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2017-07-01 03:34张文娟
关键词:经验活动数学

张文娟

摘 要: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总目标之一。把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的考虑,是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本文从关注现实、开展探究、经历思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积累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16-2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所谓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可以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能为孩子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呢?

一、关注数学现实,积累数学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人们的“数学现实”最贴近生活现实的部分,数学现实就像一座金字塔,从与生活现实密切相关的底层开始,一步步抽象,直至上层的数学现实。学生学习数学,要把握从生活现实上升为数学现实的完整认识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全过程,这是抽象数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4个苹果,请学生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学生很容易完成,老师出示2个苹果,请同学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学生也轻而易举完成,当老师要求同学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时,学生面露难色。当老师拿出一把水果刀做了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争着说一分为二。然后老师组织学生折折、画画、讨论、交流、小结,较好地建构了“分数”的概念。学生对分苹果很有经验,感兴趣,故学生易通过分苹果这样的生活经验建构相关概念。

其实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只是自己平时不注意关注和利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的挖掘教材,用心去体会每节课中所包含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教材创造性的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動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与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只有老师的工作做到位,才会为学生传达更美的数学、更实用的数学。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我从故事导入:

师:课前我们又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曹冲将称“大象”转化成了称“什么”?

生:曹冲将大象转化成了石头。

师:第二,为什么要转化成石头呢?

生:因为大象是一个整体不好分,而石头可以分开来称。

师:第三,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在船舷上做了个记号,这是为什么?

生:大象在船上的时候,水面到了那里,后来石块放在船上的时候水面也到了那里,这样石块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差不多一样重。

师:第四,一定得将大象转化成石头吗?

生1:不一定非得转化成石头,换成木头、铁块也都行啊……

生2:我倒觉得转化成人,这样才方便。我们可以要求观看的士兵走到船上去,这样还方便些,省得搬东西。

师:这种转化的策略对于我们的数学学习又有什么启发呢……

很多日常的生活经验都能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供基础。有些教师即使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儿童数学学习的价值,但是在实现由生活经验向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方面仍然做得不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转化的策略不少老师都用过,但是仅仅指出“曹冲称象”的故事中用到了转化的策略显然还是不够的,这只是关注到了生活经验而已。上面的案例中,老师追问的四个问题,直指转化策略的实质,其实就是在着力引导孩子实现由生活经验向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升。

二、开展探究活动,积淀数学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强调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整合动手操作、板书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获得广泛的、丰富的教学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如学生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是经学习材料的诱导,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讨论,许多学生才“被知道”:可以通过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长方形进行研究,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当学生研究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就能利用学具,想到把梯形通过拼接等方式,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当学生研究三角形和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就能熟练地利用学习材料,把它们转化成已学图形,探索出它的面积公式了。

数学活动经验重点在积累,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同时,也应看到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是粗浅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升。

三、亲历思考过程,提升数学经验

新课标提出来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是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地合情地获得结果。学生形成智慧既要靠知识,还要靠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数学思想既要在推导当中去形成,还要在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上去形成。数学活动经验既是解题的经验,还是思维的经验,是在数学活动当中形成的思考的经验。

教学时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是粗浅的,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数学知识、解题思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处理好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以最大程度地在活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去找方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根据“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课,属于“探索与发现”类型,那么如何“探索与发现”呢?数学的活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设疑—猜测—(初步探索:量,算)—初步结论—验证结论(拼)—解释应用”,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不同的活动体验,学生得到积极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这种活动经验,就可以迁移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或者更多的奥秘的探索发现中去。因此,应用的意识是充分建立在学生思考的经验和操作的经验基础上的。

再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先逐个出示盆花、灯笼、彩旗三组图片,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的规律,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组一组依次不断出现的规律。首先让学生观察有什么感觉?直觉思维很重要,是有序地、有规律的,,盆花、灯笼、彩旗,在学生明确每一组规律后概括有什么共同点?通过交流让学生找到规律,都是几个物体按一定的顺序为组,一组一组地重复出现,经历这个过程,整体的感知,具体的分析,综合地概括,获取思维活动经验的积累。

其实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只有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把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

正如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提升数学活动经验。除了重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之外,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等数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出、理解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12(04).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验活动数学
“活动随手拍”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相关经验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