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06-27 15:57姚星宇
神州·上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群众基层文化

姚星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从城市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那么,政府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村文化生活的短板有哪些,今后的群众文化发展走向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深入基层开展文化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几点思考。

政府之手的推动作用分析

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高层规划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多次讲文化、谈文化、论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了精辟的阐述,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从政策环境看,支持文化发展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力度前所未有。从2014年起,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起到了重要政策保障。从执行力度看,各级政府在执行相关文化扶持政策中毫不含糊、屡出新招。尤其对政策执行力相对较弱的基层,通过层层不削弱的落实力度,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开展文化惠民实事,打造群众文化节会品牌,成果显著。从考核机制看,各级政府部门不但层层敲实考核事项,建立台账,细化内容,从一件一件的群众文化活动个体入手,考核政策使用情况、文化惠民实事落实情况。

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

文化的发展有很强的逆经济周期发展的特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转方式、调结构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弹性系数增大,为群众文化生活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根据通行的统计,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对艺术品的需求会成为潮流,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至5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呈一种“井喷”式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入一个新时期。当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各地将文化投入向基层倾斜,在农村建设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今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实施,更多的文化惠民政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了基层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小气候。

群众文化发展的短板

文化生活城乡差距大,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文化生活难以实现均等化发展,成为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最大短板。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覆盖不全。调研发现,近年来,各级推进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些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在贫困村、自然村,文化设施覆盖率更低。大多数基层文化设施使用率低,无人管理,老百姓不愿到这些文化活动室参与活动。二是群众文化宣传普及较差。这也是为什么多地群众文化活动风风火火的搞,群众文化满意度却一直不高的原因之一。由于宣传普及不够,群众对文化内容的理解还不全面。有些群众单纯的以为文化娱乐就是看戏、看演出,不认为看电影、看电视、听广播、跳广场舞等是文化娱乐活动,在基层,乡镇文化站一级工作不到位,对“文化”的宣传、普及不够。三是提供的文化产品与群众需求不对接。自2006年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來,文化产品、服务都 是上级配送群众被动消费的形式,如农家书屋图书配送、电子阅览室建设等,离群众要求远,只强调“政府提供什么”,不管“群众需要什么”。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在更便利、更高标准上提出要求,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不对接的问题更加突出。调研发现,有些群众要求加大文艺培训特别是广场舞的培训力度,多参加比赛、多上电视;有些提出邀请高水平的演出团体前去演出;有些提出进行书画培训等。四是基层文化队伍断档断层。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国有院团改革后面临巨大困境,基层的专业文艺院团少,最受群众喜爱的“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多数靠庄户剧团承担,演出质量不高,效果也不好。尤其是乡镇(街道)文化站一级,管理人才断档严重,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文化工作成为“副业”。村一级更不用说,没有文化联系人,设施没人管,活动没人组织。

群众文化重点抓什么

关于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群众文化工作者都进行过探讨。笔者认为,未来的群众文化关注的重点在于以文化精准扶贫为抓手,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向贫困村、自然村、贫困户延伸,同时,创新服务内容、形式和载体,实现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以问题为导向,提供文化供给。从当前的基层需求看,推动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发展要抓细抓小。比如,突出抓好文化小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为贫困村、自然村筹建文化小广场、综合文化活动室,为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同时,制定出台“文化小广场管理使用办法”等,规范管理,将建设与服务跟进一体推进,改变过去农村文化场所重建不重用的问题。比如,将“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扎根在基层。依托文化设施和文化志愿者队伍,扎扎实实开展“种文化下乡”,层层培训文化能人,重建基层文化人才梯队。同时,通过建立微信平台,上传演出、放映场景,进行适时监督。实行菜单式演出、放映等标准化管理机制,推广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模式,根据群众观影内容需求,调整片源,吸引更多群众观看电影。再如,着力解决收听收视难的问题。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逐步解决覆盖范围内农村群众免费看电视问题,推进“村村通”、“户户通”建设,让老百姓听到党和国家的声音,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无论怎样的细节小事,只要是能让群众得到实惠,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就要完善好机制,建立好台账,抓好责任落实。文化部门尤其要深化台账管理制度,对文化惠民重点工作,逐项列出台账,明确工作措施、时间节点,定期进行调度督导。地方政府要细化文化站考核办法,发挥文化站、文化站长在基层“宣传”文化的作用。组建全市文化志愿队伍,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众基层文化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