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争的一点浅见

2017-07-03 06:16冯宸
青年时代 2017年17期
关键词:历史进程

冯宸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衡量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问题入手,对于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提出新的解答。文中提出应当从马克思本人在创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的决断和取舍即马克思同西方泛左翼流派的论战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此观点基础上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同属于西方泛左翼下的不同流派,并最终就如何对待理论发展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历史进程;泛左翼;阶级斗争;理论发展

国内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理论归属之争,在它的背后涉及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的大问题。随着论战的深入,诸如时代发展与理论体系的回应、理论的基本原则与附属观点的区分等一系列课题展现在研究者的面前。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则是衡量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问题。

本文的观点是衡量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应回到马克思本人创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来分析,而不是放在马克思之后理论发展的分析上来,即从马克思本人在历史中的决断和取舍来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诸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泛左翼中的一个流派,在19世纪欧洲还有其他诸多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是同这些泛左翼流派的论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仅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本人就开展了和蒲鲁东的改良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的激烈斗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一部论战史和斗争史。在长期的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以区别于其他泛左翼流派。故此,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套具有严密逻辑和严格界限的理论体系,而绝不是代表着某一价值取向的松散联盟。下面略述一二。

第一,追求人类解放是泛左翼的基本目标,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只是停留于此,而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指出了人类解放道路上的复杂与艰辛,认为需要通过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全面斗争。这就与同时期的青年黑格尔派试图通过理性、信仰等途径寻求解放的观点予以区分。

第二,追求平等是诸多社会主义流派的基本目标,但是马克思主义是把不平等现象和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平等。这就与同时期的蒲鲁东主张小私有制的改良主义加以区分。

第三,追求暴力革命是一些社会主义流派的基本目标,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将暴力革命和资本主义总危机联系起来,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科学的和必然的。这就与同时期的巴枯宁主张个人恐怖的无政府主义加以区分。

由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在资本主义总危机下,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实现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解放。而马克思主义中的其他观点则是附属性的,或作为核心命题的出发点,或作为核心命题的推演。至于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更是服务于这个核心观点的论证和推演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判断和愿景则是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如不坚持这一点,则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和泛左翼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相混淆,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如按照此标准衡量,西方马克思主义尽管在很多方面运用了马克思的学说,但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在结构和愿景上是和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首先,它放弃了在资本主义总危机下探讨的前提,转而集中在哲学社会领域。其次,它放弃了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转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探讨人类的解放。如果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归属于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在19世纪具有奠基意义的系列论战又该如何定位和对待呢?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泛左翼流派的区分和界限又何在呢?

之所以这些19世纪的泛左翼流派在20世纪又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面貌出现,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泛左翼中取得了较大的话语权。而这些19世纪泛左翼思想流派的社会基础并没有消失,它们转而投入马克思主义阵营里,试图用自己的观点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面貌。这固然大大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声势,但是理论问题并不是多多益善,逻辑的统一和体系的严谨才是理论的根基所在,过多地引入泛化的思想只会使自身体系面临瓦解的危险。

反观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尽管二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均有各自的发挥,但仍可认定二者属于马克思主义,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判断,例如中共对于四项基本原则的坚持,以及在中共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所提到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的论断。

故此,尽管从表面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均做了新的探索和发展,但是探索和发展是不同的,既有前进的探索和发展,也有歪曲的探索和发展,两者之间的试金石就是对马克思的核心判断能否坚持。所以,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绝不意味着反对各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恰恰相反,这种反对正是对这种结合的坚持和可靠保证。

那么是否存在时代发展迫使马克思主义发生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类似方向转向的问题呢?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方法论是理性主义的,而不是经验主义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对于未来的判断并不会从实时的事件出发,而是会从深层的结构和矛盾出发。马克思逝世后一百多年来的变化并没有触及其关于私有制和雇佣制等的核心前提,所以尽管世界在很多问题上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说,这只不过是现象的涟漪。

關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严肃问题:如何看待理论的发展?诚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遭到了重大挫折,但是理论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兴亡继绝,并不能靠机敏的应对有所改变。况且理论发展的高潮与否受制于时代的因素更多,难以一时成败定论。故此,一动不如一静,急于迎合时代反而容易迷失方向,固守本原反而可能在未来迎接新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邓小平文选: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8.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
浅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葵”“菘”饮食地位互换及语义嬗变的原因与历史进程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永远的东坡——苏轼研究历史进程描述
电影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与中国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分析
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周恩来对推动大别山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