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朝”字义指瑕

2017-06-24 19:56强睿
文教资料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朝服大字典义项

强睿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优秀的大型历史性汉语工具书,为阅读文献提供了很好的参考。2010年的第二版更是全面提升了质量。然而,由于材料复杂、卷帙浩繁,再加上出于众手,难免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文章指出了《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朝”字在义项设置、书证理解、引例年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相关修订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朝 字义

一、“朝彻”之“朝”非通假

《汉语大字典》“朝”(zhāo)义项⑤这样写道:

⑤通“昭”。明。《管子·侈靡》:“尊祖以敬祖,聚宗以朝杀。”郭沫若等集校引章炳麟云:“朝当借为昭。”《庄子·大宗师》:“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高亨新笺:“奚侗曰:《说文》‘朝,旦也。旦,明也。朝彻,明彻也。(《庄子补注》)亨按:奚说甚合庄旨,但余谓朝当读为昭。”(徐中舒, 2010:2236)

笔者认为《庄子·大宗师》中的“朝彻”之“朝”并非通假,试述其因。

(一)“朝”表示“明”义时,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

“朝”的本义是“早晨”。《尔雅·释诂下》:“朝,早也。”《说文·倝部》:“朝,旦也。”《广韵·宵韵》:“朝,早也。又旦至食时为终朝。”罗振玉先生在《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中结合“朝”的早期字形进一步解释:“此朝暮之朝字,日已出茻中,而月犹未没,是朝也。”可见“朝”在最初造字时就与太阳初升的意象紧密联系。金乌初照,月犹未沉,世界由暗夜转至白昼,表示“早晨”之义。由太阳初升的“早晨”义引申为阳光普照的“天亮,明亮”之义是很自然的。奚侗《庄子补注》:“《说文》‘朝,旦也。旦,明也。‘朝彻谓‘明彻也。”《汉语大词典》中“朝”第三个义项即“天亮;明亮”,并引晋潘岳《哀永逝》“闻鸣鸡兮戒朝,咸惊号兮抚膺”及晋陶潜《挽歌》“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为例,也可作一佐证。

杨琳曾经指出:“用通假说去疏通文义其实是一种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做法,在原字可通的情况下再去找出一个所谓的本字,是没有理由也无从证明的。”因此,在“朝”表示“明亮”义原字可通的情况下,用“朝”通“昭”来解释是不妥当的。“朝”的明亮义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此时,“朝彻”就是一种如太阳初升般明朗通彻的境界。不少《庄子》注者认同这样的解释。如唐成玄英《庄子注疏》:“死生一观,物我兼忘,豁然如朝阳初启,故谓之朝彻。”宋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朝彻者,胸中朗然,如在天平旦澄彻之气也。”清宣颖《南华经解》:“朝彻,如平旦之清明。”陈鼓应将朝彻解释为“形容心境清明洞彻”。用“朝”表示“明亮”,原义可通,因此《汉语大字典》引高亨语,认为“朝”表示“明”义是假借“昭”字之说不可取。

(二)“朝彻”之“朝”用本义训释更为妥当。

前文成玄英、林希逸、奚侗等人将“朝彻”解释为一种清明透彻的境界,这样说似乎通顺无误,然而通观《庄子·大宗师》全文,笔者认为,将“朝彻”之“朝”释为本义“旦,早晨”,将“朝彻”释为“一朝通彻”,表示较短的时间概念其实更妥帖。试证明之。

1.义理求义

杨琳指出:“义理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逻辑关系,包括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上下句子之间乃至上下段落之间的意义关联等。义理求义法就是利用词语在具体上下文中意义之间的制约作用考求词义的方法。”

我们来看《庄子·大宗师》中“朝彻”所在的段落: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吾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女偊向南伯子葵介绍了修圣要经历的七个阶段——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可以看到,从“外天下”到“朝彻”之前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修行过程。以三天为期,圣人能够摆脱社会的束缚,达到“心既虚寂,万境皆空”(成玄英疏,后同)的状态;“天下疏远易忘,资身之物亲近难忘”,因此七天之后方能摆脱万事万物的束缚;达到这一阶段后,还需九天才能“隳体离形,坐忘我丧”,摆脱自我生命的束缚。三个阶段次第展开,达成“死生一观,物我兼忘”的超凡境界。在“朝彻”之后,从“见独”到“无古今”,再到“不死不生”、体悟大道,修炼过程不再有时间上的划分,实现了超越时空和生死的状态。由此可见,“朝彻”在修圣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它开始完成了“渐悟”到“顿悟”的飞跃和蜕变。比较而言,将“朝彻”理解为“明彻”,仅仅强调了通悟大道的明朗状态,而将它理解为“一朝彻悟”,则不仅体现了通透的状态,更与前后文呼应,展示了修圣者通过前面较长时间的积累修炼,在物我皆忘的前提下终于实现了短时间内的质变,突出了修圣悟道的关键一环。因此,将“朝”理解为时间概念“旦,早晨”、“朝彻”理解为“一朝彻悟”,显然更加契合文意。

2.大家佐证

晋代郭象《庄子注》对“朝彻”的理解是很恰当的:“遗生则不恶死,不恶死故所遇即安,豁然无滞,见机而作,斯朝彻也。”尤其“豁然无滞,见机而作”八字巧妙精要地阐释了在三日、七日、九日的修炼之后,物我两忘、无所挂碍、一朝顿悟的过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郭司马云:‘朝,旦也。彻,达妙之道。李云:‘夫能洞照,不崇朝而远彻也。”崇,终也,“喻时间短暂,犹言一个早晨”。(罗竹风,1990:847)(刘武,2012:556)综合考量各家意见,认为“朝彻者,前守之九日,此则不待守而一朝自通也”,并引朱晦庵补大学格致章云:“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此外,《故训汇纂》、《经籍籑诂》解釋“朝”时均引《庄子·大宗师》“而后能朝彻”之例,并归入“朝,旦也”之义。

考察《庄子》一书中“朝”字的用法,可以更加肯定上述诸家的解释是确凿无误的。《庄子》一书除“朝彻”外还有十二处出现“朝”字: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卷一上·第一逍遥游)

(2)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卷一上·第一逍遥游)

(3)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曰:“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卷一下·第二齐物论)

(4)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卷二中·第四人间世)

(5)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卷五中·第十三天道)

(6)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卷六上·第十五刻意)

(7)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卷七上·第十九达生)

(8)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卷七上·第二十山木)

(9)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卷七下·第二十一田子方)

(10)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卷八中·第二十四徐无鬼)

(11)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卷八下·第二十五则阳)

(12)君曰:“令余且会朝。”明日,余且朝。(卷九上·第二十六外物)

其中,(1)(2)(3)(4)(8)(9)例表示“早晨”义,其余六例均指“朝廷”。由此佐证将“朝彻”之“朝”释为“旦,早晨”,表示较短的时间概念,更符合《庄子》一书的语言规律和表达习惯。

3.契合思想

《庄子·大宗师》在介绍修圣悟道之前有一段对于“道”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其中对“道”的阐发玄妙深邃,令人难以捉摸,颇有只可意會不可言传之奥义。通悟大道这样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显然不是光凭三日、七日、九日的修炼,不加任何“技术手段”就能“明彻”,就能豁然开朗。若将“朝彻”单纯解释为一种明朗的境界,则修圣过程中较为具象可感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与抽象艰涩的“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之间就缺少了必要的过渡。章炳麟引《大宗师》此例,认为“朝彻犹言顿悟”,并将其与佛家思想相联系:“佛家最重现量,阳明亦称留得此心常现在。庄子云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者,亦此意也。”无独有偶,刘武解释“朝彻”义时也提到佛经佐证:“楞严经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焉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生灭既灭,外生也。忽焉者,与一朝之义同。十方圆明,彻之谓也。盖道家于虚极静笃时,自现此种境界,释家亦然也。”考察庄子的思想,为了达到他所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必然对内在灵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而为了保障这种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地实现,他往往会强调一种神秘的直觉性的审美体验方法。这恰恰就是本章中提到的“朝彻”。只有将“朝”释为“旦”,才能突出在硬件成熟的前提下,凭借灵性和机缘方能一朝彻悟,完成修圣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飞跃。

二、“朝服”义项值得商榷

《汉语大字典》朝(cháo)义项⑦为“朝服”:

⑦朝服,古代君臣朝会时所穿的衣服。《诗·桧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孔颖达疏:“朝是诸侯视朝之服,名曰朝服也。”《管子·立政》:“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飨庙,将军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带缘。”(徐中舒, 2010:2236)

通过阅读原典、比对各家注疏、查找其他佐证,笔者认为义项⑦所引两例“朝”,均不是“朝服”义,而应解释为“上朝;处理政事”。以下分别论述。

(一)“狐裘以朝”之“朝”并非指“朝服”。

首先,《汉语大字典》引用孔颖达疏有断章取义之嫌。通读《毛诗正义》“羔裘”一篇可知,孔颖达并非认为此处“朝”是指“朝服”,而是明确指出“朝”乃人君“上朝”义:“上言‘以朝,谓日出视朝,此云‘在堂,谓正寝之堂。”另外,在“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一句后,孔颖达引《毛诗故训传》之语:“羔裘以游燕,狐裘以适朝,”即穿着羔裘衣服去逍遥游燕,而穿着狐裘皮袄去上朝听政。在“岂不尔思,劳君忉忉”之后,孔颖达继续阐明文意:“逍遥游燕之事轻,视朝听政之事重,今先言燕,后言朝者,见君不能自强于政治,唯好逍遥,忽于听政,故后言朝也。”从“视朝听政”、“忽于听政”、“燕”“朝”对举等语,可以看到孔颖达所理解的“狐裘以朝”之“朝”表示动词“上朝”义是十分明朗的。至于《汉语大字典》所引孔颖达疏“朝是诸侯视朝之服,名曰朝服”,其实是出自孔颖达对于《礼记·玉藻》中一段话的解释,而非对“狐裘以朝”的解释:

正义曰:《玉藻》云:“诸侯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是诸侯视朝之服名曰朝服也。《士冠礼》云:“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韠。”注云:“玄冠,委貌。朝服者,十五升布衣而素裳。不言色者,衣与冠同色”……桧君志在游燕,祭服尊与朝服,既用祭服以朝,又用朝服以燕,是其好絜衣服也。逍遥翱翔,是游戏燕乐,故言燕耳,非谓行燕礼与群臣燕也。《礼记》云:“燕,朝服与寝。”若依法设燕,则服羔裘可矣。今用以游燕,故大夫刺之。游燕之服,于礼无文,不过用玄端深衣而已,必不得用朝服,故刺其羔裘也。事有大小,今朝事重,燕事轻,作者先言燕,后言朝,见君之志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也。

此段孔颖达从《礼记·玉藻》入手,根据《仪礼·士冠礼》“玄冠朝服,缁带素韠”、《仪礼·郊特牲》“皮弁素服”、“黄衣黄冠”及《论语》“缁衣羔裘”等对于服饰的描写,推断出羔裘、狐裘的不同用途:“故知羔裘是视朝之服,狐裘是息民祭服也,”由此疏通了《羔裘》一诗的文义,旨在描写桧君颠倒祭服与朝服之别,穿着视朝听政的缁衣羔裘逍遥游乐,穿着大蜡祭民的黄衣狐裘上朝处理政事,本末倒置,从而表现桧君的荒谬昏庸。这段关于“朝服”“祭服”的论证环环相扣,拨开了“羔裘逍遥,狐裘以朝”背后的深层含义,不可谓不精彩。而《大字典》断章摘句,将“是诸侯视朝之服名曰朝服也”直接“移植”、用来解释“狐裘以朝”之“朝”,实在有悖孔颖达本义。

其次,根据上下文可推知“朝”为“上朝”之义。请看《桧风·羔裘》全诗: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首章、二章句式相近,以“逍遥”、“翱翔”对举(《毛诗传笺》:翱翔,犹逍遥也),以“狐裘以朝”与“狐裘在堂”相对,以“劳心忉忉”与“我心忧伤”呼应。《毛诗正义》有言:“人君日出视朝,乃退适路寝,以听大夫所治之政,二者于礼同服羔裘。今桧君皆用狐裘,故二章各举一。”可见,为了表达对桧君徒好修絜游乐、不强政治的担忧和责备,诗中这两章以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主旨,因此,将“朝”解释为动词“上朝”正与二章“在堂”对应,更符合语义和语法形式的连贯性。

最后,翻阅各家注疏及相关词典,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都赞同毛亨“羔裘以游燕,狐裘以适朝”的说法,高亨《诗经今注》也解释“朝”为“上朝”。此外,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杨合鸣《诗经词典》、庄穆《诗经综合辞典》都将“狐裘以朝”之“朝”收入“入朝,上朝”义项当中。将“狐裘以朝”之“朝”解释为“上朝”当无疑义。

(二)《管子·立政》例疑点颇多,恐不能成立。

对于《管子·立政第四》中“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飨庙将军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带缘”一句,向来众说纷纭。考查各家解释,笔者认为,用这样一句晦涩难通、疑有阙误的句子作为义项⑦朝服的例证,是缺乏说服力的。

首先,句读尚未统一。清戴望《管子校正》这样断句:“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飨庙。将军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带缘。”颜昌峣《管子校释》、黎翔凤《管子校注》划分为:“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飨庙,将军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带缘。”句读相差甚多,句义的理解自然也大不相同。

其次,此句疑有阙文误字。戴望《管子校正》认为“命”上“以”字是涉上文而衍。洪颐煊则根据《春秋繁露·服制篇》更定此句,认为存在脱讹,“飨”字下应有“公以庙将军大夫不得以燕卿以”十三字,并将“朝”字都变更为“庙”(廟)字。闻一多在洪颐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官吏下夺‘不得二字,‘以下或夺数字”,但他认为“以庙”无义,应当为“朝”。同时指出古时“卿”、“飨”同字。(郭沫若,1984:126)究竟此句原貌为何,尚无定论。

最后,由于句子本身算不上完整,对它的解释就难免牵强。从各家注解来看,以刘师培、许维遹的看法为佳。他们认为此文当作“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飨庙。将军大夫不敢以庙,官吏不敢以朝,命士止于带缘”,“因首句‘以燕二字直贯下两句,故下皆从省”。(郭沫若,1984:127)补充后即为:“夫人不敢以燕,以飨庙。将军大夫不敢以燕以庙,官吏不敢以燕以朝。”即夫人不敢以燕服而用为祭祀之服,将军大夫不敢穿着燕服来祭庙,官吏不敢穿着燕服而入朝。以此来看,即使《汉语大字典》要援引《立政篇》此句为例,也应当将“朝”释为“入朝”义。

(三)先秦文献中“朝”字无“朝服”义。

笔者所及,先秦文献中未见当朝服义讲的“朝”字。在提及“朝服”时,先秦文献往往用全称来表达,试列几例如下:

(13)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春秋榖梁传·僖公》)

(14)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国语卷第五》)

(15)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庄子卷八下第二十五则阳》)

(16)晏子朝服以至,受觞再拜。(《晏子春秋第七卷外篇第七》)

(17)朝服而出视朝。(《礼记·曾子问》)

(18)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縪。即位于门东西面。(《仪礼·士冠礼》)

(19)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战国策卷三十一》)

另外,《辞源》、《康熙字典》、《故训汇纂》、《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大辞典》等大型辞书均未出现仅用“朝”字表示“朝服”的。通过检阅先秦文献,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在先秦时还未出现“朝”表示“朝服”的用法。至于《漢语大字典》中“朝服”这一义项是否应剔除,还需要通过更广泛的语料搜索和分析才能下定论。

三、“朝”不应设立“宫室”义

《汉语大字典》朝(cháo)义项⑨为:

⑨宫室。《老子》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王弼注:“朝,宫室也。”(徐中舒,2010:2236)

王弼将“朝”释为“宫室”,将“除”释为“洁好”,意为洁修宫室。持此说者历来较多。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将“朝甚除”解释为“高台榭,宫室修”;孙雍长《老子译注》译为:“宫室是多么清洁;”陆希声《道德真经传》释为“修除”;郑曼髯《老子易知解》释为“朝廷虽甚洁除”;成玄英《庄子注疏》将“朝甚除”翻译为“既而除其故宇,更起新宫”。

以上诸家的注解,单就“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这三个现象来说确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朝甚除则‘田甚芜,仓甚虚,设一而众害生也。”(王弼注)但联系上文仔细推敲,则知其抵牾不可通。田地荒芜、农事荒废、仓廪虚空等都是由于过分洁修宫室而造成的,矛头指向制定命令的统治者:成玄英“无道之君,好行邪径,不崇朴素,唯尚华侈”;陆希声“观朝阙甚修除,墙宇甚雕峻,则知其君好木土之功,多嬉游之娱矣。观田野甚荒芜,则知其君好力役夺民时矣。观仓廪甚空虚,则知其君好末作废本业矣”。但上文“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指虽然大道平坦易行,但民众却偏好旁门小道,批判的对象是民众。奚侗认识到这一点,故而主张将“民”改为“人”:“‘人指人主言,各本皆误作‘民,与下文谊不相属。”(高明,1996:82)这在当时可备一说,但随着新时期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和北大西汉竹简本的发掘,同时参照几个认可度高的传世本和敦煌本,可以判定奚侗之说并不正确,“民”字应当无误:

笔者认为,对本句的理解应采用《韩非子·解老》的观点:“‘朝甚除也者,狱讼繁也。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仓虚。”这里“除”与“污”同,高亨指出:“除读为塗。《文选·西都赋》李注引《广雅》:‘塗,污也。除、塗同声系,古通用。《韩非子·难一》篇:‘左右请除之。《淮南子·齐俗》篇作‘左右欲塗之。即其证。”马叙伦《老子覈诂》亦认同此说。根据高明对文义的疏通,“马、高二氏释‘除为‘污,犹言民之狱讼繁多,官吏忙于审讯,官府污秽肮脏,甚切经义”。这样解释将“朝甚除”句与“而民好径”语义贯穿了起来:民众偏好邪门小径,导致狱讼繁多,朝政混乱,以致无人用心耕种,因而田地荒、府仓虚,文义甚通。

另外,翻阅词典可知,《汉语大词典》、《经籍籑诂》、《故训汇纂》采纳王弼注,以为“朝”有“宫室”义,但均只存《老子·第五十三章》这一孤例;《康熙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文大辞典》等“朝”字下则皆未收入“宫室”这一义项。综上,笔者认为,“朝”当没有“宫室”义。

四、“朝”应增加“祭拜、礼拜”一义

对比其他一些大型辞典的“朝”字释义,笔者发现,《汉语大字典》漏设“祭拜;礼拜”这一义项。

请看《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朝”(cháo)的第四个义项:

④祭拜;礼拜。《礼记·檀弓下》:“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也。”孔颖达疏:“丧之朝也者,谓将葬前,以柩朝庙者。”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亲赴苍天朝上帝,奉承敕旨下云霄。”《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这汉子坐下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滴滴答答走到茶坊前过,一直奔上岳庙中去,朝岳帝生辰。”《花月痕》第三回:“前年三月初三夜,忽来与我作别,说要去南海朝观音。”(罗竹风,1990:1310)

其中,《礼记·檀弓下》“丧之朝”是指亲人过世后,以车载柩,迁柩于庙,以尽孝子之情的祭拜仪式;而后三例中的“朝上帝”、“朝岳帝生辰”、“朝观音”都是含有信仰和崇敬的朝拜,通常也伴随一些固定仪式。

查看《汉语大字典》中已有的义项,均不能包含以上几个用例。其实,表示“祭拜”义的“朝”很早就产生了,请看《故训汇纂》(宗福邦,2003:1063)中的几处相关记载:

(20)言朝者,敬辞也。《礼记·祭义》“斋戒沐浴而躬朝之”孔颖达疏。

(21)朝,丧朝庙也。《礼记·檀弓下》“朝亦如是”郑玄注。

(22)朝,谓朝祖。《周礼·地官·遂人》“帅六遂之役而改之”郑玄注。“大丧之正棺殡启朝及引”孙诒让正义。

(23)朝,谓迁柩于庙。《礼记·檀弓下》“朝亦如是”郑玄注。

表示“礼拜”义的“朝”则在元明时期产生。笔者认为,这一用法的出现应当与表示“祭拜”义的“朝”关系甚密。其一,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对朝拜的对象(死者、祖先或是宗教神灵)予以极度的尊重和敬仰,这很可能是从朝(cháo)义项①“访;见”中的“专指卑见尊”这一特定用法引申并独立出来的。其二,无论是祭拜还是礼拜,发生的地点都多在“庙”,而“庙宇”的用途经历了由主要祭祀祖先到主要供奉神灵的转换。在今天的方言中,表示“礼拜神灵”的“朝”在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客家话中依然活跃着,请看《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例证(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5913):

(24)【朝山】①〈动〉赶庙会。中原官话。甘肃天水。②〈动〉进香。江淮官话。湖北红安。

(25)【朝庙】〈动〉进香。江淮官话。湖北红安。

(26)【朝神】〈名〉庙会。客话。江西瑞金。

(27)【朝八月皇】〈名〉八月初二大庙会。客话。江西赣州蟠龙。

综上所述,“朝”字表示“祭拜;礼拜”义无论是在古代典籍,还是在现代方言中都确实存在,建议《汉语大字典》增添这一义项,以备万全。

五、“朝”字介词义的产生年代判别有误

《汉语大字典》“朝”(cháo)下第十个义项如下:

⑩介词。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面对”。唐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嶷。”《红楼梦》第十回:“父亲遵太爷的话,不敢前来,在家里率领合家都朝上行了礼了。”《镜花缘》第九回:“忽见远远有一小人……唐敖一见,那敢怠慢,慌忙追赶。那个小人也朝前奔走。”(徐中舒,2010:2236)

这一义项下后两例“朝上行了礼”、“朝前奔走”确为介词,相当于“向”,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但是首例之“朝”显然为动词,表示“对、向”。李白这首诗首联对仗十分工整,“桂水”对“衡山”、“分”对“朝”、“五岭”对“九嶷”。据《汉语大词典》,“五岭”是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位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罗竹风,1990:390)桂水分开了这五座山,“分”解释为动词“分开”;衡山面对着九嶷山,“朝”当释为动词“对、向”。“朝”表示动词“对、向”义不仅此例,南朝齐谢朓《酬王晋安》:“拂雾朝青阁,日旰坐彤闱”中的“朝”也是动词。

“朝”本义为“旦,早晨”,王力认为,因为臣子朝见君主都在早上进行,因而破读并引申为朝见义;而朝见这一行为方向性很强,如《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因此将朝见的“朝”引申为“朝南”“朝北”的“朝”。用作介词的“朝”应当是在“朝”与其他动词连用之后逐渐虚化产生的。检阅文献,这一变化大致产生于元末明初。马贝加指出,在元曲中“朝”出现了近似于介词的用例:

(28)不思路远往难还,忽朝担子两头脱。(《元曲选·忍字记》第一折)

到明代,“朝”的介詞用法已较常见,“朝”后有时还会加上助动词“着”。《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今古奇观》都陆续出现这一用法,皆早于《汉语大字典》中《红楼梦》例。请看:

(29)那条大蛇迳抢到盘砣石边,朝洪太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迸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水浒传》第一回)

(30)看宋江时,只低着头,看女儿时,也朝着别处。(《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31)原来那呆子把石头当着唐僧、沙僧、行者三人,朝着他演习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32)防御回到楼上,天晚,只见吴山朝着里床睡着。(《喻世明言》第三卷)

(33)自向床边一个斑竹榻上,朝着里壁睡了,暗暗垂泪。(《今古奇观》第三十卷)

因此,《汉语大字典》应将“朝”(cháo)义项⑩第一例删去,同时增加《水浒传》例,以使引例时代更准确。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五卷)·老子正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高明.新编诸子集成·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管子集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刘武.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六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7]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9]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第四卷)[K].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11]杨琳.训诂方法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2]章炳麟.国学讲演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13]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猜你喜欢
朝服大字典义项
论北齐朝服制度的汉化与革新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穿反了朝服的官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故宫博物院藏《玄烨朝服像》的再探讨
西夏朝服的冠饰研究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