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思,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17-06-27 07:58王颖马书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思维品质

王颖+马书生

[摘 要]高中阶段语文课堂尤其呼吁教学有效性,希望能优化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认识的方法和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而问题的设计,作为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设计主问题,巧用追问,用“隐藏”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以问促思,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以问促思;问题设计;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1402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提出:“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可见,只有提出了切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的问题,才具备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

而从目前划分的思维发展的五个阶段来看,具有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水平,这种思维的发展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所以,对于“处于理性精神与批判思维成长的关键时期”的高中生,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其辩证思考的能力,从而促使其思维发展,提升其思维品质,让其成人、成才,是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既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也将是语文教育革新的亮点。

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尤其是问题的精心设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其思维品质,是教学应该关注和着力的点。而《曹操与杨修》作为新编历史京剧,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正是培养学生用理性、全面、发展的思维辩证思考分析问题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设计主问题

曹操为什么“不得不杀”杨修?又为什么“实实再三的不想杀”他?这个问题是这出戏剧中最突出的矛盾,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以,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我通过“代入法”,即让学生把自己放在当事人的位置上换位思考,将会如何处理,再结合细读文本,引导学生从“杀不杀”杨修这个曹操内心的矛盾冲突入手,辩证思考,分析人物矛盾而复杂的性格,还原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

从课前的学情分析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对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分析简单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较为单一片面,多数认为杨修才智非凡、料事如神,曹操则是心狠手辣、嫉贤妒能,所以杨修的才华遭到了曹操的嫉妒,招致杀身之祸。但人性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同时住着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这才是人性的真实,即外表柔弱内心可以坚强;可以横眉冷对,也可以为孺子俯首;身在黑暗,却向往光明。同样,曹操、杨修在剧中的个性也应是对立而矛盾的,才能在舞台表演中充满张力,也更加真实。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全面理性,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被已有的评价所绑架,而是要大胆推测,小心求证,久之,学生定能形成深刻的洞察力,拥有优异的思维品质。而在本文中,只要敢对自己固有的认知大胆质疑,就不难得出结论:曹操胸怀天下,欲成就伟业,所以广罗人才,求贤若渴,才有了二人的相遇相知;杨修智商极高,但行事不拘一格,恃才傲物,不谙世故,最终导致二人相怨相伤。人无完人,但都是一个最独特的自己,这就是世界的精彩。

二、巧用追问,用分问题来达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通过小组交流,把个人的思考和集体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思考曹、杨之间悲剧的原因,学会由表及里看待分析问题,促使思维发展。

不可否认,曹操与杨修都是极聪明的人,但结局却令人唏嘘:一个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一个兵败斜谷,功亏一篑。这两个聪明人之间的悲剧结局能否扭转呢?

学生在上一个问题的铺垫下,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不能。因为他们之间的悲剧首先是性格悲剧,只要个性不改,结局注定不变。再通过对剧本的细读,学生能进一步分析出这是一个政治因素引发的悲剧,并找到依据“平日里一片颂扬对曹某,却原来众望所归是杨修”,还用杨修介入曹植和曹丕夺宠,引发曹操的厌恶和警戒之事做佐证。但是,至此,这个问题单靠学生个体的思考就很难继续深入了,所以,我就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用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杨修为何不能在个性上有所收敛呢?或者选择避世自保呢?”并补充了文章《浅谈魏晋风度》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联系文本分析出,杨修作为儒家文化熏陶下的知识分子重礼教,崇尚儒家所确立的社会关系,关心人的社会价值,即文中的“天下大业”,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这个悲剧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文人智能人格和权势人格对峙所酿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属于社会制度悲剧。而能有意识地去深入思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就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表现。

三、用“隐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在无疑处发问,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的,有的问题可以隐藏在课堂环节中。这节课我就用角色扮演、人物再现的方法,把“这些潜台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人物什么情感?”等问题不着痕迹地融入进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沉浸到剧本语言中,通过其凝练蕴藉的语言,思考隐藏在文字表面下的言外之意。

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的传播,情感的传递,往往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所谓听话听音,就是告诫我们,只接受字表的信息,而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是无法领会话语真正的内涵的,并且思想上的交锋除了针锋相对,在只言片语、云淡风轻中也同样可以达成,只有认真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精彩。这样的语言在剧本中即为“潜台词”,曹操与杨修在刑场上的对话就是其中的经典。看似重复的语句,其实表达的是肺腑之言,也是二人的悲剧之源。

“好思维就是好品质,好思维就是生产力,好思维才可能有创造力。”在越来越提倡思维发展,重视思维品质的今天,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要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因为思维的发展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达成的,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予重视,有意識地进行培养,才会有所收获。而这培养,就特别依赖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但是,在课堂上,主体永远是学生,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追随的地位。问题设计也是这样,它的宗旨是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深入,理性多元,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即辩证思考,以促使其思维发展,提升其思维品质,而不能沦为仅仅为了教学形式的需要而存在。

当然,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勇于思考、勤于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很多路可走,有很多方法值得尝试,我的实践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会一直走在求索的路上,尽管路途漫漫,但只要坚持不懈,相信终会有所收获。

[ 参 考 文 献 ]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余党.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思维品质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