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7-07-01 23:01李育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达拉黏度缺血性

吴 智, 李育新, 黎 珍

(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海南 五指山, 572299)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吴 智, 李育新, 黎 珍

(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海南 五指山, 572299)

依达拉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效果; 血液流变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事件,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残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2]。依达拉奉属于脑保护制剂,它对受损神经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3-4]。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报道十分少见[5]。本研究对5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了依达拉奉治疗,观察其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9例。入组标准: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6], 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 发病时间<48 h; 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脑部器质性疾病; 合并精神疾病史及严重痴呆; 有药物过敏史; 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对照组男30例,女29例; 年龄42~78岁,平均(57.5±5.6)岁; 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3~20 h,平均(8.2±2.3)h; 合并症:糖尿病10例,高血压22例,高血脂5例。研究组男32例,女27例; 年龄42~78岁,平均(57.6±5.5)岁; 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3~20 h, 平均(8.4±2.2)h; 合并症:糖尿病12例,高血压22例,高血脂5例。2组在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采取常规降压、降糖及调脂等对症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由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70226)70 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入, 1次/d; 阿司匹林肠溶片(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 100 mg/次, 1次/d; 7 d为1个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由扬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110007)治疗,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 静脉滴入, 2次/d; 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比较2组患者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显效:相较于治疗前, NIHSS量表评分降低>45%; 有效:相较于治疗前, NIHSS量表评分降低在18%~45%; 无效:相较于治疗前, NIHSS量表评分降低<18%。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包括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及[n(%)]表示,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中显效30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53%; 对照组中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7.97%。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也呈显著上升的趋势[8-9]。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取药物来强化患者微循环、抗凝及抗炎,以便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10-11]。研究[12]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内可出现大量氧自由基,继而加重神经细胞损伤。因此,采取有效的药物清除氧自由基,对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达拉奉属于自由基清除剂,它通过调节机体血脑屏障,可以有效清除脑病灶内的氧自由基,阻断神经细胞的损伤进程[13-15]。同时,依达拉奉具有较高的脂溶性,极易到达脑组织,用药后可以快速强化单胺类物质的代谢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上调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继而保护脑神经及血管内皮细胞,减少神经细胞凋亡[1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5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97%(P<0.05)。提示依达拉奉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18-20]。血液流变学指标是评估脑卒中进展的重要标志,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依达拉奉能够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黏度,调节血液循环。

[1] 王晓周, 莫丽亚, 李晓凤. 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20(2): 408-409.

[2] 倪小佳. 基于用药合理与安全分析中药注射剂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25(8): 317-322.

[3] 李应宏. 补阳还五汤配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8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22(13): 304-307.

[4] 肖华, 彭智欣, 林朴卿, 等. 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差异[J]. 广东医学, 2013, 14(10): 1522-1525.

[5] 潘云志, 刘宏斌, 孙兴元, 等. 依达拉奉对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5(15): 314-316.

[6] 熊劲, 江显萍. 疏血通、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28(20): 5109-5110.

[7] 刘润, 周农. 老年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血清学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32(7): 795-799.

[8] 黄银辉, 李明媚, 林友榆, 等. 发病前使用过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10(3): 287-291.

[9] 林东杰, 叶鹏. 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血压的变化[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 10(4): 384-385.

[10] 马海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抑制脑梗死后的神经元凋亡[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35(10): 1615-1620.

[11] 殷文明, 张小宁.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22(14): 1629-1634.

[12] 黄银辉, 林友榆, 陈振杰, 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血压与预后的关系[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 15(6): 581-583.

[13] 陈靖, 殷宇慧, 王劭恒. 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 2014, 30(19): 2420-2422, 2425.

[14] 闫海燕, 郗红艳, 王红梅, 等. 丁苯酞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14(3): 127-129.

[15] 胡晓, 瞿浩, 顾然, 等.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前后并用其他药物对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2(9): 863-864.

[16] 卢晓喆, 黄延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20(11): 1230-1232.

[17] 王曼, 杜珺, 张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成本-效果分析——基于中国人群的Markov矩阵分析[J]. 中国药房, 2010, 22(34): 3174-3177.

[18] 陆云南, 马涛, 许虹.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20(6): 121-123.

[19] 潘广芹. 阿加曲班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山东医药, 2013, 30(42): 81-83.

[20] 华梅, 胡仁琳, 李鸣. 依达拉奉静滴对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及S100β水平的影响[J]. 山东医药, 2014, 14(42): 67-69.

2017-01-27

R 743.3

A

1672-2353(2017)11-154-02

10.7619/jcmp.201711051

猜你喜欢
达拉黏度缺血性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