间虚空地方将园外之景色引入到园内,形成借景的艺术效果,让园内外景色融为一体,在视觉体量上用园外之景填补园内的虚空,在空间感受上实现了扩大园林空间的目的。这些框景、借景等手法,其实利用的就是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分隔中有透景、透景中有层次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景或中景,增加了原来景色的景深,从而让人感觉园林空间距离更加深邃,空间更大。

(三)流动的空间序列

传统园林空间是流动的,不是静观的对象,这就是所谓步随景移的体现。传统园林的空间多是闭合而内向,空间之间却并非静止,而且以一个流动的序列将空间演变为时空一体的园林环境。将这些闭合的园林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手法就如同古人所言的“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发,前后呼应”,方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空间。园林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就是精心安排游历路线,如同作诗文那样,路线的空间被安排为起承转合那样有节奏,空间感受上要有开始、过渡、高潮和结尾,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从而让人产生别有意趣的空间体验。当然,园林空间序列的安排毕竟不同于写诗、做文章,还要考虑到具体的空间围合,如景墙的高矮、宽窄、漏透等,植被的遮挡和开敞等,地面铺贴的尺度大小等,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就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始终保持空间流动,园林时空一体为空间序列处理的最高原则。

(四)园林的声景空间

传统园林空间是全息的,它是可观、可游、可居、可留的场所,而不仅仅只是视觉观赏的对象,因此人的眼耳口鼻五官所及都是园林空间的范畴,其中声景就是最为典型的空间。声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山水、植物、建筑一样,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园林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并渗透于物化的园林景观之中,可谓“声情并茂”,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绝妙交响曲。

传统园林中声景空间主要由风雨、水等自然环境构成,同时花鸟蝉鸣的动物之声也是声景营造的重要资源。这些不同声景能使人对同一空间产生不同的审美情绪,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引发人们的审美遐思。对山水、植物和建筑围合的物化园林环境来说,声景更像是虚拟化的园林空间,它是对虚化园林空间的心理拓展和补充,也成为园林空间的有益延伸。

三、传统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的现代应用

现代景观设计发端于西方工业文明,是西方理性文化的产物,它强调空间的几何化,主要讲求空间的静观和视觉体验。这些过于理性的空间设计、线性的几何化的设计思路,虽然具有普适性的优点,但是在尊重景观地域文化、强调生态效应上仍有不足之处。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注重体验性,讲求流动性,能够在以小见大中拓展空间内涵,尤其是这种直觉化思维、非线性的空间价值观,对今天的景观设计在营造生态化的空间、追求土地最优效应上是有很大启发价值的,同时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对今天景观空间设计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声景体验性山水
从观察生活到更好地生活——小学语文体验性作业生活化设计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爱在一湖山水间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山水之间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体验性学习,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