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门景区周边居民社会心理承载力研究

2017-07-07 21:55杨娟
商业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武侯祠社区居民

杨娟

[摘 要] 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景区周边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受所在地经济发展、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治安管理、文化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的武侯祠、锦里旅游片区的周边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调查后,发现城市景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城市经济受旅游业影响快速增长,但是生态环境与文化受到不良影响。应加强区域内的人流管控和基础服务设施与社区建设,从“景点旅游”向“区域旅游”发展,促进居民与旅游业的融合,以解决居民生活与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冲突。

[关键词] 城市热门景区;社区居民;社会心理承载力;武侯祠

[中图分類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旅游业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增加税收和促进就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大量游客的进入也给目的地居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些是正面的,也有些是负面的。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主体,目的地居民的支持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居民旅游感知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关指标,进行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的探索,并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文献综述

承载力的概念最初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用以表示一片区域在生态、社会等方面没有遭到破坏的最初情况下,所能承载的最大极限叫承载力。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国家公园承载力进行了研究[1]。他们衡量游憩承载力的方法是把承载力分为生态承载力、实质/空间承载力、设施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四类。其中,社会心理承载力是以一个人的体验作为评价的标准,由游客受到冲击或干扰的体验来评定游憩承载力。

O'Reilly[2](1986)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旅游承载力概念的两个方面:一是旅游承载力是导致旅游者集体性空间移动现象衰弱之前的旅游发展程度;二是旅游承载力较大程度地从旅游地的居民角度思考,即是在当地居民或政府没有受到旅游的负面影响之前的承载力,这也就是旅游心理承载力的一部分。

艾伦等人(Allenetal,1988)运用社会承载力理论探讨了旅游发展程度与居民对社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并指出,每一社区发展旅游都有一定限度,一旦旅游发展超越该地承载力,即会导致负面的社会、环境乃至生态影响[3],其研究结论证实了社会承载力理论,表明在初步发展或中等程度的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受益较高[4],但是由于旅游向较高阶段发展,居民态度有降低趋势。

国内学者在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心理承载力也有涉及,如保继刚、崔风军、杨桂华、张博等人。张博建立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游客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承载力情况考察指标体系,采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得出浅草寺周围居民对旅游活动的社会心理承载力[5]。粱智,王碧舍从年龄、收入、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地区等5个方面对天津市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进行了均值比较。[6]

三、调查与数据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以三国文化和成都民俗文化为代表的武侯祠锦里旅游片区作为实例,问卷筛选对象限定为附近居民。调查问卷情况如下:分发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56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8.5%。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当地居民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样本特征

(二)居民感知分析

发展旅游无可避免会对目的地居民产生影响,从类别范围上说,这些影响指标可以分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风俗。这些影响指标都可能使居民产生心理反馈,从而其对旅游持有不同的态度。根据设定的指标设计问题,受访者对每道问题的“非常赞同”、“赞同”、“一般”、“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进行勾选。运用李克特量表法,从5-1进行赋分。对负面影响(在表格中为阴影的题项)则进行反向赋分,从“非常赞同”至“非常不赞同”赋分为1-5分。

利用SPSS19.O对问卷量表中4个子量表进行信度分析,除文化因素的子量表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732,其余系数均大于0.75,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以接受。

统计表内各项因子的内部指标是对居民生活不同方面的描述,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笔者认为不具有重要度的差异,视为其权重一致。因此,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和文化影响每部分的得分取内部各指标的算术平均值。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影响感知均值为4.05,标准差均值为0.79(见表2),产生了明显的正面评价。由表可知,对旅游使当地就业机会增加明显、使居民年均收入明显增加两项,居民感知均较为明显,说明居民认同旅游的开展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使其收入增加。居民感知最高的一项是旅游明显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说明居民明显感知到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社会效益感知均值为3.03,标准差均值为0.922(见表3),旅游在这些方面不会造成特别强烈的正(负)向波动。由表可知,旅游使本地公共交通设施显著改善、旅游使本地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说明旅游促使当地的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居民感觉满意。旅游使本地居民与当地政府或旅游开发公司更注重互助合作的居民感知均值超过3.6,感知程度最高,说明政府参与旅游的程度高,并且起到了促进作用。

旅游带来的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影响(根据李克特量表的规则:反向赋值),以外来车辆增多,影响出行、当地公共设施(厕所等)变得拥挤、游客乱走乱踩,使土地受到破坏最为突出。总体来说,现居民感知到旅游带来一定的负面社会效益。

数据结果显示,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生态环境干扰感知均值为2.47,标准差均值为1.05,(见表4)。该表中的项目为不利,故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反向赋值1-5分。由此可知,故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旅游活动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带来的干扰。居民尤其感知到了空气、河流的状况变糟。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旅游带来的文化方面的冲击感知均值为2.57,标准差均值为0.81(见表5)。由表可知,对使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文化、艺术、名俗等)的开发商业化一项,居民感知尤为明显。

(三)居民承载力分析

武侯区景区周边居民对成都市的旅游业发展现状的总体满意度为3.69。周边居民对旅游发展总体持支持态度。通过对居民在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和文化风俗影响等四个方面感知的对比和综合分析后,可得出居民社会心理承载力的总体情况。居民对于旅游带来的正面影响表示赞同,特别是在经济影响方面。武侯区目前经济受旅游业的带动快速发展,居民在经济方面,无论是居民收入提高、就业机会增加还是对经济的总体感知,都表现明显的乐观、支持态度。

社会承载力理论表明在初步发展或中等程度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受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并且旅游人数在旅游目的地承载范围之内、对当地的社会负面影响未明显体现,且未受到居民的重视。但是随着旅游对当地的社会、生态、文化风俗习惯的持续性冲击和不良影响渐渐不被当地居民所能容忍。即虽从表面上看居民对旅游发展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对其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表示担忧,实质其社会心理承载力己经受到一定冲击。因此,对居民社会心理承载力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调整和引导。

四、结论

(一)研究结论

1.武侯祠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影响对居民的心理承载力有较强的扩大作用

景区居民对经济影响感知较高(4.05分),其中对“旅游明显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题项感知最高(4.35分),可见居民绝大多数都认同旅游对当地经济带来的贡献。加之经济影响是居民最为关心的一个方面,因此,武侯祠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影响对居民的心理承载力有较强的扩大作用,即其他条件不变时,居民可承受更多的游客數量和更大力度的旅游开发。旅游对景区所在市辖区的影响较大,在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幅和GDP、财政收入等方面都有体现。并且当地政府对公共财政的支出较大,也有利于当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避免出现公共场所拥堵等问题,进而对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起到增强的正面作用。

2.武侯祠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对居民心理承载力作用不明显

社会影响的总体居民感知度是3.03分。其中居民对公共设施的建设现状表示一定程度的肯定,但同时“对外来车辆增多,影响了我们的出行”、“使当地公共设施(厕所等)变得拥挤”等题项感到干扰。也就是政府和企业有做出努力,但是区域内的生态(物理)承载力有限,不足以使居民感知发生改变,进而居民仍感受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其生活的干扰。但不可否认,其中的公共基础设施等影响对其起了一定程度缓解的作用。

3.武侯祠旅游带来的生态影响对居民心理承载力有明显的减弱作用

居民对生态环境评价较低(2.47分),一般来说,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感知较强烈时,他们就会想念最初的健康优美的生态环境,对环境质量向恶劣的方向发展产生恐惧感,同时将其症结归于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在旅游影响更深的区域居民可能感受更明显。进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满将使其对旅游发展产生抵触情绪。

4.武侯祠旅游带来的文化影响对居民心理承载力有明显的减弱作用

居民对文化风俗等题项的影响评分较低(2.57分),说明居民认为旅游使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文化、艺术、名俗等)的开发过度商业化(居民感知值1.8分)。居民对文化风俗习惯每一题项的评分都偏低,故旅游带来的文化风俗影响对居民心理承载力有明显的减弱作用。

(二)建议

1.加强区域内的人流管控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在政府的指导下,相关部门配合中,景区的管理公司可以尝试推动景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内的相关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的工程,使景区的治安和基础服务设施可以得到支持。例如:2015年武侯祠采用人流测量技术系统、无人机对景区人流进行了实时监控和应急管理,把人数控制在承载力范围,进行常态化管理。从而在旺季时,提供临时服务设施:医疗室、厕所等,使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提高。

2.进行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与旅游业的融合

2015年9-11月期间,武侯区休闲旅游人数占比超50%,在对外投资的宣传和旅游推介会上,树立区域的休闲旅游形象,融合当地景区自身的旅游特色:三国文化的标志、四川明末清初的传统民俗文化。这使国内外游客对当地的文化具有认同,从而维护目的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选取部分社区进行相关旅游活动,例如:从周边社区中选择代表,在景区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使居民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扩大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

3.从“景点旅游”向“区域旅游”发展

景区的管理不仅要转变旅游的发展思路,还要创新旅游的发展模式,思考将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区域旅游”转变。其中,“区域”在实际的应用中,对于武侯祠的旅游发展,在政府的指导下,可以转向整个武侯区至成都市的旅游发展,加强区域内各重要点的联系。例如交通方面:不仅要考虑景点的可进入性,也要考虑一定区域内景点与景点之间联系,使其产生联动效用。宣传方面:在景点的外围,通过明显的标示告知游客,其可选的另一个景区最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游玩线路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的对游客进行分流,缓解公共交通压力,有利于增加居民的社会心理承载力。

[参 考 文 献]

[1]王静.青岛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09.

[2]O'Reilly A M.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concepts and issues. Tourism Management ,1986.

[3]Allen L R, Long P T, Perdue R R.S Kieselbach.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Life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8,26(1): 16-21.

[4]王莉,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5(3):87-93.

[5]张博.旅游目的地居民社会心理承载力研究——以日本东京都浅草寺为例[J].旅游学刊,2014(12):55-65.

[6]梁智,王碧舍.旅游目的地社会心理承载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9):1-8.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武侯祠社区居民
过武侯祠
以武侯祠为符号的巴蜀文化研究
武侯祠
中山武侯庙考述
中山武侯庙考述
全国现存武侯祠初步对比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四川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乡镇居民的现状与分析
社区居民主动输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社区安全现状分析
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