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便已出现“共享车”

2017-07-04 11:37
奥秘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街车代步车行

如今满大街五彩缤纷的共享自行车或共享电动机车,为我们争分夺秒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带来数不清的便利。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者们也纷纷感叹第一个提出这一理念的人是何等的有远见、有创意!殊不知,要是您真这么想的话,历史学家可就要笑话你了,因为真正第一个萌生这种想法的人,可比OFO的创始人早出生了上千年呢!

乘车出行在先秦时就已很普遍,楚国诗人屈原 《离骚》中就有“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的诗句。但最早的车多是官用,即所谓“公车”或“官车”。到战国时,民间用车才多了起来,如南方的楚国、北方的齐国,官民用车均多。古代的车主要分人力车和畜力车两大类,其中畜力车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

宋代时,像今天这样以“民用”、“代步”为特征的交通工具共享模式已开始出现,如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便出现了专供市民阶层租用的“共享车”。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到达13世纪末的杭州时,便看到“街车”往来驰骋。这种街车并不是归使用者个人所有,而是车行的“租赁车”,那些喜欢游乐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

不同翻译版本对这种车的叫法也不尽相同,一般普遍译为“长车”。这是一种长方形的马车,顶上有盖,四周挂有绸幔,能容六人乘坐。其使用规则与现代共享单车类似,一般采取时段制或“日租”,因为“日租”付的是一天的费用,所以不少人会一直使用到晚上才愿意归还给车行。南宋诗人刘辰翁所作词《永遇乐•璧月初晴》中“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形。

到明清时,“长车”已有改进,两个轮子用马或牛拉,设有带窗子的车厢,前后或左右开门,可坐两人或多人,因为车厢有点像人工抬的轿子,故名“轿车”,当时的乡村人家遇红白事时常租用轿车来拉人,专营租借的车行生意相当红火。

然而在宋朝民间,比“长车”更常见的“共享车”是氈车,氈车因以毛毡为篷而得名,在轿子未流行之前,男女结婚时,多租用这种车。据宋丁昇之《婚礼新编校注•婚礼》“迎亲”条记载,新妇坐氈车,前来亲自迎娶的新郎要站在车边,把车帘掀起来,即所谓“婿至妇氈车后之右,举簾以俟”。

看来,古人早已发现共享代步交通工具的好处,并利用它们来节省时间加快工作效率,或者增添生活的情趣,先人们的智慧卓识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街车代步车行
超迷你折叠代步电动车
峰回路转不见君 山顶空留车行处 2018环意大利自行车赛
Blanche’s Imaginary World in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从代步到骑行——重构中的中国自行车文化
保时捷911R
车行水上跃山河
永福老区龙车行
设计“奇葩”的代步工具
论《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主题与电影改编
土钉墙在近障碍物的地下车行通道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