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研究

2017-06-27 16:52张明星
中国经贸 2017年1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关系对策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JD26)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民委资助课题:《职业教育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最热门话题。作为瞄准和治理“三农”的两条改革主线,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帮扶特定贫困区域的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举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破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经济学思想和实践。通过理顺两者辩证关系和原则,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之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对策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十八大以来,我国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两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治农战略,对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精准扶贫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1.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精准扶贫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针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而实施的重大方略。对象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目的是改善民生、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关键要素是“人”,关键手段是改革与创新,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为:精准扶贫是量变和战术性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质变和战略性的;精准扶贫具有短期性、局部性、独特性和基础性的特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长期性、有全局性、普及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只有精准扶贫做好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果。反之,实施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服务于精准扶贫。两条主线同步进行、协同配合和并重发展,实现了量变与质变、战术与战略、短期与长期的有机结合与协调,是治理贫困和改革創新农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突破与升华。

2.两者的具体表现不同

(1)涉及的对象不同。精准扶贫对象是针对个体农民的不同贫困状况所采取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脱贫手段,其关键要素是对“人”。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象涉及整个“三农”范畴,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广义农业问题。其关键要素是对供给侧“四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改革和创新。

(2)涉及的范围不同。精准扶贫的范围是针对农村特定贫困区域的贫困状况而采取具体的帮扶措施,是局部的、有针对性的扶贫。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范围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农村农业供需的调整,是贯穿农业供给侧方面的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突破与升华。

(3)需求的层次不同。精准扶贫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主要解决“人的温饱” 最低层次的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乎农业供需和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并存并重发展,达到农业生态化、绿色化和低碳化。是“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等最高层次需求。

(4)改革创新的内容不同。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将原扶贫内容由对整体贫困区域“漫灌式”向个体贫困农民“滴灌式”演变,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和实现“五个一批” 脱贫,最终实现个体脱贫向整体摘帽转变,内容具有针对性、局部性和低层次的特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是广义农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结构调整突出“优、绿、新”(“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其他农产品、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和改革实现“三激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最终实现保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内容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和深层次的特征。

(5)实施的时间性不同。精准扶贫是对贫困地区的不同贫困状况人群实施精准的战术性治贫方略,时间紧、任务重,是短期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实施时间上属于短中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结合世界和我国当前农村新业态的重新判断做出的战略性决策,是对广义农业做出的深层次制度规划和长期调整的过程,是影响深远的、长期的、系统性的解决问题,实施时间上属于中长期。

(6)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剩余劳动力的消化阶段,第二阶段是技术的追赶阶段。贫困作为当前我国农村局部区域的缩影,精准扶贫属于第一阶段,是实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个体农民脱贫致富全过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第二阶段,是我国人均GDP为7904美元(2015年)、收入已进入中等国家水平、综合失业率约为6.6%(与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相当,低于西欧国家)、大规模剩余劳动力不复存在,是实施技术追赶的全过程。

二、基于精准扶贫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

1.坚持精准扶贫的短期行动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效机制对接原则

(1)坚持扶贫短期计划与脱贫长效机制的对接。精准扶贫是当前为解决特定人群脱贫而制定精准、具体、详细时间安排等扶贫举措,具有时效性,效果可一蹴而就,但长期脱贫问题不是一蹴而就能实现的。鉴于我国贫困现状,受自然、历史等先决条件和生产力、知识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后天条件制约。后天条件缺失可通过努力改变。这就需要短期扶贫计划与永久脱贫长效机制对接。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农业供给侧的“扶贫”方略。当前,我国农村农业存在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和竞争压力大、粮食库存高企、农民增收动力衰减、资源环境严重透支等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的出路前景暗淡。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其内在要素动力,激发农村农业活力,使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同时,贫困问题就迎刃而解。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意识和能力。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新常态下,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克不容缓。政府只有大刀阔斧改革瘦身,减少行政干预行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通过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做好服务保障为前提的政府部门运行机制,发挥好政策“指挥棒”“导航仪”作用,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才能真正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2)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体系。以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坚持改革和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收储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坚持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和集体产权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返农创业创新等。

三、基于精准扶贫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分为二个阶段。精准扶贫是第一阶段,是发展农业的基石和第一步工程,只有扶贫与脱贫长效对接,才能使真正贫困问题一去不复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第二阶段,农产品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使传统农业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只有走改革和创新之路,才能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加强基础教育建設,普及义务教育。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贫志。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

(2)强化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技能。“民工潮”得以有效缓解,但缺乏技能是农民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所以加强职业教育常态化建设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只有通过常态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走自主创新发展才是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

2.产业化扶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产业化是农业形成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重要手段和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土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要素,只有通过合理有序、形成适度集中的土地,才能保障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所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是势在必行。

3.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针对家庭承包制而言,是传统农业组织的创新和重新激发农民活力的新型组织,是传统生产方式与制度的变革和升华。农民横向联合加社抱团生产入市,纵向优化组织结构、理顺内部关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预防市场风险,迎合新产业新业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6(02):15-17.

[2]徐文舸.“新常态”下的供给约束——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究竟还有多少?[J].人口与社会.2015(04):42-51.

[3]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02):104-115.

[4]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论学习贯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EB/OL].新华网.2017-02-0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05/c_1120413775.htm.

作者简介:

张明星(197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关系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