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展望

2017-06-22 16:26田晓超侯伟袁井香
时代金融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经济结构

田晓超+侯伟+袁井香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化解过剩产能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领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出发,探讨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产能过剩主要是源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并进一步分析了化解过剩产能中的面临的特殊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能过剩 重化工业 经济结构

一、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严峻现实

近年来,产能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棘手问题。国际上,衡量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能利用率。一般而言,产能利用率低于80%是衡量工业产能是否过剩的分界点。一些公开数据显示,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传统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75%,而新兴的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甚至低于60%。产能过剩问题直接引发了债务风险问题,银行不良资产和债券违约事件中产能过剩行业问题非常突出,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实体经济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折射出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中所面临的艰巨挑战,也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二、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外部周期因素

从各国经济周期运行的经验看,衰退时期均伴随着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虽然目前美国经济出现复苏,但是否可以带动全球经济走出困境尚未可知,加上由于选举等政治因素,国际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正在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外向型产业发展前景不佳,全球性产能过剩成为困扰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依靠全球经济复苏缓解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难度极大。

(二)经济结构因素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主要表现就是重化工行业的持续过度发展。1998至2013年间,全国重工业附加值平均累计增速高于轻工业2.1个百分点。2016年末,全国41个工业行业中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5位的行业除纺织和食品加工两个行业外,全部为电力、煤炭、石油、汽车、电子、化学、冶金等重化工业门类,排名前15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的75.8%,但利润总额仅占22.5%。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反映了近20年来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分工和国内消费升级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需看,过去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2016年末的数据表明,机械运输设备出口即占出口商品总额的46.6%,成为支撑出口的主要力量。从内需看,国内消费需求已从必需品消费过渡到耐用品和车房消费,为了满足消费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重化工业的发展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这一方面看,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的演变具有其内在合理性。

(三)体制机制因素

一方面,我国重化工业中存在的产能过剩是出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作用的原因,但是在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体现出了非常强的体制黏性,进而成为了国家必须下决心进行治理的焦点难点问题,如果看不到其中的体制机制因素,就不能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远意义。一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作用,地方政府为了竞争性的追求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动员信贷资源支持国企扩张,在维持了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得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二是产能过剩行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集中度较高,验证了体制性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较大。三是经济高速增长刺激国企过度投资和盲目多元化,积累了大量低效资产,而经济下行时又无法做到及时减员增效,导致资产效率持续下降。这表明产能过剩的形成过程中,政府干预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动因,在经济新常态到来的时刻,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

三、化解我国产能过剩的约束因素分析

我国未来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和V型,而是将保持L型的走势,这与经济发展进入追求质量和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求是一致的。与之相对应,未来产能过剩的化解也取决于短期约束和长期约束的共同作用。

(一)短期约束因素

第一,通过外需消化我国产能过剩可能性较小。与上一轮产能过剩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得到有效化解的形势不同,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甚至可能会有更多“黑天鹅”事件出现,全球贸易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同时,全球生产链出现变化,对我国工业形成上下两端挤压,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削弱,而高端制造领域面临激烈竞争。第二,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日益下降。长期看,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的投资边际效应的下降,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延续难以以往的高速发展势头,这对拉动重化工业需求形成了较大制约。第三,当前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日趋显著,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已不符合未来需要,提升消费品和服务质量已成为主流,很多作为无效供给的过剩产能面临出清淘汰。调整经济结构虽然在中长期有利于防范风险,但短期内会加速风险暴露,从而制约结构调整步伐。

(二)长期约束因素

第一,未来城镇化的广阔空间仍然提供了较强的需求拉动,从而为重化工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可容纳更多人口的城市群尚未完全形成,但这样的长远需求并不能靠简单的吸收过剩产能所能满足,必须通过提升供給质量,通过提升品质和服务来满足需求。第二,产能过剩行业未来的发展要把握智能化与创新驱动导向,发展内核应该是激发企业家精神。重化工业基本都是研发密集、资本密集的行业,这也决定了这些行业的投资回报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能否取得回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家精神。因此,要解决企业面临的困境,关在在于推进企业管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动力。第三,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而旧动能面临着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的选择。将过剩产能占据的经济资源腾挪到有效领域,是资源优化的必然前提,如何保持相应的调整力度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第四,我国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国内过程产能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升级、环保绿色、地缘政治局势等方面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风险应对问题。

四、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建议

(一)化解产能过剩必须坚持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成本的原则

从国际经验看,化解过剩产能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救助和政府救助两种手段,对一般性产能过剩而言,市场化和法律程序就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再平衡。而政府救助往往常常以满足特定的社会目标为前提,如果过度使用而能导致较大的负面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市场化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介入保障,改革的成本可以在政府、市场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分担。特别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为市场化处置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对产能过剩企业进行大规模整合

从全球看,我国的钢铁、装备制造等行业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也符合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一些行业市场主体较为分散,尚未能够形成品牌和技术效应。以钢铁行业为例,当前我国规模排名前十的钢铁企业集中度仅为30%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在相关领域,必须围绕优势技术积极推进强强联合,支持产能过剩企业剥离低效产能,以优质资产参与兼并重组,向中高端价值链迁移。

(三)产能过剩企业必须通过瘦身和重组重塑竞争力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有关企业的资产体量过重,盈利增量的改善超不过资产存量扩张,导致资产回报率持续向下,出现持续的“资产荒”现象。要改变这样的不利局面,一些企业必须率先进行瘦身健体,大力压减管理层级,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推进提质增效。

(四)加快修订完善《破产法》进程

我国《企业破产法》自2007年修改后已实施数年,相关司法解释也先后出台,但全国破产案件受理数量反而连年下降,破产制度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调整作用。以美国为例,其《破产法》允许现有管理人继续主导困境企业经营管理,甚至允许企业开展破产重整融资,从保护债权人利益转向破产财产价值最大化,体现了企业重整的理念。从形式看,我国《企业破产法》借鉴了相关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行政干预色彩很重,而且企业重整的实际操作性还有诸多不足。

(五)强化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企業家精神是长期经济增长重要的人力资本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制度改革的边际红利不断下降的背景下,企业发展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精神。化解过剩产能行业企业的困境,关键在于通过供给端改革满足品质和服务的新需求,其核心在于通过推进企业改革激发企业家精神,完善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自我财务约束,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同时,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企业真正成为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经营主体,营造培育新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寻求有效约束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等限制发展企业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邵安菊.产能过剩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16,(12).

[2]齐鹰飞,张瑞.市场集中度与产能过剩[J].财经问题研究,2015,(10).

[3]刘向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困境[J].南方金融,2017,(1).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经济结构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建设与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