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散记

2017-07-08 17:06姜山秀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2017年7期
关键词:莫高张掖佛像

姜山秀

刚刚体验完骑摩托车在沙丘之间驰骋,享受到了风驰电掣的惊心动魄,我又骑上一匹小骆驼,跟在了长长的骆驼队后。

随着骆驼行走的节奏一起颠簸摇晃,耳畔响着清脆的驼铃。看着前面一个个清晰的驼蹄印,我默默地想,会不会有个是张骞出使西域留下的呢?黄沙无情,岁月更是如此,掩埋了一切,却掩埋不住历史,掩埋不住文化,掩埋不住丝绸之路的光芒。

“敦,乃大也;煌,乃盛也。”敦煌,茫茫戈壁滩上一个区区小镇,竟取了这样一个“盛大辉煌”的名号。当年的她,的确也配得上这个称号。据说丝绸之路兴盛时,元宵节观灯,热闹场面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排第三。如果把丝绸之路比作一条长长的飘带,那么敦煌一定是这条飘带上最璀璨的明珠。的确,通往西域的路在敦煌分成两条,敦煌是丝绸古道的交汇点。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佛教也传入了中国。从游历僧人乐僔开凿第一个佛窟以来,陆陆续续历经一千多年的时间,在1700多米的崖壁上,古人用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在这茫茫戈壁上,在这漫天黄沙下,筑成了大大小小700多个洞窟,4万多平方米壁画,2千多尊雕塑,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这是信仰的力量,唯有心中无限的虔诚,才能筑就这么精致、一丝不苟、气势恢宏的作品。

没来莫高窟之前,我印象中的莫高窟壁画是斑驳的,佛像是破碎的。我站在莫高窟的面前,与最早已距今1600多年的佛像对视,每一尊佛像都像被赋予了生命,眼睛含笑,嘴角微微抬起,嘴唇丰满,形态逼真。而壁画是出人意料的清晰精美,各种天然的颜料历久弥新,仿佛时间在此凝固,一代代能工巧匠昨天还在此凿打、描画。每一个洞窟的建筑形式、壁画与雕塑都是一个佛教里不同的故事,古人丰富的想象力,神仙一般的巧手,白玉一样虔诚的心,莫高的力量,神秘的力量。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让敦煌的光芒黯淡了。王圆箓,对莫高的功过是非,已由世人评说了千遍万遍。敦煌是中国的,任何人无法劫走,因为劫走的只是物体的空壳,敦煌千年的历史,丝绸古道的文明,只会随着强盗们得意忘形的大笑而让更多的人理解其中的内涵,那份灿烂的华夏文明又得到了发扬光大。

敦煌的文化,古国的文化。莫高像一部深刻读不完的大书,回味悠长。除了对其中智慧的赞叹,给人留下更多的是思考。

灿烂张掖丹霞地貌

你是那仙女下凡时不小心从纤细的腰间飘落的彩带吗?又是谁那双巧夺天工的手一针一线将你绣在这朱红色的锦缎上?

你是那雨过天晴久久不肯离去的彩虹吗?又是哪位画家用饱满的彩笔,渲染了万里江山?

你是那千千万万汇聚起来的五彩梦幻,你是那热情点燃的炽热火焰……灿烂的张掖丹霞地貌,像一个用美丽编织的谜,神秘,伟大。

仔细地端详张掖的每一座山,有棱有角,中间点缀着玉飘带一样的色彩。仿佛是造物主在原本朱砂的颜色上又用画笔添加了一些其他色彩,还采用了美术中常用的渐变色的规律,多像美丽少女舞动的裙摆啊,绚丽斑斓,灵动飞扬。

太阳渐渐西沉,染红了天边洁白的云朵,此时的群山,在夕阳的照耀下,愈发地热烈,所有的色彩,仿佛在一起,被熊熊的烈火蒸腾到空中,凝练交织成一个灿烂的世界。此时此刻,我站在群山之中,已经分不出是现实还是梦境,或许它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梦,让人们睁大眼睛,沉醉其中,在不得已离去时嘴里还说,再看两眼,再看兩眼。

陕西、甘肃、青海三个省,西安、兰州、敦煌、嘉峪关、张掖、西宁六个市,行程7千公里,历时11天,妈妈一个人陪我辛苦地走过。妈妈,谢谢你,给了我一次这么精彩的旅程,这些宝贵的经历与体验,我会永远珍藏在心中。余秋雨把体验丝绸之路称为“文化苦旅”,我走过了,满载而归。

猜你喜欢
莫高张掖佛像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到张掖看黑河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西夏时期的张掖
探春
探春(短篇小说)
Effect of 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 TNF-alpha polymorphisms on osteosarcoma: evidences from a meta-analysis