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厚夫:最是书香能致远

2017-06-26 11:20孙永庆
初中生 2017年20期
关键词:永庆书评路遥

文/孙永庆

对话厚夫:最是书香能致远

文/孙永庆

编者按:厚夫,本名梁向阳,现任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路遥传》《当代散文流变研究》《边缘的批评》《走过陕北》《心灵的边际》《行走的风景》等多部著作,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荣誉。他还是全国“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陕西省省级教学名师。下面是教师、作家孙永庆与厚夫先生的对话。

孙永庆:您的《路遥传》出版后大获好评,再加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网上的评论说是“重新开启了平凡的世界”。

厚夫:我撰写的《路遥传》自2015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连续8次印刷,发行量达71000多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书播出,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双十佳”图书、“中国书业2015年度最佳传记作品”。

《路遥传》旨在“重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读者已然将它与路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我选择“重启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两层含义:其一,这本传记包含了路遥一生丰富的资料史实和鲜为人知的细节。“重启平凡的世界”意味着重新探索、解读路遥的作品,重新认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路遥。其二,这本传记特别注重对路遥精神气质以及创作态度的分析和解读。我选择重新解读路遥精神,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路遥精神新的时代意义。

孙永庆:教育部向全国师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有《平凡的世界》,同时也有您的《路遥传》。两书可以互补,用阅读向路遥致敬。如何把两本书对照阅读,您给点建议?

厚夫:《平凡的世界》是长篇小说,是虚构类作品。路遥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的奋斗历程串联起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的发展变化,用温暖的诗性现实主义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平凡的世界》完整地再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真实记录了底层奋斗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传递出一种精神和力量,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而我的《路遥传》是传记文学,属非虚构类作品,用编年史的方式写成此书。悲壮如山的人生故事、光焰不息的文学精神、坚实苍凉的黄土高原、星光闪烁的青春理想,还有传主的贫穷苦难与攀登文坛高峰的辉煌等等,都在我这本传记中得到真实的还原与艺术的再现。

因此,读《平凡的世界》可以读出路遥展现给世界的“温暖”与“励志”的情怀,也可以读出他宏大的艺术建构能力;读《路遥传》可以了解路遥为何用这种姿态来写作,从而更好地读懂那个当年敢于坚定地书写“中国梦”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特点。

孙永庆:您在《最是书香能致远》中说道:“读书成为我人生的日课,每天晚上只有翻上几页书,才能睡个好觉。我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总是先闻着书香,到书店里逛逛,淘上自己喜欢的几本书。”您的这种阅读习惯是如何培养的?

厚夫:说到阅读,我的思绪一下子又闪回到了那遥远的少年时代。我人生的展开与飞翔,与少年时代的阅读分不开。我从小喜欢阅读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我的爷爷是家乡一位有名的书生、父亲是位乡村语文老师。小时候,父亲在距老家几十里路的乡下教书,爷爷经常指着裱炕的报纸教我认字,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爱识字、读书的习惯。二是我老家的北京插队知青很多。知青回城后,他们留下很多“知识青年用书”。在那个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书籍为我提供了瞭望外部世界的窗口,同时也使我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一直影响到我后来的职业选择。

孙永庆:从2016年秋季开始,依据新课标,由教育部直接编写的语文新版教材开始使用。教材的编写注重提升“语文素养”,通过语文课引导,让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体会语文的多姿多彩,在“语文生活”里健康成长。这一理念非常正确。您觉得应该如何将它贯彻到语文教学中?

厚夫:“语文生活”是个非常有趣的概念,每个人的成长均离不开“语文生活”——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拥有书本知识;没有表达,就不可能传播文化声音。当下的情况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尽管我们的中小学都开设了“语文”课程,但是许多老师都认为语文能力是慢功夫,非一朝一夕所能提高,因而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写不好字、写不好文章。试想,连母语都学不好的学生,将来何以行走天下?我认为语文新版教材的使用恰切其时。当然,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绝不是靠一本语文教材就能解决好的,需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方能“标本兼治”。因此,我认为培养“语文兴趣”至关重要。教师要以新教材为“航标灯”,既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又在课后不断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与写作。这样,使学生拥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语文生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有大的提高。

孙永庆:语文课本上要求学生给朋友推荐一本书,告诉朋友这本书的优点以及能从中获得哪些益处,就是让学生写读后感或书评。您是这方面的专家,能否结合您的创作实践给同学们谈谈如何写好这类文章?

厚夫:读后感和书评,都是议论类文章,要用作者的思维、视野与主体判断来支撑。我以为阅读一部书,不要急着“先入为主”式地下结论,而是要在读完之后屏声静气地想一想:这部书的核心特点是什么,能否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所谓“形成印象”的过程。然后,再认真思考,这种概括是否合理、准确?若感觉不错,就可以以此为核心,生发成一篇阐明观点、表达态度的读后感或者书评了。不过,读后感与书评的侧重点稍有不同。读后感强调作者的阅读感受,应结合作者自己的生活,更多地有“我”在里面;书评则着重于书,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写作姿态上更为冷静与理性。我这里讲的是一般规律,事实上,正如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提升文章水平,必须长期坚持写作实践,一定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孙永庆: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搜集资料,实地考察,采访路遥的同事、好友与亲属,阅读大量的回忆路遥的文章,为写好《路遥传》作了充分的准备。我联想到语文课本上让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训练,并对搜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写成专题小论文。请您结合《路遥传》的写作谈谈如何运用资料写好文章。

厚夫:楼房的建筑材料是钢筋、水泥、沙子;而文章的材料就是通过观察、采访等方式收集到的各类文字,以此形成文章的骨架。路遥虽然只活了42岁,但他的人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如果我的《路遥传》写他42年日常人生的吃喝拉撒,那这本书就是典型的流水账了。我的《路遥传》注重突出“路遥的奋斗史”,以此来影响更多的读者像路遥那样努力奋斗。所以,尽管掌握了路遥大量的人生故事,但我并没有把每一件事情都严格交代,而是精选合理的材料入传,确保能够准确地反映路遥的性格特点与人生状态。我想,任何传记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均有一定的主观性。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既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水平,也取决于其表现角度。

孙永庆:您的《漫步秦直道》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读本》,多篇文章入选中、高考试卷的阅读题。为解答好这类阅读题,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应注意些什么?

厚夫:目前中学的语文考试中,阅读分析题是个重点。我以为要答好这类阅读题,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至少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有文体知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均有其基本的文体特征,我们平时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地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特征。二是要养成精读与粗读相结合的阅读习惯。既要广泛阅读,更要精细化阅读,在阅读中把握文体、把握语感、把握关键字词,并准确地提炼出文章的基本特点。一个人阅读的能量就像火山一样,唯有长期积累,才能突然喷发,并形成万丈光焰。

孙永庆: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最后您能就语文学习给同学们写段寄语吗?

厚夫:我的寄语是:“在阅读中品味,在写作中提升。”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要学会阅读,既开卷有益,又有所选择,在阅读中品悟文章的妙处;同时,一定要有写作表达,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提升。

我希望中学生都能养成很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

猜你喜欢
永庆书评路遥
书评
永庆(neco)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书评
书评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重读〈石头记〉》书评
写给远去的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