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聪明的教训

2017-06-22 22:27彭振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突转长凳香皂

彭振

【经典文本】

黄 昏

[英国] 萨 基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背向着公园栏杆围起来的长方形草坪。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若明若暗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一点儿也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经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心事重重,眼前的景色与他此刻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他们把失掉的好运、破灭的希望深深地掩藏起来,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他们寒酸的衣衫,压弯的双肩,忧郁的目光,在暮色中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起码,他们不会被人们认出来。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个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远去的背影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所占据了。年轻人衣着虽然比较考究,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个老人开朗。新来的人一屁股坐在长凳上,同时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吐字之清楚就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里揣摩着年轻人的这番表演准是为着引起他适当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坦然得令人不能产生一点怀疑。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克夏广场的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在几个星期前给拆掉了。旧址上盖起了一家影剧院。出租汽车司机给我介绍了另一家旅店,远一点儿,可我只好去了。我刚给家里人写完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坐落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当然了,我可以打电报给家里人,叫他们把地址告诉我,可是这封电报明天才能收到,而眼下我身上一个钱也没有了,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我兜里只剩下两便士,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接着说道,语调里多少带着点委屈的口气。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记得有一次我也经历过这么一件事。那是一个外国的首都。不过那次我们一行两人。事情显得更离奇了。幸好我们还记得旅店紧靠条什么运河。一找到運河,我们就顺着它找到了。”

听完这段往事的叙述,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在国外,我还不会这么发愁,”他说道,“总可以找到领事馆,得到必要的帮助。可是在自己国家里,一旦陷入困境,真是束手无策。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他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葛尔特茨比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不过,在他那高傲的表情中,总显得有几分疲倦的样子。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这一点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香皂,包装和封记都要跟刚从铺子里买来的一样,那他准可以成为这一行业里出类拔萃的人。干他那一行,什么都得事先想好。要有这种能力,而且是无限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个歪才。”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关切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失落着一个椭圆形小纸包,外表和店主人精心打上封记的一样。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顺着那暮色笼罩着的小路追了下去,焦急地寻找着穿浅色大衣的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遍寻不见,已经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他发现要找的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年轻人神态犹豫地站着,显然拿不定主意,是从海德公园穿过去好呢,还是直奔耐茨布里支的熙熙攘攘的人行道。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的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一定是您坐下来的时候从大衣兜里滑出来的。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那时一切证据都对您不利。如今,既然我听取了香皂的证词,我想我也应当服从它的判决。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从而解除了这个问题上的疑虑。

“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地址,”葛尔特茨比继续说道,“您这星期哪天还钱都可以。这儿是您那块香皂。可别再丢了,它可是您的好朋友啊。”

“幸好给您找着了。”年轻人说道。接着,几句感激不尽的话脱口而出。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朝着耐茨布里支方向急忙跑去。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葛尔特茨比自言自语地说,“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困境中脱身,这种慰藉降临得太突然了。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个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个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解读笔记】

[知人论世]

萨基(1870年—1916年),原名赫克托·休·芒罗,英国最杰出的讽刺短篇小说家,与欧·亨利齐名,尤其擅长在小说中制造出人意料的结局。萨基的文学成就主要是短篇小说,出版有《雷金纳德》《雷金纳德在俄罗斯》《克劳维斯编年史》《野兽与超级野兽》《和平玩具》和《方形鸡蛋》等六部短篇小说集。其作品多关注20世纪英国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的有闲无聊人生活,常以辛辣讽刺的笔触对上层社会的庸俗浅薄和装腔作势进行无情地嘲讽。

[内容梳理]

如果能抓住故事的线索来梳理情节,小说内容的归纳概括就会相对容易许多。《黄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故事围绕由“一块香皂”设计的骗局展开。小说由主人公与年轻人在公园长凳处的偶遇拉开序幕,以年轻人讲述买香皂、丢香皂的经历为开端,以主人公因为年轻人缺少香皂的证明而产生怀疑为发展,到主人公发现长凳边的香皂于是相信并救助年轻人为高潮,结局则是老先生找香皂的举动揭开了骗局的面纱。小说中,“香皂”不仅作为线索贯穿全篇,而且其出现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循着这一线索,不难梳理出從买香皂、丢香皂,到疑香皂、还香皂,再到找香皂的清晰情节脉络。可以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情节的关键。它除了可以是某样东西,还可以是某个人物或事件,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情感。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小说的标题或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中心词来寻找线索。

[技巧点拨]

标题的意义不可小视。小说的标题可以有很多种类型,或直接点名人物,或概述主要情节,或交代环境或地点,或借助特定修辞表达丰富意蕴,又或是设置悬念引人思考,还有些则是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主题。不论何种类型,小说标题往往能够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意图。这篇题为《黄昏》的小说,“黄昏”是主要情节发生的特定时间,它的模糊昏暗,也为人物登场、故事的起伏转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但小说一开头对黄昏暮色进行了一番描绘后,很快便话锋一转,指出“黄昏”是“失败者的时刻”,从这里,就不难判断出“黄昏”还有着影射人物及社会环境的象征意义。精心设计骗局的年轻人,气概已趋衰退的老人,还有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主人公,莫不是躲藏在昏暗中、不太引人注意的失意者,他们在精神上皆陷入了“人生的黄昏”,而他们的经历,又预示着整个社会也如同黄昏一般模糊暗淡。从故事环境的巧妙设定,到黄昏人生与黄昏社会的形象象征,小说的标题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突转和留白赋予了故事多种解读的可能性。“突转”是短篇小说十分常见的一种情节展开方式,指突然使情节朝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使作品在反转中形成一种错位和矛盾,让故事呈现一种出人意料的曲折变化,进而产生留白,引人深思。小说《黄昏》中出现了两次情节的突转。由于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讲述,读者从故事一开始就仿佛置身其中,从“揣摩着年轻人的这番表演”,到对年轻人的坦然产生“警觉”,然后又“不动声色”地发问,随后“沉寂”,直至“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帮助年轻人分析,这一系列的铺垫,使得读者并不会对主人公最终识别出年轻人的“破绽”感到意外。然而,接下来主人公起身欲离开时突然发现了“香皂”,使得情节发生了第一次突转,此前主人公所有自以为是的推断和分析似乎一下子被推翻。至于这块香皂究竟是否属于这个年轻人,也随之成为耐人寻味的留白。小说的情节发展到最后,同样也是以突转而告终。当主人公最终选择相信年轻人并施以援手后,却又发现之前坐在长凳上的老人正在寻找遗失的香皂。这一结尾让人始料不及,就在读者都以为主人公完成了自我反省之际,结尾却表明他的自我反省仍然有可能还是一种自以为是。最后的这一突转也引发了巨大的悬念,香皂到底属于谁?真相到底是什么?一连串的疑问随着结尾对话的戛然而止都成为了小说的留白。作者欲擒故纵式的讲述与出人意料的突转,极大增强了情节的延宕性和故事的悬疑色彩,也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心理与性格。种种的悬念和不确定,赋予了整个故事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主题解读]

前面已经提到过标题对于理解主题的重要意义。借助于黄昏的特定象征,作者不动声色地把世道的凋敝冷漠、人生的灰暗失意渗透到了这个关于“自作聪明”的故事中。几次巧妙的情节突转,将主人公“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心态的无情嘲讽。然而,故事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当读到结尾,我们都以为我们读懂了作者的用意之时,故事的不确定性难道不也是在嘲笑着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读者吗?

猜你喜欢
突转长凳香皂
A love bench at a bus stop公交站的爱心长凳
香皂和水
同一张长凳,不同的故事
香皂放哪儿了
香皂小妙用
长凳
《项链》教学内容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