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泓教授运用潜阳封髓丹治验举隅

2017-07-01 00:50唐薇时岱陈凤美肖泓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6期

唐薇+时岱+陈凤美+肖泓

摘要:潜阳封髓丹是由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中的潜阳丹和《御药院方》中的封髓丹相合而成,具有健运中焦,清上温下,调和水火阴阳之功。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阳气不足、下焦不藏、虚阳上浮诸证。现总结肖泓教授臨证应用潜阳封髓丹治疗阳痿、不寐、复发性口疮验案3则,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思想,说明只要病机为中焦不运、上下寒热不调,应用此方均能获益。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阳痿;不寐;复发性口疮

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08-03

潜阳封髓丹是潜阳丹与封髓丹二方所合而成。潜阳丹乃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所著《医理真传》中的一张扶阳方,全方由西砂仁、附子、龟甲、甘草4味药组成,其法在潜阳、纳气归肾、引火归原,治疗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证。封髓丹出自许国祯《御药院方》[1],在明代·董宿《奇效良方》中亦有记载,全方由黄柏、砂仁、甘草3味药组成,《医宗金鉴》评价该方乃“固精之要药”。郑氏谓两方为“纳气归肾”之方,其中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龟板有通阴助阳之力;砂仁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黄柏入心脾肾三脏,能调和水火之枢纽,交通心肾[2]。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阴阳,阴阳乃治病必求之本也。吴佩衡等将此两方合而用之,名曰“潜阳封髓丹”。肖泓教授师从于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一继承人吴生元教授,尽得其传,熟谙其师辨证及用药经验,杏林探法30余载,应用此方治疗杂病疗效良好。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探得此法一二,现举3则验案加以说明,以兹同道参考。

1治验举隅

1.1阳痿李某,男,56岁,2016年01月06日初诊。自诉: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无法完成正常性行为;性激素、前列腺液、甲功全套、点刺激、脑部MRI等相关检查均无异常,多方治疗无果,遂来寻求中医治疗。现症见:精神可,面红有神,自述每欲行房事,则出现不举,或举而不坚不能完成正常性交,且长期口臭、口热,偶有口疮,口渴喜热饮;自觉下半身畏寒,触之手足冰凉,平素纳差腹胀,眠可,大便不成形,小便调,舌边尖嫩红苔白腻,脉沉无力。中医诊断:阳痿(肾阳不足,上热下寒证),治以补肾潜阳,引火归原;方选潜阳封髓丹加味:白附子60 g,砂仁15 g,醋龟板20 g,黄柏15 g,细辛8 g,肉桂15 g,桔梗10 g,炙补骨脂15 g,炒骨碎补15 g,蜂房10 g,甘草10 g,7剂,白附子先入高压锅煮3 h,尝以舌不麻,再合诸药水煎煮,口服,日 1 剂。

2016年01月15日二诊:患者复诊面露喜色,自述口臭、口热、四肢冰冷等症状明显好转;阴茎举之尚坚硬,根部稍软,纳尚可,眠可,大便质软,小便调,舌边尖稍红,中、根部舌苔稍腻。脉沉弱。方选原方去桔梗、蜂房,加白豆蔻15 g健脾化湿,5剂,煎服法同前,日1剂。

2016年01月20日三诊:患者诸症好转,能完成基本性行为,唯饮食稍差,偶有腹胀。嘱适房事,调饮食,畅情志,并自服香砂六君丸10 d善后。

按:阳痿在西医上成为勃起功能障碍,中医典籍早有记载的文字为“阴痿”或“阳事不举”[3],中医认为阳痿证多虚实夹杂,且虚多实少,肾精亏虚,肾阳不振是造成阳痿的主要原因。患者病程较久,久病必虚;且肢冷、畏寒、脉沉,辨证为肾阳不足;然又口臭、口热等上焦热象,以整体辨证,当属“肾阳不足,上热下寒证”。方选潜阳封髓丹清上温下、引火归原;加以细辛交通心肾,引上浮阳热下归少阴;肉桂引火归原,补肾助阳;桔梗引药于上,使诸药发挥作用;补骨脂补肾壮阳,能暖水脏,使少阴水温元阳能潜;骨碎补补肾活血、治恶疮、蚀烂肉治疗局部口疮;蜂房清热解毒,消口中热疾;佐甘草以阴阳相生,并调和诸药;全方上下标本兼治,使上下寒热相通,中焦枢机运转,阴阳协调,药到病除。

1.2不寐谢某,女,69 岁,2016年5月13日初诊。自诉:失眠3月余;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入睡,口干,喜冷饮漱口而不欲吞,遇事心烦急躁;喜暖畏风,自汗出,双下肢不温,素有腹胀纳差,大便不成形,夜尿频,舌淡,苔白腻,脉沉。中医诊断:失眠(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安神,引火归原,潜阳温下;方选潜阳封髓丹加味:白附子60 g,砂仁15 g,醋龟板20 g,黄柏15 g,细辛8 g,肉桂15 g,桔梗10 g,炙补骨脂15 g,淡豆豉15 g,白豆蔻15 g,甘草10 g,7剂,煎服法同前,日1剂。

2016年05月20日二诊诉:失眠好转,较易入睡,心烦、口干缓解,畏风、汗出减轻,双下肢较前有力,腹部胀满,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守上方加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以增强潜阳安神之力,加炒枳壳15 g以宽中理气;5剂,煎服法同前,日1剂。

2016年05月27日三诊:患者睡眠基本恢复正常,偶有腹胀,余症消失,纳尚可,大便质偏软,舌淡红,苔白稍腻,脉弦。嘱调饮食,畅情志,并自服香砂六君丸10 d善后。

按 中医认为人体只有阴平阳秘,阳入于阴方能 入睡。因此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不寐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4],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而致阳气浮越于上,扰其清窍。该患者素有腹部胀满,纳差,舌苔白腻,此耐脾胃虚弱之象。脾胃乃一身之气运行的枢纽,中焦司运转功能异常,阳气分布失常,浮越于上,扰其清窍则不寐。同时阳气上浮,温下失司,则一派上热下寒之象。方选潜阳封髓丹清上安神,引火归原,潜阳温下,加以淡豆豉除烦、白豆蔻温中化湿理气。全方使中焦枢纽得运,阳气运转下潜,则诸症自消。

1.3复发性口疮刘某某,男,24岁,2016年6月17日初诊。自诉:反复口腔溃疡1年,再发2天,自行用西瓜霜喷雾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现症见:口腔内部2处黏膜溃疡,局部灼痛;腹胀、纳差,大便不爽,小便调,舌质淡青,苔薄白少津,脉沉。中医诊断:口疮(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引火归原;方选潜阳封髓丹加味:白附子20 g,砂仁15 g,醋龟板20 g,黄柏15 g,细辛8 g,肉桂15 g,桔梗10 g,炒骨碎补15 g,蜂房10 g,山豆根10 g,甘草10 g,3剂,煎服法同前,日1剂。

2016年6月22日二诊诉:口腔黏膜溃疡明显好转,溃疡面缩小,腹胀缓解,饮食增加,大便质稍软,小便可,舌淡,苔薄白,脉弦。守上方,3剂,煎服法同前,日1剂。

1月后因过食辛辣,自觉口热,恐溃疡复发,遂来复诊,原方去白附子、炒骨碎补、山豆根,3剂,水煎服,日1剂,诸症悉解。

按: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谓之“口疮”、“口疡”、“口 糜”。其发病因素多样,但多由外感湿热、脾胃虚弱、情志郁滞、素体阳虚等引起。[5]清朝齐秉惠《齐氏医案·口疮》中提到:“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遍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口疮发病多虚实夹杂,寒热同出,治疗上亦非一法可解,必当紧守病机,从证论治。从上述病例中可见,患者兼有腹胀、纳差,大便不爽等症状,且舌质淡青,证归上热下寒型居多,上热指虚热浮越于上,下寒为寒邪潜于中下二焦,上下寒热分离,水火不济则其热自热,其寒自寒。因此选用潜阳封髓丹以畅通中焦枢纽、上清浮热、潜虚火下归于肾,归于原位以温下;佐以蜂房、山豆根以清上焦局部热邪,标本同治,功效乃奇。

2体会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即人-症-病-证结合的辨治模式。无论何人、何病,都要紧抓症状、四診相参,最终落脚于证,辨证准确后而论治,才能药到病除。

上述3则验案,人与病都不相同,但导师强调紧守病机,从证论治。虽然各病表现不一,但只要病机变化了然于胸,当下辨证准确,则异病同治,效果非常。“潜阳丹”法在潜阳、纳气归肾、引火归原,治疗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证;“封髓丹”虽非郑钦安所创,但郑氏极为推崇此方,认为其能治一切虚火上冲诸症。二方合用以“中焦健运,阳气善布,清上温下、上下阴平阳秘”。上述患者都有腹胀纳差、舌苔白腻等脾胃功能虚弱的表现,导师认为脾胃乃一身阳气运转之枢纽,脾胃虚弱,司纳全身气机升降失调,使阳气不能正常分布,浮越于上而不下潜则生百病,所以才会因个人体质偏颇,而出现以上热下寒为主的一系列症状表现。此时辩证为“上热下寒、中焦虚弱”,治疗的同时不但要清上温下,且一定守住病机臣以“温运中焦”。而潜阳封髓丹中附子辛温大热,能补肾中元阳,肾阳壮而水自温;砂仁辛温,纳气归肾、养胃醒脾使中焦司枢纽之机;龟板质重,引阳下潜、滋阴,水足才能藏真龙;黄柏味苦泻相火而清热,调节水火之枢。全方温理中焦,使阳气运转,清上温下,引火归原,从而治疗上下寒热失调诸证疗效甚好。

通过3则验案,领悟到了导师所言“药为方用,方在法中,立法有理,应变无穷”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郑钦安.郑钦安医学三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

[2]郑钦安.医理真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3-14.

[3]文云波,贺菊乔,袁轶峰,等.补肾活血汤治疗阳痿肾虚血瘀证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3):61-62.

[4]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9.

[5]幸梦琳,张永慧,刘海枝.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药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3,28(7),1524-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