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文化发展,促文明互鉴

2017-07-08 13:42
中华儿女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心文化部文化交流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自当在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辛勤耕耘,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和引领作用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文化是促进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教之间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桥梁纽带,文化建设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绝不仅仅是对未来中国经济、外交蓝图的美好勾画,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兴盛的历史机遇。”

人文交流、文化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自当在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辛勤耕耘,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成为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通过深耕“一带一路”,共谋文化发展,共促文明互鉴。

丝路精神既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天下大同”追求,又是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勇敢探索。通过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使命。

文化交流规模将达3万人次

近年来,文化部大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在顶层设计方面,文化部出台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五大任务,以及12个专项计划。在政府合作层面,截至2016年底,文化部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

此外,文化部与相关区域国际组织建立了各种有效合作机制。在文化组织和机构层面,文化部正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立五个合作联盟。每年举行一次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合作论坛、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国与东盟(10+1)文化部长会议等,这些机制都从政府层面保证了“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合作的根本框架。

在人员交流层面,文化部着力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丝绸之路文化使者、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中外文学和影视翻译研修活动等,计划到2020年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规模达到3万人次、1000家中外文化机构、200名专家和100项大型文化年(节、季、周、日)活动,以及邀请800名智库学者、汉学家、翻译家来华交流、研修,培养150名国际青年文物修复和博物馆管理人才。

“中国2015年文化市场消费2万多亿元,专家预估到2020年会超过5万亿元,市场空间非常大。我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发展各自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这一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市场广阔,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文化产业的合作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文化部副部长丁伟表示,“截至目前,我们已在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计划到2020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再建13个文化中心。”

支持中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

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35万多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其中国家公派人员1.19万人。“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之本,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黏合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表示。

截至2017年4月,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45份教育双边多边合作协议,与24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在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方面,教育部国际司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支持该校在2018年开设外语专业达到94种,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在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我国重点组织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一方面设立专项课题,共发布了141项研究课题,其中70项涉及“一带一路”的46个沿线国家;另一方面形成系列智库报告,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报告课题,系列报告覆盖66个沿线国家,一国一本,共计66本。

在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方面,2016年,我国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908名涉及37门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进修;同时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沿线国家额外提供总数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

在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方面,教育部统计,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包括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并推动了一批示范性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學项目,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浙江大学爱丁堡联合学院等1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7个合作办学项目。

在实施“丝绸之路”教育援助计划方面,“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教育援外行动已启动,计划在中非各选择20所高校开展一对一长期稳定合作,鼓励双方开展合作科研、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师生互访、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截至2017年3月,“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开办137所孔子学院、131个孔子课堂,推动汉语教学为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仅2016年,国家就公派了42个非通用语种的1036人出国学习培训,填补了9个国内空白语种;同时,接受了17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田学军说。

沿线国家影视作品合作增多

自2013年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施了“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三年多来,两大工程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说。

除了制作专题节目,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共赢·民心相通》《“一带一路”进行时》等节目外,电影对文化交流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创办了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届。2016年,参加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国家达到了57个。2017年6月份,“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将举行,届时有来自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个金砖国家的30部影片参赛参展。

在加强国际影视作品的国际合拍方面,中国已经先后和15个国家签订了电影的合拍协议,比如今年上映的《功夫瑜伽》(中印合拍)、与捷克合拍的《熊猫与小鼹鼠》以及与俄罗斯合拍的《晴朗的天空》,这些影视作品都受到了两国观众的欢迎。童刚表示,“影视合拍是我们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还要加强影视剧的译制播出工作,用对象国观众熟悉的语言来完成中国影视作品的配音。”童刚举例称,比如用斯瓦西里语译制《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等一些地方播出后,受到了空前的欢迎。童刚还表示,将来也会用适当的方式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作品译成汉语播出,这对促进民心相通有很好的直接效果。

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界人士对推进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说哈萨克斯坦的歌手、马来西亚的歌手也参与了中国的综艺节目,逐渐被中国观众所了解,将来中国的一些节目也会“走出去”,在沿线国家发挥更多的作用。

猜你喜欢
民心文化部文化交流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2014文化部“春雨工程”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
从“民心河”事件谈城雕
从“民心河”工程回看城雕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