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之涵德修身

2017-06-26 14:15欧红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修身教师

欧红

[摘 要]悠悠中华文化五千载,道德一线贯穿,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对于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品德的教师而言,“德”是至關重要的。身为教师,要做到涵德修身,必须做到继承传统文化;培养道德情感;相信言由心生;注重内省慎独;不急不躁,心境平和。

[关键词]教师;涵德;修身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60-02

教师是一门职业,教书匠的技艺固然可以如同天下万千行业一样熟能生巧、炉火纯青。但教书匠的“德”却因人而异。换言之,不管是哪一种职业,不管师德、医德、武德、官德,人人都需要养“德”。“德”,乃立身之道。

中国自古以来为礼仪之邦,崇德尚礼之风浓厚。古人讲求修身养性,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幼时无不苦读圣贤之书,先“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强调修身才能治国,着眼点在于加强个人修养,从个人修养求得整体提高。从四书五经等经书典籍到老百姓口耳相传的“百善孝为先”等俗语,中国的浩浩文化首先是“德”文化。对于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品德的教师而言,研读古籍,受到教诲和熏陶,是为心灵建筑一道坚实的堡垒,是职业人生中的重要一步。

一、继承传统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墨、法,各成一派又互相吸收、糅合,凝聚成炎黄子孙的理想人格。而儒家在汉以后成为正统,尤其是儒家注重道德修养,为现时人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儒家具有重视气节、操守的传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鼓舞人们自觉忠于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例如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里面对于教育和道德等问题,有十分精彩的论述。

孔子对自己的三千弟子,除了要求学好文献知识外,也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在道德上、品格上、情操上的锻炼和提高。比如孔子对于君子的界定,对君子在道德修养上的要求是“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等。《孟子》中对大丈夫这样界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绝俗、去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这种道德人本主义,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

新形势下的优秀教师,应当既要弘扬时代精神,又要植根于民族的土壤,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二、培养道德情感

马斯洛说:“我们必须懂得爱,我们必须能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情感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广阔而深厚的爱。这种爱可以表现为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壮丽雄奇大自然的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这种爱是积极进取人生观的基础,没有这种爱,就没有独立、自主和个性,也没有奋力拼搏、顽强进取的人生。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观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情。需要注意的是:一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二要激发爱的情感。

其一,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特别是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足以唤起一定情感的因素,并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于情感的交流中完成知识的输出和接纳,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其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切体会文章的情境。其三,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要努力做到:1.提倡和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内心想说的话。2.对消极的内省者,即悲观失望、忧郁彷徨的学生,进行情感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3.对积极的情感内省者,引导其透视历史,把握和理解现实,面向未来,实现更高层次的情感交流。

道德不仅表现为一个时代和社会的风俗、习惯,而且表现在品质方面以形成个人的特质。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从认识或情感出发的,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这正说明,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就必须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培养道德情感来形成学生的道德信念,以产生自觉的道德行动。

三、相信言由心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美的语言,是教师高度的智慧、高超的能力、高深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怀的生动体现。语言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应该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工作手段。因此语言是教师“德”的重要表现方式。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慧于心而秀于言”,使自己的语言柔如春风拂面,润如春雨潜心,灵如春泉跳涧,暖如春日融融,真正达到像高尔基所说的那种语言境界:“不是蜜,却牢牢粘住了学生。”“有善心,则有善言”,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要出自内心,诚心诚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教学对象不听指挥,教学效果不甚满意的情况,这个时候,往往容易陷入沮丧失望甚至愤怒。如果学生的缺点在教师的眼中被放大的时候找其来谈话,就难以发现学生的优点,难以与学生做良好的沟通,达不到好的效果。倘若教师静下心来全面分析原因,想好改正的措施,然后再与学生面对面聊一聊,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真心诚意,又不带个人情绪与之沟通,学生会乐于接受。

一个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的教师,褒言赞语在他的口中会绵绵不绝,也会得到学生最大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这样的教师相信言由心生,他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一颗诚恳的心深深地打动对方。人非铁石,在真诚的自责和宽容面前谁能不被感化?古人云:“道人之长,越道越长;指人之短,越指越短。”教育学生以赞美为主,扬其优而抑其劣,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弘扬,从而促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注重内省慎独

内省是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内省即内心的省察,自我检查、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有不对的地方,也正是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即把内省存在的善心扩充开来,才能知人性、知天命。“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的,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要求。

一个人,倘若在人前衣冠楚楚,满嘴仁义道德,看似风度翩翩,背地里却邋遢不堪,追求功利和享乐,精神萎靡不振,那只能叫做伪君子,面目行为也是虚伪得不能拿出来见人的。作为教师,要内省和慎独,人前人后,相差无几。

五、不急不躁,心境平和

如今社会浮躁,形形色色的新闻和言论充斥我们的生活,而且学校追求业绩,各种考核评价、各种压力落在教师的肩上,让其苦不堪言。但新时期下的教师一定要心态平和,不急不躁地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一方面,追求专业成长,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坚守一片心灵的净土。比如每天抽点时间阅读、练字、品茶、锻炼、养花等,也可以听听歌写写文章。这样既能做到对教学问心无愧,又能不失去自我。心里坚实不忧不惧,自然也就能平和地看待所有的问题。这必须建立在教师能有一些个人业余时间的基础上,有一种慢生活的态度,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教育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所谓“正心成人”,心正才能成人;教师回顾自身,也应是学会做人,学会教育的。所谓“正德育人”,“德”就是必备的。德育虽是宏观的集体管理,但落到实处的实施者,关注并处理每一个事件的,仍旧是教师本人。有些棘手的事情,到了别人的手中,似乎就能轻易解决,其间除了方式方法,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处理者这个人的“德”令人信服。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言行投射到他们眼中,都会与某些品质、特点挂钩。教师是管理者,若不能令学生敬,何来“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千年前论述从师的道理,讥讽有一类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如果只是由于不知道断句要问教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里的大遗,指的是古代的士大夫爱自己的孩子,选择教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教师学习为可耻,韩愈认为这就是从师学习的风尚被败坏的原因。那么换言之,德育的第一线管理者倘若不能“正德”,又如何“使人成”?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里的“德”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最美、最善、最正的养分,可以滋养一代又一代子孫,使后人不迷失方向和自我。悠悠中华文化五千载,道德一线贯穿,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教师感到迷惘时,请记得回过头去重读经典,召唤内心“德”的力量。

[1] 符策震.启迪学生智慧的艺术[M].海南: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

[2] 陈涵平.教师言语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修身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打好“修身”基础 方能“担当”大任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