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灰飞”监管难题如何破

2017-07-03 22:05刘姝
东西南北 2017年12期
关键词:黑飞贵阳驾驶员

刘姝

日益壮大的无人机市场与产业,满足了人类对天空与飞翔的向往,但近来无人机“黑飞”干扰民航航班正常起降的事件频发,对航空安全乃至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当先进的无人机产品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人们不得不再次给自己划定边界。

近来无人机“黑飞”扰航事件频发,使国内多地机场受到影响,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当前无人机“黑飞”现象严重,对航空安全乃至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无人机的管理,并严查系列“黑飞”扰航事件背后的原因。

相关法规标准的不健全、监管的空白、驾驶者素质经验良莠不齐,让这片本该蔚蓝的天空,暂时只能以“灰色”面貌呈现。

无人机“黑飞”越演越烈

深圳人田晶怎么也没想到,她会以這种方式,来到向往已久的贵阳。

4月21日,田晶乘飞机从深圳出发前往成都,但飞行一个多小时后,飞机并没在成都双流机场落地,反而备降到了成都东南方的贵阳龙洞堡机场。机长告诉田晶等旅客,那天下午,因为成都双流机场被无人机入侵骚扰,为旅客安全,暂时不接受降落。

田晶的航班所经历的,只是2017年以来无人机干扰民航机场事件的“冰山一角”。

据民航局2月17日通报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1月15日以来,在浙江萧山机场、四川绵阳机场、广东深圳机场、北京南苑机场、昆明长水机场、汕头机场,相继发生了多起“低慢小”非法升空物体干扰民航航班运行的事件,造成航班延误、备降、返航,旅客滞留,其中多起事件中的“非法升空物体”被明确为无人机。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近来已成了无人机“黑飞”的重灾区。仅4月就接连发生9起无人机扰航事件,总计造成114个航班备降、超过40个航班延误、4架飞机返航、超1万旅客出行受阻被滞留机场。

贵州民航监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至少有近80个航班因目的地机场受无人机干扰,备降贵阳龙洞堡机场。

无人机“逼停”航班事件频发,罪魁祸首就是无人机“黑飞”。

所谓“黑飞”,指的是未经登记的飞行。在国内,任何未取得民航总局许可的飞行都是不允许的。

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副局长郭适认为,当前民用无人机市场蓬勃发展,然而由于报批手续复杂、对危害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无人机“黑飞”现象严重。

无人机飞行必备“二件套”

如果“黑飞”无人机与民航航班飞机相撞,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贵州民航监管局空管处处长罗文德给出的答案是:不敢想象。

有媒体报道,去年,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就进行了一次模拟试验。他们制作了一个可以模仿无人机物理特性的射弹,与普通规格的无人机体积和重量基本相同,由压缩空气驱动,射出后时速可达321公里。

测试显示,模仿无人机的射弹可以轻松将雷达罩撕开一个大口子,而相同重量下,模拟飞鸟的装置只会反弹回来。

无人机到底怎么飞,才是合规合法的?

罗文德介绍,无人机从应用领域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军用、民用(商用)以及消费级三类。早期的无人机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近年来,才在民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实在我国,针对无人机也是有法可依的。目前无人机要合法上天,至少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就是拥有人员要具备相关资质(航空器适航资质及驾驶员操作资质),其二,要向空域管理部门申报飞行计划。

2013年11月,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出台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

按照文件规定,有三类飞行由驾驶员自行承担安全责任,无须证照管理。这三类飞行分别是在室内飞行的无人机、相对高度低于120米且视距在500米半径内的微型无人机(空机质量小于等于7千克)、在非人口稠密地区进行试验的无人机。

除此之外,所有无人机飞行,驾驶员须“持证驾驶”,由行业协会或民航局实施管理。

2016年7月11日,民航局飞标司又下发了《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无人机驾驶员管理。

新增的规定对无人机系统驾驶员实施了分类管理,增加了管理备案制度,提出7千克以下无人机如运行需要,驾驶员可在无人机云系统进行备案。备案内容应包括驾驶员真实身份信息、所使用的无人机型号,并通过在线法规测试。

尽管有种种规定在前,但直至目前,大多数无人机驾驶员,仍处于官方所认定的“二无”黑飞状态。

民航贵州监管局运输处科员周骞介绍,市场上的微型无人机,90%空机重量都在7千克以下,“按对规定的理解,它们都不用考证。”但现实是,没有使用者能抵挡得住“120米高度以上、500米半径以外”的飞行诱惑。

周骞身边就有不少无人机爱好者,他们拿到无人机的第一件事,就是使劲儿飞,看它能飞多高;这些爱好者不知道的是,一旦超过规定范围,这就可以界定为“黑飞”了。

根据中国民航局2014年出台的规定,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以下简称AOPA)负责无人机驾驶员的资质管理,贵州博伟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成为AOPA在贵州的第一家训练机构。

缴纳13600元至38000元不等的培训费用,在15天至40天不等的培训时间内,学员将学习“无人机概述与系统组成”、“民航法规与术语”、“航空气象与飞行环境”等课程,合格毕业,即可领取不同机型的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

贵州博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春江预估,目前,贵州持证人数大概在200人左右。“这大概只占了贵州无人机驾驶员的1%左右。”

被“逼上梁山”的无人机

较为高昂的训练成本,成为了拦住大多数爱好者“持证”的第一道门槛。

第二道门槛,是对于合格证“含金量”的质疑。即便拿到了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个人爱好者的无人机飞行愿望,也得“魂断”在第二个条件上。

去年,刘春江公司的无人机在200米的高度,对花果园小区进行了一次为期半个小时的航拍。航拍之前,他向当地空军提出了飞行计划申请,因为公司、驾驶员、无人机各项资质齐全,空军的批准下来得很快。

“但以个人名义向军方提出飞行计划申请,这条路几乎是走不通的。”罗文德说,提出申请后,军方会要求个人与所在地的民航空管部门签保障协议,“但民航部门现有的法律法规里,并没有完整而系统的操作标准,在法规依据尚不全的情况下,民航通用航空管理部门还不能接受无人机备案,备不了案,民航空管部门就没法签订保障协议。”

没有出路,有飞行需求的人们只能“铤而走险”,无视要求冒险黑飞。

罗文德说,2015年下半年在六盘水机场造成干扰的那架无人机,正是这些“求而不得”的冒险者驾驶的。

“黑飞”还是“白飞”?

尽管“干扰”事件一出,无人机飞行再次被推至“黑飞”的风口浪尖。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无人机黑飞”的说法,其实并不恰当。

贵州斯凯威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无人机销售,在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开了全国首个无人机4S店,集无人机销售、维修和技能培训为一体。

公司总经理张睿昕说,他清楚记得,2015年,有国家发改委领导来贵州视察,他曾专门就“无人机是否在黑飞”的问题进行了请教。

对方当时明确回答他,不是。

“只有法律明确地说明了,什么是‘白飞,什么是‘黑飞,这才能为无人机的飞行定性。” 张睿昕说,但现实是,从国家立法层面,并没有明确说明无人机怎么飞“不行”。张睿昕强调,“法无禁止即可为。”

中航工业综合所副总师、国际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执行秘书长舒振杰跟张睿昕意见一致。

日前,舒振杰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道,大家谈“黑飞”,却不知道什么叫“黑飞”,如何才能“白飞”,结果都是“灰飞”,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相关法规标准没有及时跟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栾爽曾撰文指出,目前,我国无人机法律规制存在“立法效力低”等问题,国家立法层面关于航空领域基本未涉及无人机问题。

同时,监管主体的不明确,也造成了现今无人机监管混乱的局面。 “就民航方面的问题,当然由民航贵州监管局来管理,” 罗文德说,但由于无人机的“身份”比较复杂,还涉及到空域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这方面的管理,又必须要由军方、公安部等来牵头。”

最终的结果是,似乎哪头都在管,却哪头都难“管死”。

无人机要“去灰”“变白”

如何还无人机飞行以蔚蓝纯粹的天空,实现“白飞”?

罗文德说,民航总局正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一是等待低空空域开放政策,二是等待运行规章完善。刘春江透露,民航局正在研究推行无人机实名制管理方式,以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

而在生产销售领域,以大疆为主的国内主流品牌无人机,早在做这样的“去灰”、“变白”尝试:以设置电子围栏的方式,有效控制运行风险,保障无人机的合法合规飞行。

今年3月,大疆发布了多边形禁飞策略区,为其无人机产品设置了机场禁飞区和限飞区。带有GPS信号的大疆无人机无法在禁飞区起飞,从外部接近禁飞区边界时,无人机还会自动减速、悬停。

周骞说,国内的无人机技术水平已经相对成熟,“只要是设置了电子围栏的主流品牌无人机,它们对民航航班安全的影响其实不大。”

真正让周骞等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市面上售卖的品质参差不齐的“杂牌”无人机、甚至一些爱好者自己DIY的航模,“他们有这样的技术、安全意识配置电子围栏吗?”

贵阳无人机爱好者谭江,玩无人机已有两年。他曾尝试在某购物网站上网购无人机。输入“无人机”进行搜索,跳出来的搜索信息多达上百条,无人机单价从几百到几万元一架不等。

谭江随意选了一款单价近1000元的无人机,店家告诉它,无人机重不足两斤,最高能飞250米。

谭江随口问了一句:“有电子围栏吗?”

店主反问他:“电子围栏是什么?”等谭江解释了一通后,店主才回到:“没有,我们的飞机,什么地方都能飞。”

店主这么一说,谭江反而“怂了”。

“能自由飞固然很爽,但万一出点什么事……”谭江说,“安全红线,挑战不得。”

譚江想起一次在贵阳一个公园试飞,旁边一个小朋友看得十分带劲儿。孩子妈妈见了,跑来问他,“这是什么玩具,多少钱买的?我也去给儿子买一个。”

这件事让谭江印象深刻,“对于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意识,行业内外都需要一次提升。”谭江认为,每一个使用者、消费者都要意识到,“这不是玩具,不是随随便便买了,想怎么飞就怎么飞。”谭江说。

2014年,贵州省以省人大名义制定下发了《贵州民用运输机场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机场净空保护的相关要求,对无人机等非法飞行活动规定了管控办法。

2017年2月,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对外发行了净空保护宣传手册,手册里提到,“升空物持有者必须严格按规定飞行”,并对外标注了贵阳机场净空保护区:以贵阳龙洞堡机场远期规划的三条跑道为基础,每条跑道中心线/中心线延长线两侧各10公里、跑道两端外延各20公里的叠加区域,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谭江说,这是他第一次对贵阳机场的“净空保护区”,有了确切概念。

他得把这些都牢记在心里,“划在了心里,这无人机飞起来,才能安全又愉快。”

猜你喜欢
黑飞贵阳驾驶员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白居易写诗
社会版(九)
管住“黑飞”
请你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