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街道绿化的树种选择和配置

2017-07-05 15:06董建艳李玉婷赵秀玲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树种选择配置

董建艳+李玉婷+赵秀玲

摘 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区街道绿化的现状,就街道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街道绿化树种配植原则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街道绿化;树种选择;配置

中图分类号:TV98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88

城市区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各个功能区的纽带。街道绿化是以“线”的形式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绿地,在改善街道的小气候的同时,又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特色的一重要反映。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绿化的研究,不仅要符合城市绿化的要求,还要顾及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城市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同城市景观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街道绿化的作用

1.1 改善生态环境

1.1.1 净化空气

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释放氧气;叶片吸滞粉尘从而减少空气中的烟尘;植物的芽、叶、花粉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杀菌素,从而杀灭空气中的有害病菌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1.1.2 降低噪声

在树体上的树叶各个方向不规则生长使噪声波的反射有效减弱,同时噪声波造成树叶微弱振动也消耗声音能量,起到消声的作用。

1.1.3 降低辐射热

树叶的反射作用减少了阳光热辐射,树木的蒸腾作用调节了湿度,改善街道小气候。

1.1.4 防御作用

街道绿化可以减低风速,可以防风、防雪、防火灾。

1.2 美化环境的作用

利用树木、花草本身的色彩和季相变化,创造宜人自然景观,美化街景,点缀城市,烘托城市建筑艺术,同时展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

1.3 保障生活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

依靠科学的配置,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树木改善街道小气候,降低热辐射,路面就不会因夏季日晒而受损,从而得到保护。绿化隔离带隔离与减少了眩光,降低了视觉干扰而保障出行安全。

2 街道绿化的现状

近几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街道的绿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居民提供了较好的人居环境, 但随高楼的临立,街道的扩宽,目前街道绿化在城建理念、植树模式、树种选择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在城建理念上滞后

城建变化频繁。经常改道扩路,改路后树木刨了栽,栽了挖,致使大树少,绿量小。

城建重道路,建筑物的规划设计、轻绿化设计的通病。植树绿化的预留面积相对小,并不能集中使用。形成行道树只能栽一行树的地段较多,形不成一定的绿量,绿化效果不好。

2.2 在植树模式上重景观、轻生态;重造景、轻栽树

行道樹和行车隔离带的栽植行单、稀疏,植树不成林。

高大乔木比例小且定干低,花灌木栽植比例大,达不到绿树成荫的效果。低矮乔木、灌木多,定干越低,越影响视线。高大乔木定干高,才能占天多、占地少,不挡视线。

“大树进城”的方式,以解决“绿色饥渴症”。 街道绿化规划时强调“大规格苗木”以赢取眼前的效益,而当地的苗木资源缺乏“大规格苗木”,因而远距离自山上或乡村移栽大树,至使成活率很低,同样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和景观。植物的配置杂乱,树木和灌木的选择上,有些地段种植种类过于繁多,树型和树木高低的变化缺少章法,使得街道景观的构成缺乏主题或是主题不突出。

2.3 在树种选择上不能充分体现适地适树

研究不透一些树木的生长特性和秦皇岛市的气候、地理、土壤条件,习惯照搬照抄别的城市的树种,致使有些树种在秦皇岛市处于濒死边缘,生产表现不良,仅仅是维持生命,不要说发挥生态效益,

特色不明显。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消失,体现不出秦皇岛市的当家、特色品种,影响了城市魅力的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有追新求洋的倾向,乡土树种比例相对较少,于城市森林建设自然化、生态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3 街道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

选择合适的城市道路绿化树种,能积极有效地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形成城市的独特风貌。要做到科学的切合实际的选择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3.1 适地适树的原则

树木本身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它有自己的生长发育特性,同时又与其所位于的生长环境间有着密切的生态关系,所以在选择树种时,遵循树木本身的特性和其生态关系应作为首要条件,选择能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移植时易成活,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种。

3.2 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乡土树种对当地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易于养护管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有很高的性价比,在自然的条件下,能自行繁衍成林,可形成地方乡土植物特色。

3.3 以人为本的原则

街道绿化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树木的庇荫、滤尘、减噪、改善环境和美化景观的作用,因此要有目的地选择树干挺拔、树形端正、体形优美、树冠冠幅大,枝叶茂密、遮荫效果好的树种;选择早发芽、展叶,晚落叶,落叶期整齐的观赏价值高的树种;选择深根性的、无刺、花果无毒、无臭味、落果少、无飞毛、少根蘖的树种;选择能吸收有毒气体,分泌杀菌素,对烟尘、有毒气体、风沙灾害等抗逆性强的树种。

3.4 节约资源的原则

街道绿化要求选择管理相对粗放,对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抗性强,耐修剪、病虫害少的树种,以利于省工、节水、节能、从而降低养护管理成本。

4 街道绿化树种配植原则

4.1 植树成林的原则

成片树林调节气温作用明显,夏季比空旷地低3~5℃,冬季高2~4℃,能降低噪音26~43分贝,削弱风速40%~60%;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29%~65%。因此要在绿化配置时以群落设计、复层栽植为主原则,充分利用绿地的空间,增加城市的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2 “互惠共生”的原则

不同树种之间有的相互依存,互利生长,如皂荚、白蜡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树种生长在一起则相互影响,抑制生长,如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黑核桃树下不生长草本植物。在街道绿地建设中, 在配置植物种类时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相生相克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从而形成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4.3 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

乔木作为城市绿化的骨架直接影响到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街道绿化用地十分有限,要以较少的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就要发挥乔木的树种优势。在造景中乔木既是主景,又组成和分离空间,乔木树冠高大,占天不占地,起到增加空間层次和屏障视线的作用。

灌木和地被植物也是主体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木树冠矮小,枝叶浓密丰满,常具有鲜艳美丽的花朵和果实,形体和姿态也有很多变化,可作为乔木的陪衬。既可以在造景中增加树木高低层次的变化,也可用以组织和分隔较小的空间,阻挡较低的视线,同时防尘、防风沙、护坡和防止水土流失。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合理配置产生的综合效益评价远远高于灌木和草坪单一结合。

4.4 以短养长(或叫做以快养慢)的原则

在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重视一些长寿命的高大乔木作为基调树种以外,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速生树种生长快,相对寿命短,但能很快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市容市貌,见效快。特别是在秦皇岛市城市街道大树少,通过发展速生树种才能尽快形成森林环境。而缓生树生长慢,相对寿命长,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两者相互结合,就能互相衔接不留空间,使园林植物的作用永续不断。

4.5 以阔叶养针叶的原则

针阔树种合理搭配,即能实现以短养长,以快养慢的原则,又进一步利用了针叶树种四季常绿的特性对秦皇岛市冬季绿量少作以填补。

4.6 风景美学的原则

观赏植物既可观花、观叶、观果、观根、观茎,又可观赏形态各异的树冠形态,因此应从不同植物特有的观赏性和树木的季相变化考虑园林植物配置,以便创造优美、长效的风景。同时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特征和变化与沿街的建筑物、广告牌、路灯、电话亭、公共汽车站、立交桥、人行天桥等形成和谐的街景,以增加城市的美感。

4.7 体现特色的原则

选择好主调树种体现秦皇岛市的地方特色。不同街道选择不同树种,最好是一条街一个当家树种,构成一街一景的独特风景,这样更能体现大自然的季节变化,美化了城市道路,突出街道和区域的个性,还能起到城市交通向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其良.海口市行道树种选择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10(4):9-11.

[2]潘德良.浅谈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J].价值工程,2012(12): 60.

猜你喜欢
树种选择配置
南岭植物园马尾松纯林林相改造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