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搭个副中心

2017-07-07 12:03董英俊
大学生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地中心施工

董英俊

风和日丽的春天,我们一位清华建筑博士和一位土木硕士有幸到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现场,聆听建设者的讲述,了解了正在运用的建筑高科技,可以说上了一堂建筑智造的实践课。

4月20日早上7点,我们从清华坐地铁4号线,倒6号线,近两个小时,从北京西北方向来到约50公里距离的东面——北京城市副中心。

走在大街上,两侧可以看到多处工地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并已经初具规模。今年年底前,北京最重要的党政机关将到此办公,看来建设速度可以保证。

当日,在施工现场,项目一线领导,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党支部书记李增玄、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工程项目幕墙施工管理部部长杨晓晖、毕业一年在工地迅速成长的大学生等,为我们讲解了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的情况,以及建设过程中运用的高科技,并介绍了大学生招聘和新员工培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在校学生,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从职业发展等方面,都获益良多。

China Campus

从下地铁的地方到李书记他们的工地,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正好沿途感受下整个的建设状况。走在大街上,庞大的一整片区域工地能感到像一个巨人正在生长,但竟没有很多灰尘、噪音,我们没有戴口罩,也不需要,耳边也没有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脑补下,好几平方公里,多少栋高楼同时施工,但很安静、干净,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

这背后是建筑制造的高科技之手在操控。在中建一局施工现场,李书记介绍,他们的项目通过BIM技术建模,采用预制装配式的构造方法进行施工。BIM的全名叫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它是以建筑工程项目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而建立的三维信息模型,在施工前通过这一模型可以将各个建筑部件的位置、尺寸进行模拟,还能够包含建筑设计之外的例如给排水、暖通、强电和弱电等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一体化性和信息完备性等特点,在施工之前,整个的图景和过程都已经被建模,楼建造的一步步都已经清清楚楚。

装配式建筑是事先在不同工厂预制不同的建筑部件,例如起承重作用的梁、楼板、柱和起围护作用的窗、幕墙等,施工现场只需要将这些构件拼装即可。副中心的建设普遍采用了这些高科技。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项目幕墙工程部部长杨晓晖带我们在正在施工的楼前,指着幕墙为我们讲解。其建筑外墙所采用的的幕墙是通过工厂预制现场固定来完成的。作为外围护结构,工厂预制好的幕墙将防火、防水、保温和隔热等一系列外维护结构应有的功能全部预制完成,施工现场只需要按照幕墙编号进行安装即可。杨部长告诉我们一整块18.9平方米的幕墻,仅需4个工人,0.25天就可以完成,比原来快了几十倍。简直就像搭积木一样。

China Campus

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

现场看着像搭积木,背后是黑科技,这就是活生生的建筑智造。这样,施工工地非常干净、整洁,而且需要的工人也少,我们没有看到热火朝天人潮涌动,没有楼上楼下楼里楼外挂满人,但能感觉到有条不紊井井有序。

我们在工地现场还目睹了几项建筑智造技术,它们有的是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的一些组成部分,有的保障了施工的管理,保护了施工的环境。

塔吊上的黑匣子。李增玄书记向我们介绍了施工中的4台塔吊,直插蓝天的塔吊的臂长伸展得很开,4台塔吊的臂施工范围有一定的交叉,为了避免在作业中塔吊的臂发生碰撞,在每台塔吊上装有一台黑匣子,它能够监控整个吊装施工区域,分析塔吊的作业数据,控制和调度施工现场的塔吊,避免碰撞。既提高了作业速度,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障。

预制构件的二维码。在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中,每一件从工厂生产运输出来的预制构件都有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就像是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扫描一下,该构件所有的信息,例如其编号、尺寸、强度、重量和位置等一目了然。这避免了以往容易出现吊装构件出错的情况,大大节约了了安装时间。

集装箱式办公楼。与各位老师的交谈有些是在项目现场的临时办公楼中进行的,这里的办公建筑采用了装配式的集装箱式临时建筑,气密性保证了冬天室内温度不会受室外影响太大,夏季也能节省一定的空调能耗;隔音效果好保证了办公室室内工作环境质量。员工使用的门禁卡采用多功能合一,只需要一张卡就能实现通勤、就餐、通行和学习等功能。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品质。

雾炮机。想必对行外人而言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装备,但是大家对雾霾肯定不陌生了。雾炮机就是针对雾霾而存在的“黑科技”,它与雾霾自动监测仪相联动,当监测到PM2.5浓度高于我国规定的24小时平均浓度75微克每立方米的时候,雾炮机会自动喷射水雾将空气中颗粒吸附以降低空气中PM2.5浓度,一方面可以为户外作业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同时也可以降低施工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以前在课堂上知道近年来BIM技术快速发展,也了解过装配式建筑,观看了施工现场,聆听了李书记和杨部长等的介绍,我们的理解更深了。我们所参观的建筑工地其装配程度达到80%,这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科技在现实中的运用和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品质和速度。副中心建设时间要求很紧,如果不大规模采用这种建筑方式肯定是不可能的任务。

工地现场已经完全不是原来以人力控制机械操作为主,工地环境也不再脏乱,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智造的新建造方式所带来的便利和环境价值。

校园招聘与人才培养

与李增玄书记交流中他谈到了关于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和入职之后的发展问题。李书记介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每年中建一局项目现场会招聘应届毕业生10名左右,去年主要招聘的学校有长安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学院等高校,也有海归。一般而言,应届毕业生如果踏实肯干,工作一到两年可以成为工长,三到五年可以成长为公司的主力。刚入职的“新人”大多会顾虑是否能够胜任实际项目的工作,针对这一现象,中建一局公司有一套针对新人的系统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并且每个新入职的员工都会配一名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老员工来带新员工共同成长。

为了更好地对应届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解,李书记安排了两位新员工就工作近一年来的感受同我们做了详细的交谈。延福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通过校园招聘加入到中建一局公司,不到一年时间凭借个人能力已经成为工长,可以独立负责建设项目的部分工作。

延同学工作这一年时间里对校园生活和工作两者之间差距感受颇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项目现场遇到的问题相差不少,延同学把施工现场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归结于“人”,他认为在项目现场作为工长也好,技术人员也好,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好施工工人的工作,只有把人管理好了才能够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另一位女同学蔡鑫潞是工地为数不多女员工之一,毕业于长安大学,也是于2016年通过校园招聘加入中建一局。尽管很多施工单位在校园招聘中给女生的机会很少,但是蔡同学凭借自己大学期间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招聘人员,她现在在工程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无论门槛多高的公司都会向你抛来橄榄枝。

虽然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年龄上和去年刚入职的两位硕士研究生相差不多,但是也许是经过工地的洗礼之后,可以在两位新员工身上看到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稳重的自信和坚毅,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工地是学习技术、锻炼毅力、提高能力的好去处。无论学历高低只有在基层磨砺过,才能更好地了解基层工作,将来也才能够做好管理。

当听说我们是清华建筑和土木的研究生,旁邊的人说感觉李书记眼里透出对人才的渴望。他跟我们唠了一会嗑,讲他与清华的渊源,说他曾经在清华施工过,还差点留在清华。听他说起对大学生的招收和培养的整套体系,个人感觉像中建一局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员工培养和考核晋级方面有着完善而公平的机制,非常适合应届毕业生锻炼提高。

在学校中的老师教书育人,为我们将来走上社会奠定理论基础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李书记尽管身在公司但是却履行着跟老师同样的责任,他所引导的是职业的发展,甚至是人生的走向,对每一位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都非常关心和关注,帮助他们规划成长和职业发展道路,堪称毕业生的导师。

与这些建筑行业的从业者的交流,我看到他们有共同的性格特点。在建筑施工现场摸爬滚打,他们心胸开阔,快人快语,并且很幽默,做事干练,人情练达。与他们交谈,如沐春风。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多才多艺,副中心建设指挥部组织过各建设单位的摄影大赛,接待我们的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工程项目党支部书记王建忠得了第一。(本文图片即为王书记所摄)建筑人的色彩是丰富的。

新建筑技术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这次实地感受到先进的预制装配式建造技术的运用,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也许真的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来建造房屋建筑。其实现在的预制装配式也能称之为“搭积木”,有些住宅项目已经可以以房间为单位进行预制安装,大型公共建筑由于体量和结构原因暂时还不能达到这么高的装配程度,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预制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采用预制装配式的建造方式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相比,尽管减少了很多现场作业的工作量,但是对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现浇混凝土的施工方式对管理人员而言需要清楚地掌握从钢筋配置到混凝土搅拌和浇筑等一系列的操作流程,也需要管理人员分配好工人在现场的工作和职责。而预制装配式将大部分建造的工作量转移到工厂,现场所需要的工作主要是拼装。尽管预制装配式看似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工作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会运用到很多新的智能技术,这对现场管理人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作为高校而言,传承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思路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变并与最新科技进行接轨。但是作为科研机构的主力,高校在理论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最先接收到国内外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企业可以及时接收到国际上最先进的理论知识,高校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上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及时改变人才培养策略。这样是最大的双赢。

总的来说,这次通过对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项目的现场学习,不仅了解到了较全面的预制装配建造技术,也很好的了解了中国最好的建筑企业的工作模式和人才培养,这对于今后的学习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对将来走上社会之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更好地认识和思考。

工地现场已经完全不是原来以人力控制机械操作为主,工地环境也不再脏乱,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智造的新建造方式所带来的便利和环境价值。

个人感觉像中建一局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

在员工培养和考核晋级方面有着完善而公平的机制,

非常适合应届毕业生锻炼提高。

工地上

能学到什么

《大学生》:大学生来了后,会受到什么样的培训?

李增玄:到企业要服水土。毕业生会先在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集中培训,了解企业的文化,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团队建设培训。经过数周到一个月的培训,会分配到项目部。

2016年,我们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部来了12名大学生,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来后我们再培训,施工现场培训,岗位给你交底,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培训。

第一年学生不承担工作的主要责任,以学为主,类似于见习期。你要认师父,他带你带三年五年,带着你上现场,告诉你怎么去管怎么去干。晚上我们还会组织晚自习,新来的学生,还有两年三年之内的学生,一块学习。老的学生给新的学生授课,讲施工每一个环节,质量控制、监督管理、BIM、管理APP、智慧工地等。掌握快的要给他加担子,就是说可能要当骨干了,正式管那些事。

大学生刚开始大部分都是放在技术部,技术部也要去上现场,频次少一些。半年后,心态和对工作的认知度都有了,适应了,踏实下来了,再转去工程,去物资部或者安全部,这样他又是一大块提升。他会有一个动力,往上走的动力,他逐渐知道应该干什么,怎么去干,他能看到未来。这样一个学生三到五年基本能够成才,五到八年绝对是企业骨干。

《大学生》:成才有什么标准?

李增玄:三五年成为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或者生产经理。我们这个项目最高是项目总监,下面依次有执行经理、生产经理、生产负责人、工长,这是管理层,下面就是员工。这几个层级根据你的能力,一级一级晋升。

大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足够了,现在建筑施工不是那么特别复杂,很多时候是互联网软件应用,这个年轻人有优势。主要是大学生能不能适应这个企业,爱上这个企业,这是关键。

很多建筑企业都有人才流失问题,有的大学生一两年后,不愿意在施工企业干,就跑到设计院去。设计院干两年,天天出不了屋,天天加班,又跑到地产商那儿。我们很在乎人才流失,但他们真想走,我们也放。只要中建一局把人才培养出来,就尽到了社会责任。他跳出去说明他成熟了,他学到东西了,他有用武之地了。我们对于新来的学生,培养力度很大,有一个导师带徒弟的制度,导师不能说我没功夫带,那不行,你必须带,你要把每个人带出来,至于人家将来还在不在这干,那是另码事。

企业内部也有重新分配工作的问题。一个项目一完,员工又面临着再一次分配。企业会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把你调过去,你是企业的人,要为企业服务。调动的时候某些学生具备能力了,他就可能晋升。原来是工长,调动后可能是生产负责人或者生产经理。

《大学生》:在工地上能学到什么?

李增玄:主要锻炼在学校学的东西和工地实际怎么能够有机结合。在这你要肯学五年,你绝对是佼佼者。你要真有一种上清华那劲来,在项目上学,可了不得,最后没有你不明白的。

我们这个项目有6个研究生,从美国、澳洲、英国回来的都有。有个研究生刚来当安全员,现在当工长。我们让他在不同的岗位感受他学的东西和工地实际,怎么能够有机结合,发生化学反应,让他发生质的变化。

你要一来就把他扔到财务室去,他看到的都是数字,这个数字怎么来的?他不知道,就是别人报的。他只能统计和分析数字。你是土木工程的,你对图纸的认知度肯定会很快,包括画图、BIM的建模,这你都不成问题,原来可能导师带着你做了一个设计,现在你会面对它,一步步实现它,跟它共成长。这是施工经验的学习,比如这种钢筋你在图上定位了25根,不是8根也不是9根,那你以前真没有见过实体是怎么呈现的,在这要去看,切身体会怎么形成实物的。可能图上画的每根间距是10公分,你现场看了后,知道实际情况,如果有误差,就可以对设计图纸纠正。你会想误差为什么有?怎么形成的?怎么减少误差?然后跟设计院的设计师交流沟通。有时候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与现实有差异,怎么说服设计者既要降低成本又要加快进度还要保证质量,这就需要能力。

还有工程中在地上打桩,会有很多的地质情况,你要及时把这个情况反映出来,不同的桩怎么打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下一次碰到问题,你是胸有成竹的,你就能极速地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你就成师父了。

在施工实际中还可以成为复合型的实用人才,工地上能向各部门学习,包括宣传、企业文化、财务,等等。我干这行比较长,比较杂。什么风管截面怎么算,管道连接怎么走,冷激问题怎么解决,路基怎么做,管线怎么布局,沥青油怎么压,怎么取信怎么验收……为什么我能说清楚?因为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我都干过,所以现在成了一个管理者。

封面报道

CO

一年,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长大

文/延福 摄影/王建忠

加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恰好一年了。

从河南理工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读完研,我被中建一局录用,2016年5月12日有幸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一到项目部,我就感觉这个项目“不一般”,与我读书期间见过的项目工地相比,太干净了,见不着尘土飞扬。第一周,我们新人参加集体培训,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党支部书记李增玄对我们说,参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你们的幸运,伴随这一千年大计项目,只要有悟性,肯学、肯干,你们前途无量。一年中,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份量,也从安全员、工程师,快速成长为B2项目中4号楼和6号楼的楼长,即项目经理。

高标准成长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处处体现着高标准严要求。副中心太先进了,盖楼都用二维码技术,将所有施工构件信息编辑,可通过手机扫码得到相应信息,比如钢结构构件,扫码后能显示出生产日期、生产场地、生产人员、安装日期、安装人员、构件轴线以及构件相关参数,方便简介,一目了然。这些信息让施工过程中所有工序和节点责任落实到人,提高施工质量。

在副中心的一年,我吃住都在项目部,每周一天的休假基本上没有休过。白天在工地安排工作,晚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还有时间就学习CAD、Revit等软件,看图纸,算工程量……施工图纸每天都翻好几遍,经常抱着本图纸向领导请教,平常也向项目部的老同志请教施工管理经验,与施工队探讨更加合理的施工方法。

砌墙等没有采用装配的却还得靠工人现场操作,但标准跟普通工地有较大区别。副中心没有大小事界定,所有的施工都要按照标准,施工过程中样板先行,样板施工必先有样板方案的指导,样板经过指挥部、管理公司、监理以及施工方的四方验收合格后,才能大面积展开施工,这是在其他工地难以想象的。施工场地较为紧凑,材料场地的规划必须做到精细策划,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不能有,且必须按照指定区域堆放。每天的施工必须做到活完场清,整洁有序。

一方面是副中心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方面工人们都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按说工人们有能力达到要求,但有时反而会产生矛盾,给我的管理提出了挑戰。比如二次砌筑施工,国家标准规定某个部位6~10公分间都行,是一个范围,以前的工程,工人们会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自己决定,但是副中心的要求就是6.5公分,是一个点。

所以,在工地最难的就是跟工人打交道。我作为刚毕业的学生,经验欠缺,要管理这么多工人,难度颇大。他们刚到副中心也不太适应,觉得我有好多无理要求,其实他们不理解副中心这个项目的意义和要求,这就需要我交底,扭转他们以往的施工态度。把副中心的高标准严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话让工人们明白,交流沟通尤为重要,记得一位领导曾说:“我们是为施工队伍服务的,解决他们的需求,满足施工条件,提供作业面,这是我们的最重要的任务。”所以,楼长不仅是管理人员,也是服务人员。

其实,工人们都很朴实,能干的他们肯定会干,要是觉得事情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我就得想办法了。我可以跟他说好话,夸他,“你干得真不错,只剩下这么点活了,把它干完,咱們看得也舒坦。”说到这份上,工人一般都会干的。

同甘共苦也是必要的。2016年11月15日,项目部接到指示,要求B1、B2项目提前一个月完成钢结构封顶任务,这就意味着,在短短一个多月中要完成钢结构制作、吊装、焊接1.2万吨的工作量。为了完成这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加班加点,隔一天一次夜班,平均工作时间超过36个小时。

安全成长

刚入工地,我被安排到了安全部,跟着前辈们学习安全知识和要点。过了一个月,我对安全问题有了认识,能处理一些安全问题。

有一次周末值班,我第一次单独上工地检查,在一个角落发现一名工人抽烟,这可是严重违规,我立即制止,并准备拍照记录。平日里前辈们都是这么做,很简单。当我掏出手机要拍照时,这位工友却说是刚来的,不懂规矩,找了各种理由,并把烟头扔了。我走过去把烟头踩灭,捡了起来,对他说去吸烟亭,我买烟,不然今天拍的照片会交到安全部。工友看我态度坚决,就跟我来到吸烟亭。在吸烟亭,工友说烟瘾大,熬夜加班扛不住,需要吸烟。我说这没问题,但要到吸烟亭来,工地材料多,很可能会造成火灾。我把他的烟和打火机收起来,寄存到超市,说想抽烟就来这。工友也认识到了错误,承诺只在规定区域内抽烟。这件事让我明白,工人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的后果,需要我们的规范和管理。

不仅工人们要有规范意识,我自己也要有,在这方面我也出过差错。那一天,项目部承担了公司总部的一个大型会议,领导安排我将围墙上的彩旗拆下来,重新布置。我觉得任务简单,就交待两个工人执行,自己忙别的事去了。不料,工人领会错了意图,将项目部大旗给拆下,幸好李书记及时发现,制止了。李书记“训”了我半小时,他说:“项目部组织大型会议,你却把大旗给拆了,合适吗?工地无小事,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你觉得事情简单,但是恰恰是小事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李书记的一席话是在告诉我干事的规范和工作流程,作为第一负责人,交待工作时,明确时间、地点和事情,并且过程要监控、干完有反馈,才能避免出错。

冬季施工最是困难,除了天气寒冷,还得时刻警惕火情。有一次,我带着两名消防人员巡视工地,一位工人正攀附在建筑物的立柱上焊接。“把安全带绑好,脚收回去,一定注意安全!”叮嘱完工人,又检查了附近的存水点和消防措施,准备前往下一个作业。突然,工人焊接时溅出的火花,惊出我一身冷汗。“停!停!先别干了!”我大声吼着,快步冲上前,将“地面”上铺着的棉毡掀开。“地面”是刚浇筑的楼板,处于凝固阶段,为了保温,覆盖了一层防火棉毡。我之所以这么着急,是看到了火花零星地落在了棉毡上。虽说是防火棉毡,可也不能掉以轻心,万一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待工人们把棉毡移开,再找到防火效果更好的材料,我也没有离开,一直呆在原地监督作业,随时防范火情。

北风呼啸,我冻得鼻子通红,不停地原地跺脚。两个小时后,焊接工作终于完成,我与工人一起把防火棉毡重新铺好,才跺着冻麻的双脚赶往下一个工作点巡视。

高强度成长

我所在的行政办公区B1、B2项目,3万多平方米的施工作业面,每天都得走上好几个来回,常常是还不到半天,手机的步数记录就轻松突破了两万,朋友圈中能跟我一较高下的也就是我的副中心同事们,都是两万五千步起。我的手机和对讲机,7/24(一周7天24小时)开着,睡觉时就放在枕边,工地上只要有事儿,我就得第一时间到现场,时刻待命。

有一天,北京各地纷纷降雨,副中心却迟迟未下,领导们并未松懈,仍按暴雨防汛应急预案,有序开展防汛工作,在每一个出入口都备好沙袋,排水设备就位,抢险机械就位。终于,憋了许久的暴雨倾盆而至。为了防止基坑积水泡槽,组织值班人员防汛。我当时来副中心时间不长,并没安排我防汛,我主动要求防汛。由于雨势大,基坑内积水慢慢增加,防汛小组开始行动,见工人有抵抗情绪,我脱掉雨衣,与他们一起动手,陪他们一起淋雨,工人们看我这样做,撸起袖子加油干。排水、阻水、抽水,我们成功地阻止了暴雨对基坑的冲击。当我疲惫地回到办公室,已是凌晨5点多,靠在椅子上眯了两个小时,7点准时“起床”,上班。在副中心,这样的日日夜夜并不少,但是这件事我总是记忆犹新。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工地中心施工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波比的小工地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土木工程施工实习的探讨与实践
扶贫村里施工忙
基于EON,3ds max和AutoCAD的土方工程施工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