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凯恩斯货币理论下的我国经济安全研究

2017-07-07 08:17周楠楠
商业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

周楠楠

[摘 要] 货币理论的的发展始终围绕“货币中性”这一命题进行,由货币中性发展到货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统一再到货币主义的崛起,对货币中性理论的认识关系到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认识与定位。基于凯恩斯货币理论引致的虚拟经济安全问题考量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这一重要命题。凯恩斯的投机动机理论揭示了货币在经济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投机动机成为货币的要义,那么投机就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引发潜在的风险。这就需要界定好监管的范围和程度,要引导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将资本市场变成利润中心,投机并不是经济活动的全部。在加强经济安全监管方面,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良性的经济体系需要国家的干预。

[关键词] 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经济安全

[中图分类号] F820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自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以来,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其核心思想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要加大政府支出,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爆发,放任自流的经济思想已经在复杂的经济局势中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自由思想引领下的经济政策无法稳定经济,加强国家干预的呼声开始有所显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关于凯恩斯主义的研究,继承者们以最优行为的动态一般均衡框架为基础,通过引入垄断竞争,并结合Calvo(1983)的价格刚性理论建立起了新凯恩斯主义研究框架。而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思想的研究不如对凯恩斯主义的研究那么系统,凯恩斯的货币金融思想更多的是在货币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中有其踪迹。从时间上看,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表明货币联系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其原因是持久性资产的存在(王璐,2007);从关注的角度来看,货币理论更多关注的是就业、国家政策制定,在货币与物价关系的问题上(崔健、柳欣,2008);从应对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上看,主要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解读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王军,2009)。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集中体现,对解决西方国家当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次提出货币非中性原理和货币供给外生性原理,在凯恩斯革命中居于重要地位(崔建军,2016)。其理论也在后续的继承者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期间经历了诸多波折,也经受住一次次的实践检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是如何持续发展,又是如何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的,有待进一步作出分析。

二、货币理论发展概略

货币是如何通过经济路径影响经济的,这是经济学最古老、最持久、最重要的問题之一。由于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刚开始对一项事物的认识是比较简单的,货币期初只是被当作是交换的媒介,并没有纳入系统的经济体系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发认识到货币对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货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交换媒介,而是一种在经济理论体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

(一)货币中性论

货币中性论是早期的经济学家们所信奉的观点,这些经济学家被凯恩斯归入了“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理论支持者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而不至于处在一种动荡不安的过程,学者的观点聚焦在市场,货币成了一种边缘化的东西。学者们认为货币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解开货币理论可以看到经济的本质,货币理论对就业、产出等问题不具有影响力,货币与经济是截然分开的。即货币与就业没有太严格的关系,他们将货币从经济体系中剥离开,采用“二分法”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分开来进行讨论,并认为任何积极的货币管理都是多余的,不能过多加强对货币的管理。货币与就业没有十分严格的关系,无需对货币进行过多的干预和管理。

由货币管理无效的观点衍生货币管理的任务仅仅是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这一思想实际上是以“萨伊定律”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从后来的穆勒父子、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中都能看到“萨伊定律”的影子,以至于后来的费雪通过方程(MV=PT)更是将“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思想公式化了。这些思想由于当时经济社会的局限,所以也相应存在自己的缺点,比如它仅仅看到了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但是却没有看到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忽视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配置储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的归一

瑞典学派创始人魏克塞尔首先抛弃了“二分法”、“货币面纱观”与“货币中性论”,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合二为一,从而开创了货币经济理论。货币经济理论为虚拟经济开辟了道路,而经济虚拟化的发展,为新货币流通速度公式的提出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两分法”提供了客观的经济环境(伍超明,2004)。凯恩斯承袭瑞典学派的主张,于1930年出版《货币论》将魏克赛尔的货币经济理论公式化,更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通论》,着重论述货币管理对解决失业的重要意义。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悲剧性的方式宣告了古典“二分法”的破产,并使凯恩斯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得到广泛传播。1959年,格利和肖出版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提出了“金融中介机构的机能学说”。该学说承袭了魏克赛尔和凯恩斯的思想,它分析了货币、其他金融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货币经济理论以及金融经济理论,从此将货币理论和经济理论合二为一进行讨论,拓宽了经济学领域,丰富了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凯恩斯主义的式微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通胀,价格飞速增长且出现了滞胀,经济一度停滞,在此影响下,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日渐式微,格利和肖的学说也因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人们不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现实性和指导性,认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已不再重要,不再相信货币可以解决失业问题,金融中介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大肆开始攻击凯恩斯的思想。货币主义学派承认在短期内货币影响实体经济的同时,认为长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不仅如此,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甚至认为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波动完全取决于实际变量而与货币无关。

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除了上述的不同之外,本质上是货币中性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对古典学派的回归。新兴的经济理论一再否定凯恩斯的观点,从各个角度寻找支撑自己理论的证据,但是很多观点和证据总显得力度不够。货币主义学派最大的贡献是将金融创新推到了时代顶峰,随之而来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创新更多时候成为了金融资本家们谋求利益的工具,在经济危机之际短时期内解决了困难、创造了繁荣,但也埋下了隐患。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地警醒我们货币金融与经济绝不是存在微弱联系的,并非货币主义谈的那样货币依旧中性。深刻认识货币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对解决当前经济危机以及后续发展意义深远。

(四)货币金融理论发展历程总结

通过梳理货币金融理论发展历程,可以将货币金融学说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早期的货币金融学说、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当代货币金融学说。其中,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思想观点影响非常深远,现代凯恩斯主义在继承凯恩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一些具体观点和主张作了许多修正和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分化成两个支派:新剑桥学派(又称后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新一代凯恩斯主义在继承了凯恩斯主义传统学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这些不同学派在原有的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但未对原有思想进行大幅改变,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变革。

三、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与经济安全

(一)货币需求动机的分类

凯恩斯货币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领域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凯恩斯把对货币的需求分为:收入存款、经营存款、储蓄存款。一般而言并不将货币严格地区分成以上三种,通常是把个人在一定情况下对货币的总需求当作单一的决定性因素。在考虑持有货币的动机时,凯恩斯将其分为收入动机、经营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在正常情况下,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仅仅是经济体系的通常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的结果。投机动机的作用使对货币数量的控制产生了对经济制度施加影响的需求,满足投机而引致的货币需求常常表现出利息率的不断变动。

(二)投机动机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般将这几类动机分别进行分析,讨论由于不同的货币需求动机而导致的金融结果,如说谨慎动机引发的结果可能就是储蓄,构成了投资的基础,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谨慎动机持有人实现了投机者的投机动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析,如果从经济系统的角度,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角度看问题,可将凯恩斯的四大动机简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增长动机,包括收入动机和经营动机,第二大类是衍生动机,包括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所谓的增长动机就是要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通常是一个经济体系中的实体经济部分,衍生动机可以直接说是虚拟经济,即未来满足投机需要而产生的动机。之所以分成两大类,主要是为了说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定位问题。持有货币的不同动机引发了不同的后果,如投机动机在金融市场表现得极为明显,人们的两大类动机构成了今天的经济格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共同发展。但在我国,虚拟经济一直是一个隐忧,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新常态”的经济格局下,很多学者极力宣传进一步进行金融改革,要求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

无论在任何时候,虚拟经济不能成为和实体经济具有共同地位的一种经济形态。经济如果是虚拟的,意味着发展就存在着泡沫,如果大力推崇虚拟经济,无疑是催生更大的泡沫。虚拟经济的另一隐患是控制权在谁的手里,马克思说资本无国界,如果我国资本市场可以自由开放,那么国外资本就会蜂拥而入,国家经济安全就会存在严重挑战。

虚拟经济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虚拟经济唯一的定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成思危(2004)指出虚拟经济通过与外界资金的交换和自组织作用来维持相对稳定。刘骏民、王国忠(2004)将其分类为系统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崩溃性的整体风险,并认为可能出现的崩溃性整体风险往往是最大的风险。虚拟经济系统的稳定是整个经济系统稳定的核心(许圣道、王千,2009),虚拟经济关系到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加强经济安全监管十分有必要。

在加强经济安全监管方面,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家干预并非不可以,良性的经济体系恰恰需要国家的干预。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是经济人假设,认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其实是一个误解,经济人从来都是不理性的,理性预期更是一种空想与幻想。如果經济人都是理性的,那么经济发展一定是循着合理的道路前进,个人的理性最终会促使社会整体进步,这是亚当·斯密的观点。纳什的博弈理论挑战了斯密的理性观点,证明恰恰是经济人的理性并非实现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社会不会按照经济学理论构建的完美体系去行动,每一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行动,这就无法保证理性。所谓的理性也不过是在人的主观感情下做出的选择,这个称之为“理性”。

四、结论

货币理论的发展见证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动荡过程,随着经济理论的完善,货币理论逐渐成为一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独立地位的学科,其理论体系也日趋丰富并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经济理论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进入实际社会中去指导实践,这才是理论的生命意义所在。所以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货币理论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而仅仅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广泛存在于学术探讨中,它需要运用到实际当中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以货币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探索中,国际化固然好但是不能忽略自身利益诉求。凯恩斯的投机动机理论揭示了货币在经济系统中重要作用,如果投机动机成为货币的要义,那么投机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引发潜在的风险。这里就需要界定好监管的范围和程度,根本要义是要引导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将资本市场变成了利润中心,投机不是经济活动的全部。发展经济是有其社会使命的,最终的国民福利才是经济发展的宗旨所在,没有国民整体福利提升的发展就是没有意义的发展。数字上的提升不代表发展效果的提升,真实的产出与收入才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Calvo. G. Economics Staggered Precisian Utility-Maximizing Framework,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3,12(3).

[2]王璐.经济思想史中的货币理论及其争论[J].经济评论,2007(5):141-150.

[3]崔健、柳欣.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分歧[J].当代经济研究,2008(7):14-19.

[4]王军.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理论述评[J].管理世界(月刊),2009(8):157-175.

[5]崔建军.剑桥的回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理论价值再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89-100.

[6]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对中国1993-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4(9):36-47.

[7]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28.

[8]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2004(6):32-39.

[9]许圣道、王千.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65-74.

[10]凯恩斯.就业、利息和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36:154-155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其反思
浅析供给侧改革
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观的认识
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下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