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防震减灾 建设平安城镇★

2017-06-22 13:01韩晓飞张龙飞史双双王金萍
山西建筑 2017年14期
关键词:防震运城减灾

董 斌 韩晓飞 张龙飞 史双双 王金萍

(1.山西省地震灾害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2; 2.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加强防震减灾 建设平安城镇★

董 斌1韩晓飞1张龙飞1史双双1王金萍2

(1.山西省地震灾害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2; 2.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结合历史记载和运城盆地的构造特征,简述了运城及周边地区的震害情况,主要从监测预报、抗震设防、应急救援、地震科研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城市综合抗震能力的措施,从而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灾害,抗震能力,应急救援,防震减灾

平陆地震的发生已经过去200年了,虽然岁月变迁,历史已成过去,但是时光轮回,200年的变换,改变了城市的容颜,却无法使我们忘记灾难曾经留下的印记。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深刻地理解如何应对生活中未知的风险。

1 平陆地震的破坏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端,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运城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1815年的6级地震使运城地区遭受到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解州、安邑、虞乡、平陆、芮城五城较重,平陆尤甚。山崩崖倾,平地开裂。全塌瓦房18 024间,半塌瓦房7 557间,全塌土窑房17 186间,半塌土窑房2 964间。城垣、庙宇、衙署、仓狱、书院等均有坍塌。山西、河南两省共受灾14个州县。这次地震,有的地区延续了数日、数月,甚至数年之久[3,4]。

2 运城地区的构造及震害情况

山西位于汾渭地震带,是一个多地震的省份。汾渭地震带北起怀来盆地,南至渭河盆地,全长1 200 km,总体走向北北东。运城地处地震带南端。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震害严重。

运城地区内涉及的构造单元主要有运城断陷盆地区、中条山断块隆起区和临汾断陷盆地区的一部分。上述构造单元内分布有多条断裂,如位于罗云山断块隆起区的罗云山山前断裂;峨嵋台地隆起区的峨嵋台地北缘断裂、峨嵋台地南缘断裂;中条山断块隆起区的中条山北缘断裂、中条山南缘断裂;运城断陷盆地区内的鸣条岗北缘断裂、鸣条岗南缘断裂、盐湖北岸断裂、盐湖南岸断裂、陶村断裂等。其中中条山北缘断裂、鸣条岗北缘断裂和鸣条岗南缘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峨嵋台地南缘断裂、盐湖北岸断裂、盐湖南岸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运城地区地处历史文化发达的黄河中游地区,历史地震记载较丰富,史料保存较好。自公元前646年有史料记载以来,运城地区以及周边区域共记录5级以上地震19次(见表1)。震害较严

重的地震有:发生在临汾断陷盆地区的1303年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的临汾7级地震,发生在渭河断陷盆地区的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发生在运城断陷盆地区的1642年的运城安邑6级地震和1815年的平陆6级地震。上述地震对运城地区大部分造成了8度以上的震害破坏。自20世纪90年代末,运城就已列入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永济和芮城位于8度设防烈度的高烈度区,多数县市位于7度以上的高烈度区[5]。

表1 运城及周边地区5级以上地震统计表

3 如何提升综合抗震能力

3.1 提升监测预报能力

地震监测预报是全球性科学难题之一,是地震工作的核心业务,是防震减灾的重要基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和建设,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已取得一定进展,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已建成国家地震台站139个,区域地震台站276个,市县级地震台站588个,初步形成一个监测预报与科学研究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

自“九五”以来,按照中国地震局的总体规划,山西对全省的地震监测台站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建成了数字地震台网。目前台网对全省地区的监测能力均达到2.0级以上,大部分地区达到1.5级以上,个别地区能达到1.0级。运城市地震局除了加强监测台站的运行管理,对所有监测设备设施每月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仪器运行连续可靠外,继续推进监测台网现代化建设,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形成覆盖全市的有效监测网络。同时加强对县级宏观观测点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个观测点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严格执行震情监视跟踪、震情值班,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落实、及时上报,全面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3.2 提升抗震设防能力

我国的抗震设防工作于1959年已经开始,标准的订制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相结合,伴随着多年来经济力量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采用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双轨制。现行《建设抗震设计规范》中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1]。即一般所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根据近年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的经验教训,经过科学、合理设防的建筑物,能够减轻、减少地震对其的破坏影响,减小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抗震设防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措施。

目前,整个运城地区在抗震设防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随着2018年五代区划图的颁布,因为地震烈度的提高,有些工程设施没有达到新的抗震设防要求,要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把抗震设防作为重要内容,合理安排建筑的布局和规模,对局部和整体存在危险的危房,分别采取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改造。通过扎实的工作,完成现有工程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

3.3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地震应急救援,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地震的重要手段。目前地震预报实际水平和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还很大,还需进行长期探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抗震设防水平总体还不高,一旦遭遇破坏性地震,高效有序的地震救援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一道有效防线。近年来地震救援经验表明,面对现场复杂的灾情,单凭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抢救埋压人员是难有作为的。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队伍,使用专用工具才能实施有效救援。2000年国务院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全国各省都已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政府也建立了地震应急领导机构。

多年来,运城市为了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增强老百姓的防范意识,坚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以突出重点、全面防御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综合应急救援演练。形成了市地震局、重点单位、学校、县的四级制度。坚持不懈的努力,既检验了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又培养了队伍,提高了救援能力。2009年以来,运城市政府结合城区建设实际情况,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南风广场 Ⅱ 类避难场所一个,各类学校操场、运动场、体育馆、广场、公园等 Ⅲ 类避难场地8个,一般避难场地50个。未来将依据城区发展规划,合理分配,满足城市的建设需要。同时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以应对复杂严峻的灾情,保障人民的安全需求。

3.4 加强地震科研

在地震发生前,震源及其附近会产生地球物理、地下水、水化学等多种物理、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与地震的前兆异常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如地应力的积累和加强会使地表及地下产生形变、破裂,造成地下水或地下气体的异常反应;震前电磁场、电磁波的变化,会直接刺激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出现成群聚居,在一起发呆的现象。但目前的困境是任何一种现象出现异常,并不能就此判断一定会发生地震,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进一步确定地震前兆的内涵、成因、判别标准及前兆与地震间的相关性。从地质学角度上看,地震和构造带的分布又密切相关,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对大地震的潜在发生地域进行比较准确的判断,对多个重要部位进行重点监测,就可能捕捉到可以比较和验证的、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虽然地震的发生过程并不完全是随机的,但是断层结构及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的标度不变性、地震的时空丛集性、相当稳定的动力学应力降、应力的微小扰动就能触发地震等说明,地震的总体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因此,重视地震的科学研究,是地震工作者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6]。

3.5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1998年正式颁布以来,一直是我国开展地震灾害防御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汶川地震后,国家又对该法规进行了修订。其第一章第三条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第二章第十三条明确指出:防震减灾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2]。

防震减灾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综合城市交通、土地规划、应急指挥、应急救援等多领域的工作,是重要的基础性事业,是提高城市的综合能力,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事业。目前防震减灾能力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监测预报基础薄弱,信息量少,地震预报不过关;社会对防震减灾不重视,多数地方缺乏有效的灾害预警、应急指挥、灾后救援等机制。我们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加入防震减灾专项规划,减轻灾害损失,为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示范区的运城市,多年来一直把减灾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科学、有效地进行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深入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促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实施,增强各级领导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4 结语

平陆地震已经过去了200年。这200年来,地震频发,灾难深重,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教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地推进,高度集中的人口与相互依存的基础设施与生命线工程,庞大的生活保障供给与安全需求,使潜在的地震风险随着城市发展而增大,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极有可能出现重大的复合型灾害,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地震科研工作,把握形势,以创新、协调、绿色为发展理念,依法落实防震减灾,加强科学知识宣传,加强防震减灾规划,做好抗震设防工作,居安思危,提高城市地震应急能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的有效性,做好综合防御,积极科学有效地防灾抗灾,加强城乡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防震减灾能力,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平安城镇。

[1] GB 50011—2010,建设抗震设计规范[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Z],2008.

[3]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历史强震目录[Z].1995.

[4] 山西省地震灾害研究所.山西省运城市震害预测报告[R].2005.

[5] 韩晓飞.1815年平陆6级地震两种地震烈度对比研究以及震源地现今地震环境浅析[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6,13(2):241-244.

[6] 陈广仁.地震科学研究任重道远[J].科技导报,2008,26(10):96-97.

Strengthening th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afe towns★

Dong Bin1Han Xiaofei1Zhang Longfei1Shi Shuangshuang1Wang Jinping2

(1.ShanxiEarthquakeDisasterResearchInstitute,Taiyuan030002,China; 2.ChinaEarthquakeEmergencyRescueCenter,Beijing100049,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structural feature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Yuncheng basin, this paper simply discussed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situation in Yuncheng and surrounding area, mainly from th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emergency rescue, earthquak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earthquake capacity,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earthquake disaster, earthquake resistance ability, emergency rescu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1009-6825(2017)14-0016-03

2017-03-07

董 斌(1976- ),男,工程师

TU352

A

★:本论文受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SBK-1729《田庄断裂两盘钻孔地层对比研究(以西攒村钻孔为例)》资助

猜你喜欢
防震运城减灾
防震演练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