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困境及对策

2017-07-07 13:09唐前军田密娟付蓉张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唐前军+田密娟+付蓉+张艳

摘要:为了加快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笔者对乐山市区及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详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了目前部分问题的症结所在;结合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对信息技术融入于中小学教育列举了一些典型案例;并在结合我们前期的研究和对一些案例的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技能 现状分析 策略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能够给教育带来大的变革,这在调查中得到了所有教师的认同。但是关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一问题,他们却表现出一些迷茫和担心。也可以说,目前还有很大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浅层次的使用上,还谈不上整合,更谈不上融合或深度融合了。另外,也有部分教师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没有足够的自信,担心在课堂教学中仪器设备出故障或自己不会操作,因而耽误上课时间。这样容易造成一种畏惧心理,造成在信息技能方面越来越大的差距。当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来缩小这个差距,所有的老师都有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愿望[1]。

2.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情况

对于常规教学媒体的熟练操作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

数据显示,教师常规类媒体掌握情况不是特别理想。对于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白板的掌握情况相对来说较好,这与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有很大关系,但是这类培训还须渐进开展;而对于话筒、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影碟机的掌握情况普遍不理想,这与我们现代课堂对于传统媒体的使用大幅减小有关。

调查反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情况不是很理想,其中计算机基本操作熟练和较熟练的教师比例为56.7%。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是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再教育的基石,而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水平不达标。其中,关于Office办公软件,调查得知教师PPT掌握情况较好,达到了81.1%,而Excel掌握情况比较差,有待提高。另外,几乎所有教师都没有掌握专门的课程软件。

3.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

样本调查显示,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年龄普遍较大。例如,凤凰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仅4人,占全校专任教师3.3%,且这4人中仅有1位是35岁以下教师。调查发现,有5所学校教室全是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都配备有电子白板和实物展示台,且有单独的计算机机房,这些机房中的计算机中,2013年及以后配置的有228台,占计算机总数的45%。5所学校中有3所学校均有服务器和机柜,有2所学校有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内容仅限于简单的信息展示。5所学校的办公还处于单机使用Office办公软件阶段。另外,学校已有教学资源较多,这些资源几乎全部用于教师教学使用,而用于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仅有绥山中学,数据量也只有2G。在学校管理方面,5所学校中仅有1所有教学管理系统。学校在统计学生考试情况时都利用了信息技术,但都是Office系列。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境

1.教育信息化意识态度方面

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认为信息技术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学更加轻松、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浓,多媒体能更好地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变微观为宏观[2]。然而,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作用最多是锦上添花,通常认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非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认识上,还未能达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程度。他们认为经常性使用信息技术模拟、呈现教学信息会影响甚至是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过分地依赖这些信息技术,将会生成思维惰性;课堂知识的快速呈现,使部分教师认为学生难以体会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難看出,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变革性意义认识的深度还不够,仍然停留在工具论的层次,还未能上升到方法论的层次。

2.教师信息素养方面

由于部分教学设备比较陈旧,这会影响日常的正常教学工作,学校需要有专业的日常维护维修人员,以保障正常的教学。另外,在教师上课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操作不当而影响正常教学,即使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及时到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由于部分教师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没有十足的把握,这就容易出现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传统形式教学的现象。

在信息技术专项培训中,存在着简单重复的现象,参训教师在培训后感到收获不大,也有教师感到培训的内容离自己很遥远,经常局限于一些琐碎的基本操作等碎片化知识。这说明培训针对性不强,没有很好地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往往停留于制作幻灯片、设置简单动画等制作层次,难以达到整合应用层次,更不能达到“化技术于无形”的深度融合层次。

3.学校软件资源方面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或其他网上的资源,难以与教师的教学完全匹配,表现为资源丰富却难以匹配,有的资源与现行教材也不匹配。加之目前区域性教育资源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对于适用的教学资源有非常迫切的需求,距“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尚有距离。

三、提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1.培养专业人才,填补师资缺口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模式。在职前培养中,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在部分师范院校中,开设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相关专业。对于在岗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他们提供参训机会,尽快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资质。随着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设备需要不断地维护维修,而设备售后服务很难及时到位,往往都需要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维护维修。中小学校每4~8个班级应配置一名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他们将承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校园网络、数字化校园、校本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工作。

学校的硬件设备在高频率的使用下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中小学校专业师资编制有限,难以满足其需要。在成都的部分中小学校,采取的办法是和教学设备供应商联合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成都七中初中部有学生机房、学术厅、音乐厅等,并且已经有16个班级完全采用了平板电脑教学,这样规模的教学设备在日常使用中,维护工作量很大。解决办法是由相关公司选派两位售后技术服务人员全职在学校,由他们来保障相关教学设备的故障排除和维护。

2.加强资源建设,开发校本资源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的通知[3]。《发展规划》中强调,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国家层面的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多样。比如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包括了基础教育阶段所有主流教材配套的教育资源,内容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学科。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不少教师都提到公共服务平台上的资源多,但是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适合某个班级和自己风格的特定教学资源却很难找到。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由中小学教师提出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教学设计等要求,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开发。比如,我们课题组依托课题“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诗歌中的应用研究”,联合乐山师范附属小学、乐山市第一中学等中小学,把乐山市目前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近100首古诗词和诗歌开发成了动画的形式。在首先完成了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的开发之后,又开发了基于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的APP,这样方便的移动学习方式,是目前泛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典型体现。

3.依托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技能

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中,目前以国家培训计划最为普遍。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目标是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4]。

在这一轮的培训中,强调以应用为导向,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2014年至今,我们先后对乐山市的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过4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在每次培训之前都要深入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主要是了解他们当前的信息技术能力状况,掌握培训需求,并形成我们的培训大纲和主题。从2016年5月开始,项目组每周星期四全天深入到乐山市试点学校进行基于校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研修。因为每所学校的硬件环境和师资状况都不尽相同,这样完全针对学校的校本培训,触及到了他们的真正需求。这样的订单式研修,老师们的参与度很高,在研修中可以解答他们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解决他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

4.转变传统观念,探索融合形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逐步融入到了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令人遗憾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仍是只停留在工具手段的应用,有的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何克抗教授认为原因是将信息技术仅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或者是只关注了如何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都没有触及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3]。在教育教学中,要转变观念,要用信息技术的认知论来思考我们的教与学。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和改变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课堂教学结构[3]。比如,目前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与学结构,都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典型应用范式。

要真正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应该是在教与学方式上的变革,而不仅仅只是在知识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也不仅仅是知識传递方式的变化。在试点的学校中,我们介绍了“英语流利说”这样一个APP给小学英语教师,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这两个问题都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APP可以给英语口语实时打分,提供标准的发音辅助,并且能指出发音的错误所在,当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继续后面的内容。这样的闯关游戏性学习,既能学习英语,又能提升进阶,还能向全国各地的其他同学发出挑战。这就把学生由原来在老师家长监督下的被动学习变成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发展规划》对教育信息化作了明确指示,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不再是对于教育教学中细枝末节的渐进式修修补补,而是具有“革命性影响”,对教育系统产生结构性变革,即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与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构等各个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变革[5]。

参考文献

[1] 唐前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培训需求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2).

[2] 教育部教师厅[2014]3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S].北京,2014.

[3] 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4] 教育部教师厅[2013]13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S].北京,2013.

[5] 张进宝,张晓英,赵建华,等.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2015) [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唐前军(1977-),男,四川仁寿人,乐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田密娟(1979-),女,陕西西安人,乐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付蓉(1979-),女,四川广安人,乐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硕士;张艳(1976-),女,四川仁寿人,乐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员,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