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足跟痛症患者足底压力异常区域的临床研究

2017-07-05 10:39徐洪璋陈超黄波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15期
关键词:针刀

徐洪璋 陈超 黄波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刀特异性治疗对足跟痛症患者足底应力学变化的影响,为针刀的特异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30例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南方醫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就诊的单侧跟痛症患者,检测每位患者其患侧足底压力的异常区域,并对患侧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的区域进行针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Footscan USB2)测定患侧足底10个区域[第1趾骨底(T1)、第2~5趾骨底(T2~T5)、第1跖骨底(M1)、第2跖骨底(M2)、第3跖骨底(M3)、第4跖骨底(M4)、第5跖骨底(M5)、足中部底(MID)、足跟外侧底(HL)及足跟内侧底(HM)]的峰值压力变化。 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M1、HL与HM区域峰值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2周后,患者患侧足底的M1、HL与HM三区的足底压力均有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其他区域足底压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跟痛症患者患侧足底压力异常的区域进行针刀治疗,能够改善足底的压力异常区,使其足底压力恢复正常。临床上或许可以尝试对跟痛症患者足底的压力异常区域进行治疗,通过恢复足底压力异常区域达到治疗跟痛症的目的。

[关键词] 针刀;跟痛症;足底压力

[中图分类号] R681.8;R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c)-015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pecific acupotomy therapy on mechanical changes of plantar in patients with calcaneodynia,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pecific acupotomy therapy.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unilateral calcaneodynia in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 were included in the this experiment. The abnormal area of plantar pressure in each patient was detected, and the abnormal area of plantar pressure was treated by acupotomy therapy. The peak force of 10 zones of affected pelma [the 1st base of phalanx (T1), the 2nd-5th base of phalanx (T2-T5), 1th metatarsal (M1), 2nd metatarsal (M2), 3rd metatarsal (M3), 4th metatarsal (M4), 5th metatarsal (M5), middle foot bottom (MID), heel lateral (HL) and heel medial (HM)] was tested with Footscan USB2 system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2 week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peak pressure of M1, HL and HM between the affected side and normal sid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for 2 weeks, the plantar pressure of M1, HL and HM area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zones (P > 0.05). Conclusion Acupotomy therapy for the abnormal area of plantar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calcaneodynia can improve the plantar pressure of abnormal area, and make the plantar pressure become normal. Clinically, we may try to treat the patients' plantar pressure in abnormal area with acupotomy therapy, and it ma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eating the calcaneodynia.

[Key words] Acupotomy; Calcaneodynia; Plantar pressure

跟痛症是指因多种慢性疾病所导致的足跟部(跟内侧、跟外侧、跟后和跟跖)急慢性疼痛的疾病[1],好发于中老年肥胖人群及运动员,且男性较女性多见,症状多种多样,但均以跟部跖面疼痛为主症[2]。在美国,大约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会患跟痛症[3],但我国跟痛症发病率目前尚无明确统计数据。跟痛症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也尚无明确定论,但普遍认为它与跟部足底跖腱膜、跟垫及神经等多种结构的病变相关,并认为足底跖腱膜炎是跟痛症的主要原因[4-6]。而对于跟痛症的治疗,目前治疗方法颇多,有封闭、理疗、中药薰洗等保守治疗,严重者亦可采取手术治疗[7-9]。近年来,有临床研究发现,针刀在治疗跟痛症中有其独特优势[10-12]。但临床也发现,针刀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患者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同时针刀治疗后也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跟痛症患侧足底压力分布异常区域进行针刀治疗,以期探讨针刀对足跟痛症患者的特异性治疗及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就诊的30例单侧跟痛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73岁,平均(56.35±8.36)岁;病程6~49个月,平均(15.50±9.37)个月。全部患者均为单侧跟痛症患者,其中右足19例,左足11例,行X线摄片检查,显示跟骨跖面结节有骨刺形成者13例,无骨刺者17例。所有患者在实验前至少有3个月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严格按照《中医骨伤科学》[13]中跟痛症的标准:①患者晨起行走时或足跟刚着力时可诱发足跟痛或导致足跟痛疼痛加重,稍微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如果继续行走或久站则疼痛加重;②患者的患侧足跟部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侧方或跟骨大结节处;③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仅稍微肿胀;④病程较长者可触及跟下脂肪纤维变性所引起的条索或节块;⑤部分患者的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跟痛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35~75岁;③跟痛症病程≥6个月;④依从性良好;⑤体重指数(BMI)25~29.9 kg/m2。

1.4 排除标准

①由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肌腱端病和痛风等)所导致的跟痛症;②跟痛处有外伤、骨折、扭伤、囊肿、肿瘤等以及足部皮肤感染、发热的患者;③患者同时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精神病患者等。

1.5 治疗方法

①针刀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测量,检测患者健侧与患侧足底的压力分布特征,标记并记录两侧足底压力存在差异的区域。②针刀治疗中:患者取仰卧位,令其屈膝,并将患足平放于治疗巾上,足跟内侧面朝上。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对足跟内侧跖底内侧皮神经注射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阻滞麻醉。麻醉起效后右手持针刀,在术前标记好的足底压力异常区域快速刺入针刀,刺入时针刀与足底的跖筋膜走形方向垂直,将附着于骨刺上的韧带与腱膜割切分离3~5次,但注意不可切断所有筋膜。③针刀治疗后:出针刀后,切口处用无菌纱布包扎即可。术后48 h内要保持局部清洁以防感染;术后3 d换药,术后2周复诊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嘱3个月后再复查。

1.6 足底压力测量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是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Footscan USB2,比利时),其测力平板的面积为40 cm×50 cm,传感器面积为0.5 cm×0.7 cm,传感器密度为4个/cm2。在测试之前,医生与患者仔细沟通并指导其进行练习,以避免患者在正式测试的过程中因情绪紧张而影响试验结果。正式测试的时候,患者赤足,以平常步态、自然步速在测试台上行走。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将足底分为第1趾骨底(T1)、第2~5趾骨底(T2~T5)、第1跖骨底(M1)、第2跖骨底(M2)、第3跖骨底(M3)、第4跖骨底(M4)、第5跖骨底(M5)、足中部底(MID)、足跟外侧底(HL)及足跟内侧底(HM)10个解剖区。本研究主要测量患者患侧和健侧以上10个解剖区的峰值压力及冲量。测试过程中每位患者两侧足底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研究结果。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健侧与患侧足底各区域的平均峰值压力

术前患者健侧与患侧足底的M1、HL、HM区域峰值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足底各区域的平均峰值压力

患者的患侧足底M1、HL与HM三区治疗后足底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跟痛症在中医学属“痹证”范畴,多责之于肾虚瘀阻。盖足跟位于人体最下、负重最多,加之易于触冒水湿寒冷,易为寒湿之邪所犯。中老年人,肾气渐亏,加之劳累负重,日久致肾气亏虚,经络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若复为寒湿侵袭,痹阻经络,壅阻气血,则发为本病[14]。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3],跟骨结节内侧是跖腱膜和趾短屈肌的起点,其中足底跖腱膜分3束止于跖趾关节的屈肌腱鞘、跖板及近节趾骨基底部,通过横向纤维与各趾相连,与成拱形排列的足部诸骨构成“铰链”结构,起到维持足纵弓结构和弹性的作用。跖腱膜下方是跟垫组织,跟垫在跟骨的内侧最厚,其内有多条小神经分支分布。因此,目前多认为跟痛症与跟部足底跖腱膜、跟垫、神经、跟骨等多种结构病变相关。

目前跟痛症的治疗方法较多,外国学者Urovitz等[15]认为跟痛症应该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遵循阶梯式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首先,应该积极控制跟痛症的诱发因素,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并对患有跟腱炎患者推荐進行跟腱牵拉功能锻炼和矫形器治疗;其次,若上述疗效不理想,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再者,如果经上述治疗后,仍然不能减轻疼痛和改善足部的活动功能,可考虑体外震波治疗或手术治疗。另外,Michelesson等[16]则提出了跟痛症治疗的三模式四阶段治疗方案。其中三模式是指:①消炎镇痛治疗(缓解疼痛,消除炎症);②休息及各种矫形器的应用治疗(降低软组织应力);③各种锻炼及理疗措施治疗(维持软组织的收缩弹性)。再根据患者的症状、病情及对治疗的反应将三种模式应用于治疗的四个阶段。而国内除应用上述治疗方法外,临床医生也常应用独具中医特色的一些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中药熏洗、针灸推拿、针刀等治疗跟痛症。然而,虽然跟痛症的治疗方法众多,但仍存在疗程长、见效慢以及各治疗方法的治疗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等问题。

足底压力测量在当今足疾诊断、步态研究和运动鞋设计等领域都已经广泛应用,它的发展历经了足印技术、力板与测力台技术、足底压力扫描技术、压力鞋与鞋垫技术等[17-18]。现今,在生物力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有比利时的F-Scan测力鞋垫、德国的Pedar测力鞋垫和Novel Emed测力板,它们在足疾诊疗、步态分析、运动鞋设计等领域的应用都具有先进性[18]。当下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对足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较成熟。有研究发现,对于一些常见的足部畸形,如高弓足、扁平足、马蹄足等,应用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能够发现足底压力分布的规律性特征[18]。但目前国内外应用足底压力测量研究跟痛症的较少。Ledoux等[19]利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研究分析了矫形足弓垫对减轻跟痛症患者足跟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矫形足弓垫能够改变患者足底的压力分布,通过减轻足跟的负重,从而缓解足跟痛症。殷岳杉等[20]采用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分析跟痛症患者小针刀治疗前后足底应力学变化,结果发现小针刀松解术可以有效改善跟痛症患者的足底应力变化,可见针刀治疗更有助于患者恢复足部的正常力线。

本研究采用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分析,基于跟痛症患者足底压力的异常分布,对患侧足底压力分布异常区域进行针刀治疗,以期探讨针刀对足跟痛症患者的特异性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治療后患者足底压力异常的M1、HL与HM三个区域的压力均明显降低,而其他区域的足底压力并无统计学差异。这表明,对跟痛症患者患侧足底压力异常的区域进行针刀治疗,能够改善这些区域的压力异常压力点,使其足底压力恢复正常。临床上对跟痛症患者的针刀治疗多以痛点为主,但临床发现这样的针刀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患者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结果或许可以给临床治疗一个启发,即临床上或许可以尝试对跟痛症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找到其足底异常区域,尝试除传统定痛点针刀治疗之外,结合足底压力异常区域进行联合选定针刀治疗点,在对传统痛点进行针刀治疗的同时,对足底的异常区域进行针刀治疗,通过改善足底压力异常区域以期更好地达到治疗跟痛症的目的。而这样的治疗方法对于跟痛症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如何?与其他目前常见的治疗跟痛症的方法相比其疗效是否更加显著?这些都还有待我们接下来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075-1076.

[2] 尹萌辰,莫文.体外震波治疗跟痛症的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1):15-19,22.

[3] Rosenbaum AJ,Dipreta JA,Misener D. Plantar heel pain [J]. Med Clin North Am,2014,98(2):339-352.

[4] 朱亚平,唐三元,杨辉.跟痛症病因的研究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6,13(1):69-72.

[5] 冯成安,孙俊,李明.跟痛症的病因及相关应用解剖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4):33-34.

[6] 廖小波,辛宗山,邹召权,等.跟痛症病因病机的解剖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1):133-134.

[7] 马显志,陈兆军.跟痛症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2,21(4):373-376.

[8] 唐传其,陆强益,梁燕芳,等.中医药治疗跟痛症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0,32(2):302-306.

[9] 施阳.中西医结合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56-58.

[10] 朱镜,陈华,彭雷,王国华.针刀治疗跟痛症35例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2016,37(6):30-31.

[11] 殷岳杉,王庆甫,马玉峰,等.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的足底应力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5):413-416.

[12] 李永文,王小芃,冯穗,等.小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跖腱膜炎跟痛症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18(4):28-31.

[13] 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7:291.

[14] 施阳.中西医结合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56-58.

[15] Urovitz EP,Birk-Urovitz A,Birk-Urovitz E. Endoscopic plantar fasci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el pain [J]. Can J Surg,2008,51(4):281-283.

[16] Michelsson O,Konttinen YT,Paavolainen P,et al. Plantar heel pain and its3-mode 4-stage treatment [J]. Mod Rheumatol,2005,15(5):307-314.

[17] Lord M. Foot Pressurement:A review of methodology [J]. J Biomed Eng,1981,3(5):91.

[18] 李建设,王立平.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91-193.

[19] Ledoux WR,Shofer JB,Cowley MS,et al. Diabetic foot ulcer incidence in relation to plantar pressure magnitude and measurement location [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3,27(6):621-626.

[20] 殷岳杉,王庆甫,马玉峰,等.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跟痛症的足底应力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5):413-416.

(收稿日期:2017-02-13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针刀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葛根汤联合针刀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改良关节松动法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