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

2017-07-07 14:17吴国珍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竺可桢浙大老师

吴国珍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史传文化最早的经典作品是据说为孔子所作的《春秋》。《春秋》有史有传,比如《春秋》为史,《春秋》三传为传。中国古代文体史上,传依附经、相对于经而存在。经为纲,为概述,为抽象的道理;传为详解、事实说明和具象化。从史与传的关系上看,则应该是史为史实,传是借由史实表达的史识。但实际上,孔子著《春秋》,有微言大义之说,本就是借史实的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来对史实进行褒贬、评价和定性,并无纯粹的客观性可言。传要进一步阐明和凸显经中的道理,其对史实的加工、演绎乃至虚构,就更远胜于经的微言大义了。(明)李贽云:“传始于左氏……顾意主劝惩,虽诬而不为罪。”李贽因此认为,史传本不以真实性为上。《春秋》三传,都以解释、凸现春秋大义而非提供历史真相为目的。可见“传”本来以示意、明义为本,而非以追求客观真实为本。就此而言,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具有演义性质:用经过了虚构处理的史实,来演绎褒贬之义。

司马迁则开拓了文学化的叙事学原则。司马迁写史,命名为“记”,应该是有其深意的。以记录为名,强调的是纪实性。这似乎成了中国正统历史叙事的第一原则,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基本前提。《史记》确实有信史之誉,但它真正的贡献远不仅仅在此。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史记》最突出的价值,是它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叙事学传统。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中国历史叙事中的传人传统。司马迁为个人立传,叙写个体性人生,通过丰富的情节与细节描写,塑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重视传说材料,富有传奇色彩,甚至有意追求传奇性效果,从而使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具有超越于现实人生的想象性创造性质。

先秦古史本有记言记事传统,到司马迁始确立了记人传统。在司马迁那里,一定程度上历史确实走向了传奇——这实际上也是它超越《左传》基于劝惩而进行历史虚构的地方。神话、传说、英雄传奇作为一种“原始文化遗留物”,在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里,留下了大量的或清晰或隐晦的印痕。有必要指出的是,传说的失真与历史记载的失真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基于夸饰的心理需求和寄托的情感、精神需求,后者则基于正史写作的基本理念,基于现实与价值观的束缚。

因此,对于后世中国的叙事文学创作来说,司马迁《史记》叙事学最大的启示便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想象性创构和虚构。这一叙事理念被(清)高珩概括为“笔补造化”。“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笔补造化”后来成为中国俗文学——尤其是讲史文学——一个最基本的创作原则。后世的俗文学创作者,即使是讲史,其创作理念也与实录无关。纪实性的历史叙事最终直接导致了虚构性叙事文学的出现。

(节选自彭亚非《笔补造化与好异重幻的超常态审美追求——中国叙事文学的传奇意识初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文体史上,经是概述,是抽象的道理,传则是从属于经的,是对经的详解、事实说明和具象化。

B.《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借史实的取舍、详略、措辞、说法等来对史实进行褒贬、评价和定性。

C.《春秋》三传,以解释、凸现春秋大义而非提供历史真相为目的,这是其远胜于《春秋》微言大义的地方。

D.演义,指用经过了虚构处理的史实,来演绎褒贬之义,中国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具有这一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记》最突出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了历史的纪实,而在于开创了中国历史叙事学的全新局面。

B.《史记》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叙事学传统,其中包括历史叙事中的传人传统和传奇色彩。

C.传说的失真基于夸饰的心理需求和寄托的情感、精神需求,与历史记载的失真性质不同。

D.《史记》叙事学给后世中国叙事文学创作的最大启示,便是后人概括为“笔补造化”的叙事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通過“诛”“弑”的选用,表明自己态度,可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B.《左传》为“《春秋》三传”之一,对于其基于劝惩而进行历史虚构的地方,李贽认为“虽诬而不为罪”。

C.就突出历史人物个性的刻画与传奇性的描写来看,《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三国演义》建立在《三国志》的基础上,但有大量的想象性创构和虚构,其体现的创作理念与实录无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醉酒之后

刘庆邦

项云中喝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自己的喝酒水平,一口气喝了小半瓶。酒下去了,心底的痛苦和委屈却翻了上来,肺腑里发出的是压抑很久的哭声。这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初二班的同学听见了项老师的哭声,吃惊之余,难免从教室里溜出来,挤在老师门外。不料老师的门是虚掩的,同学们前面一挤,后面一拥,竟把老师的门推开,蜂拥到屋里去了。

项老师还在哭。不只是哭,还在诉:太绝情了!说得好好的,你等我三年,我调到市里,咱们就结婚。这才一年多,你为啥就不理我了呢!……

当晚,校长专门安排食堂为项老师做了他最爱吃的酸汤面叶儿。校长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项老师是到我们学校来的第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生,我们指望项老师能挑起学校的大梁呢!

项云中低着眉,或是懊悔地苦笑一下,或是自我否定似的摇摇头。项云中心里想的是:不能继续待下去了,该写一份请调报告了。

第二天上课,项老师发现,同学们变了。以往每天第一节课,总有一两个同学迟到,而今天全班同学到得齐刷刷的。以往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爱打王大牛的头,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怎么样,但他把自己当成了同学们的开心果,似乎一点儿都不反对同学们打他。项老师批评过他们,没什么用。可今天,他们不再打了。

还有,班长余红霞带着几个当天值日的同学,到项老师的宿舍帮着打扫卫生了。项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对卫生不是很讲究。余红霞在扫床底下的地时,看到床下扔着一双翻毛皮棉鞋。因床底下的地面有些潮湿,鞋底上还沾有黄泥巴,棉鞋已经发霉,翻毛上面像是又长了一层毛。

……

一天晚上,一位家长给项老师打电话,一上来就给项老师道辛苦。家长说,这几天孩子回家挺晚,说是在学校上晚自习,谢谢项老师啊。项老师并没有安排学生晚自习,他很警惕地说:您的孩子学习挺自觉的,表现挺好的,您放心吧。

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的情况:王大牛同学的脸是肿的,肿得像一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项老师问:王大牛,你的脸是怎么回事儿?

王大牛站起来了,说没事儿。

要不要去医院看一下?项老师走下讲台,一直走到王大牛课桌旁边,要把王大牛的脸看得更仔细些。

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了头,说:老师,真的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一只马蜂蜇了一下。

一只马蜂蜇一点,十只马蜂蜇一片。王大牛说被一只马蜂蜇了一下,若搁以前,不知同学们会笑成什么样呢!可眼下的事情有些奇怪,同学们竟然连一个笑声都没有。

一下课,项老师就对余红霞说:最近学校放学后,同学们都能按时回家吗?

余红霞脸上红了一下,又白了一下。她说,这几天放学后,有一部分同学一块儿到山林深处采中草药去了。采到药材卖给镇上的药材收购点,攒点儿钱交下学期的学杂费。马蜂窝也是中草药,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只马蜂窝,就被疯狂的蜂群蜇到了。

项老师对同学们自挣学杂费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提了两条要求:一要注意安全,在安全上不能出任何问题。二是要跟家长说实话,不要让家长为你们担心。

过了星期天是星期一。早上,余红霞和几个班干部一块儿来到项老师的办公室。余红霞提着一样用绿方巾包着的东西,对项老师说:我们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您一样东西。

项老师说:我什么都不缺,怎么能要同学们的东西呢!

余红霞把东西放在一只方凳上,解开方巾,露出一个硬纸盒。又把盒盖打开,盒子里放的是一双皮鞋。皮鞋是黑色的,闪着漆黑的亮光。当同学们把皮鞋像揭宝一样呈现在项老师面前时,同学们的眼睛无不亮闪闪的。他们想,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项老师了,是因为项老师没穿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等项老师穿上他们送给项老师的皮鞋,说不定项老师的女朋友就会和项老师重归于好。

当晚,项云中从抽屉里找出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慢慢撕掉了。

(原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8日,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写学生符合其年龄特征,比如开篇写孩子们听项老师哭时,溜啊挤啊拥啊,写出了孩子喜新奇、爱热闹的特点。

B.校长让食堂做项老师喜欢吃的酸汤面叶儿,语重心长地劝导项老师要担当重任,说明校长是通情达理的,对项老师也充满了期望。

C.醉酒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但也释放了项老师的精神压力,使他更加专心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D.发生在项云中身上的故事,也揭示了山村教育的困境,促使人们思考山村教育的未来和出路,在温情的背后,人们也应有冷峻的理性反思。

5.小说开头写项云中醉酒,结尾写同学们将一双新皮鞋送给项老师,这两处情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王大牛这一人物有什么特点?小说为什么要塑造王大牛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竺可桢:又会看天,又会看人

高毅哲

1936年4月7日,南京的天气多有变化。早晨是一阵雷雨,随即起雾,中午响起一阵轰隆隆的雷声,下午4点,阳光终于穿透云层,不过到了晚上,雨又下了起来。

天气虽多变,但江城的一处寓所内,却是花意盎然。这一天,杏花落下,玉兰和白樱花却盛开了,一派江南庭院风光。

如此详尽的记述,来自于竺可桢。这位以几十年不间断记日记为后人熟知的著名学者,在这一天,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

竺可桢的浙大生涯,恰似这一天他的日记。困难重重,颇多风雨,但拨云见日之后,又是花团锦簇。

竺可桢运气并不好。他对担任浙大校长一事,本就颇多踌躇。蒋介石找他之后,他犹豫半月之久。主要原因是他当时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一职,对气象领域的研究十分钟爱。如果去当校长,势必会减少科研时间。后来他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赴任,一年之后,中日战争的烽火就烧到了江浙地区,他又不得不率领学生踏上数千公里的西迁之路。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浙大从一所普通的地方性院校一躍成为全国四大名校,竺可桢也就此成为浙大的精神图腾。

他能带领浙大在最艰难的时候完成蜕变,恰在于他抓住了办学的要害。他对办好一所大学的基本要素的概括,与梅贻琦的名言隔空呼应。梅贻琦借了孟子的句式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同样是理工科出身,竺可桢说的是大白话:“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他四处寻觅名师,且任人唯贤,不带成见。曾任浙大生物系教授的谈家桢出身教会学校,当时国内高校派系林立,壁垒森严,一个教会学校出身的大学生想进浙江大学任教,颇为不易。竺可桢听说后,却立刻给谈家桢寄来聘书,聘他为浙大生物系正教授,每月薪金300元。那年的谈家桢,不过28岁。

竺可桢对苏步青的禮遇,尤为让人津津乐道。

浙大西迁至湄潭后,竺可桢要苏步青把家眷接来。苏步青没有钱,竺可桢一下子就批给他900块大洋,这在当时是一笔巨资。苏步青的夫人是日本人,竺可桢怕她路上遇险,事先还从浙江省省长朱家骅那里要来一张手谕,让沿途军警不得检查盘问。苏步青对竺可桢本抱有怀疑之心,认为其有国民党高官作背景才得以上任。竺可桢来浙大时,又带了一大批东南大学的人担任院长、系主任和秘书,苏步青和一批老教授一直认为他办不好浙大。然而抗战和西迁开始后,竺可桢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征服了苏步青们,那句“竺校长是把我们教授当宝贝啊”的名言,就出自苏步青之口。

竺可桢接任时,浙大只有文理、工、农3所学院16个系、70名教授和500多名学生,到他卸任时,浙大已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7所学院25个系、200名教授、2000多名学生,从此浙大雄踞东南,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座高峰。1948年3月,为纪念浙江大学抗战胜利复员回杭后的第一个校庆,浙大几个音乐团体创作了一首向竺可桢表达敬意的颂歌,名曰“求是之光”,后来还印成唱片在全校传唱。其中两段歌词是:“十年流亡,风霜久摧鬓发苍;惨淡经营,剑桥媲美,听万人欢呼竺校长。”“自由保姆,鞠躬尽瘁为人道;科学民主,矢志所求,歌真理战士竺校长。”竺可桢治校13年,使浙大在最艰苦的时期完成飞跃,这是他人才办校思路的历史性成果。

竺可桢来校之初,质疑者不仅苏步青一人。主讲政治经济学和西洋史的教授费巩,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听后却微笑不语。事实证明,竺可桢又会看天,又会看人——顺便说一句,费巩1945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新中国成立后才证实其很快被杀害并毁尸灭迹),竺可桢多方寻人,新中国成立后还上书周恩来,请求查明费巩下落。费巩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也有竺可桢的一份心血。

国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纵观竺可桢的一生,又会看天、又会看人的他,可谓是“三立”皆备。

(原载2016年9月29日《中国教育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开头两段出自竺可桢的日记,既反映了竺可桢气象学家的身份,也象征了竺可桢的浙大生涯。

B.因为担心会减少自己的科研时间,竺可桢并不愿意担任浙大校长,蒋介石找他之后,他才决定出任浙大校长。

C.在如何办好大学的认识上,梅贻琦用文言,竺可桢用大白话,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才在办学中的重要性。

D.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13年,浙大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座高峰。

8.竺可桢“又会看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9.为什么说浙大西迁这一时期竺可桢成了浙大的精神图腾?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度尚字博平,山阳湖陆人也。家贫,积困穷,乃为宦者同郡侯览视田,得为郡上计吏,拜郎中,除上虞长。为政严峻,明于发擿奸非,吏人谓之神明。迁文安令,遇时疾疫,谷贵人饥,尚开仓廪给,营救疾者,百姓蒙其济。时冀州刺史朱穆行部,见尚甚奇之。延熹五年,长沙、零陵贼合七八千人,自称“将军”。荆州刺史刘度击之,军败。桓帝诏公卿举任代刘度者,尚书朱穆举尚,自右校令擢为荆州刺史。尚躬率部曲,与同劳逸,广募杂种诸蛮夷,明设购赏。进击,大破之,降者数万人。桂阳宿贼渠帅卜阳潘鸿等畏尚威烈徙入山谷尚穷追数百里遂入南海破其三屯多获珍宝而阳、鸿等党众犹盛,尚欲击之,而士卒骄富,莫有斗志。尚计缓之则不战,逼之必逃亡,乃宣言卜阳、潘鸿作贼十年,习于攻守,今兵寡少,未易可进,当须诸郡所发悉至,尔乃并力攻之。申令军中,恣听射猎,兵士喜悦,大小皆相与从命。尚乃密使所亲客潜焚其营,珍积皆尽。猎者来还,莫不泣涕。尚人人慰劳,深自咎责,因曰:“卜阳等财宝足富数世,诸卿但不并力耳。所亡少少,何足介意!”众闻咸愤踊,尚敕令秣马蓐食,明旦,径赴贼屯。阳、鸿等自以深固,不复设备,吏士乘锐,遂大破平之。七年,封右乡侯,迁桂阳太守。明年,征还京师。时荆州兵朱盖等,征戍役久,财赏不赡,忿恚,复作乱。于是以尚为中郎将,发诸郡兵,大破之。复以尚为荆州刺史。尚见余党南走苍梧,惧为己负,乃伪上言苍梧贼入荆州界,于是征交趾刺史张磐下廷尉。磐因自列曰:“磐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殄渠帅,余尽鸟窜冒遁,还奔荆州。刺史度尚惧磐先言,怖畏罪戾,伏奏见诬。”廷尉以其状上,诏书征尚到廷尉,辞穷受罪,以先有功得原。尚后为辽东太守,数月,鲜卑率兵攻尚,与战,破之,戎狄惮畏。年五十,延熹九年,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度尚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桂阳宿贼渠帅卜阳/潘鸿等畏尚威烈/徙入山谷/尚穷追数百里/遂入南海/破其三屯多/获珍宝/

B. 桂阳宿贼/渠帅卜阳/潘鸿等/畏尚威烈/徙入山谷/尚穷追/数百里遂入/南海破其三屯/多获珍宝/

C. 桂阳宿贼/渠帅卜阳潘鸿等/畏尚威烈/徙入山谷/尚穷追数百里/遂入南海/破其三屯/多获珍宝/

D. 桂阳宿贼渠帅卜阳/潘鸿等畏尚威烈/徙入山谷/尚穷追数百里/遂入南海/破其三屯/多获珍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刺史,汉武帝时正式设置,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B.延熹,是古代皇帝年号之一。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是纪年的一种方式,文中的“七年”指的是延熹七年。

C.卿,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名称,也是对人的敬称,有时也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如文中的“诸卿”。

D.交趾,中国古代地名,在今越南一带,即文中所指的苍梧,汉时为十三州(部)之一,后世又称为交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度尚为政严峻,赈济积极。他出任上虞长,善于揭发人的奸行和过错;后转任文安县令,遇到时疫,他开仓放粮,百姓因此得救。

B.度尚计激士卒,善于机变。在军中士卒骄纵富足、没有斗志的情况下,他设计烧掉了军中的珍宝积蓄,激起士众的斗志,一举歼灭贼寇。

C.度尚谎报军情,推卸责任。他见贼寇余党南逃苍梧,担心成为自己的负累,于是向朝廷上报谎称是苍梧贼侵犯荆州地界。

D.交趾刺史张磐辩称是自己赶走了贼寇,度尚怕获罪所以诬陷他,度尚因此受到责罚,但又因功得到张磐原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尚躬率部曲,与同劳逸,广募杂种诸蛮夷,明设购赏。(5分)

(2)当须诸郡所发悉至,尔乃并力攻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①西归,将至仙人矶②)

辛弃疾

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注】①奉祠,即拜奉宫观衔,无实职。时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府知府任上。受降两官处分,后又被罢官,到宫观挂空名。②仙人矶:南京西南长江中一小岛。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写眼前所见景象,又联想到此地乃六朝人聚居处所,昔日兴盛繁华,如今斜阳草树,败坏衰落。

B.“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六朝的兴废无人关心,只有沙洲一双白鹭,以白鹭的冷漠表达作者对历史兴废的寒心。

C.“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 “多风雨”让词人想停留也停留不下来,写出了客观环境的险恶,也隐含着词人的仕途困境。

D.“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词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不惧风雨,要趁着秋凉踏上西归之路。

E.这首词上片说历史的兴废,下片说人生的进退,通过自然景象和行程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内心情感。

15.从这首词看,词人对国家命运、自身遭遇究竟是什么态度?请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诗经·卫风·氓》中女主人公倾诉自己没日没夜地劳作的诗句是“ ”,后来这句诗便成了一个成语。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是因为“

, ”。

(3)苏轼《赤壁怀古》一词中起过渡作用、由写景向写人转换的两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要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

②由于准入门槛低,行业利润巨大以及竞争激烈,课外辅导机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过于分散,造成了教育培训市场的种种乱象。

③技术让传播直观化,也让传播去中心化,不少媒体因而唯点击量是从、唯粉丝数马首是瞻。

④“阿尔法狗”不是倚仗穷举计算的“蛮力”,而是通过学习进化,变得更加“聪明”,乃至青出于蓝,战胜了世界冠军李世石。

⑤领导干部只有从谏如流、从善如登,为说真话者撑腰,才能做到“兼听则明”、做出科学决策,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⑥峰会期间,国内古镇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及省市专家、相关领导,与来自全国知名历史文化名镇的30余名代表齐集一堂,就古镇保护和开发问题各持己见。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落脚城市的人们不是候鸟,他们不仅为了生活,更为了寻找归宿感和身份认同,为了寻找 “来自何处”“去往何处”“我是谁”等永恒问题的答案。

B.这一年,不断飞出的“黑天鹅”,呈现着国际秩序变革的现实压力,也呼唤有担当者挺身而出,在新挑战中抓住新机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维护和平与繁荣的方案。

C.广州地铁七号线一期系国内首条信号系统完全国产化地铁,采用了由广州地铁和铁科院联合研制的“MTC-I型”国内首个国产化信号系统。

D.加强党内政治生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民主生活会等形式,站在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起来。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 ① 曾经站在大致相同的发展起点上,但 ② 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得到的结果可谓天壤之别:中国道路使中国发展成就辉煌, ③ 西方道路则使很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 ④ 在拉美新自由主义政策破产、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接踵而至的世界形势下,中国 ⑤ 经受住了各种危机和困难的考验,而且为本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道路 ⑥ 备受世界关注。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量子纠缠是关于量子力学理论最著名的预测。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①

,一个粒子的行为也会即刻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② 。 ③ ,而是已经在实验中证实的现象。

21.下图是电商平台“当当网”的新、旧标识,与旧标识相比较,新标识有哪些主要改动?这些改动又强化了企业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分析。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新][舊]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11月15日上午,曾在伦敦地铁上出现的丢书戏码,被引进至中国,在北上广三地同时上演,举办者号称将一万本图书随机放置在地铁、航班和滴滴顺风车上,供人分享阅读。但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最后是没人看的书被保洁员收走。此事引起各方议论纷纷。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见第85页)

猜你喜欢
竺可桢浙大老师
浙大,你是我永恒的南极星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竺可桢不论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